▽项目概览© 朱雨蒙

vsszan183572041051041.jpg
15世纪初的一段时间,昌平州下辖的黄花镇到处忙着修筑长城。在西水峪附近的无名溪谷中,人们在半山腰辟出一片平台,把无数粗凿的黄石运了上来。据推测,这里似乎要建造一道封闭溪谷的隘墙。但不知什么原因,工程停了,黄石只是散乱得堆成一道石垄。
▽项目与周边环境概览© 朱雨蒙

vsszan183572041051042.jpg
其后的几百年,这里种上了许多栗子树,人们在浓荫下生活劳作,每年秋天,方圆百里的谷地,都会被毛绒绒的栗壳覆盖。
▽《四镇三关志》(1574年)中的黄花城和西水峪与西水峪山野中的隘墙遗迹© 朱雨蒙
vsszan183572041051043.jpg vsszan183572041051044.jpg
对于想自由勾画蓝图的建筑师,这个消息令人沮丧。但仔细了解这些工棚后,发现工人们才是山地生活的行家。他们懂得哪里基础稳固,哪里能迎接更多阳光,哪里又能躲避呼啸的山风。而且他们很珍惜台上的栗子树,工棚都穿插隐蔽在林木之间。
▽“改建”前© 朱雨蒙

vsszan183572041051045.jpg
我们顺着这个思路,重新建构起场地。秋季这里落满栗壳的景象最为动人,那是燕山难得展示出的丰盈面貌,我们便将新建筑称为“满栗台”。“台”是中国古代一个含义模糊的建筑类型,它可以是人们观看风景的场所,也能是人们介入其中的方式。我们想在原有工棚的痕迹之间,重新建立人与风景的联系。
vsszan183572041051046.jpg vsszan183572041051047.jpg
▽“改建”后的南侧建筑© 朱雨蒙

vsszan183572041051048.jpg
▽“改建”后的西侧建筑© 朱雨蒙

vsszan183572041051049.jpg
某种程度上讲,这些工棚的建造颇为随意,譬如屋面,只是顺应雨雪来向,选择了最方便的排水坡度;对于材料也因陋就简,利用其他工程的余料便拼凑出了立面。但这些权宜却获得了意外的轻盈与简约,塑造出一些山地建筑的自由特质。这里有很多东西值得学习。因此整个工程我们更愿称其为“改建”。
▽“改建”前© 朱雨蒙

vsszan1835720410510410.jpg
▽以雨棚和围墙为中心重新组织的中部庭院© 朱雨蒙

vsszan1835720410510411.jpg
▽以雨棚和围墙为中心重新组织的中部庭院© 朱雨蒙

vsszan1835720410510412.jpg
▽“改建”后的北侧建筑© 朱雨蒙

vsszan1835720410510413.jpg
▽“改建”后的北侧建筑一层客房© 朱雨蒙

vsszan1835720410510414.jpg
▽“改建”后的西侧建筑© 朱雨蒙

vsszan1835720410510415.jpg
▽“包裹”前后的木剪力墙结构 © 朱雨蒙

vsszan1835720410510416.jpg
▽北侧建筑二层客房均开辟大窗朝向溪谷 © 朱雨蒙

vsszan1835720410510417.jpg
▽满栗台建筑局部© 朱雨蒙

vsszan1835720410510418.jpg
▽二层客房的冬日景观© 朱雨蒙

vsszan1835720410510419.jpg
木造物与新遗迹

由于山地的建设限制,整组建筑选择用木材建造,不大的体量中,我们组合使用了木框架和木剪力墙两种形式。
▽满栗台南侧大厅© 朱雨蒙

vsszan1835720410510420.jpg vsszan1835720410510421.jpg
木框架部分我们有意避开了传统木构的形式语言,比如,平面上采用了偶数开间,立面也呈现非对称的形制,挑檐部分则放弃了木构,以更轻便和真实的钢结构去实现。
▽满栗台南侧大厅内景© 朱雨蒙

vsszan1835720410510422.jpg vsszan1835720410510423.jpg
▽满栗台室内悬挂匾额“何时旦”© 朱雨蒙

vsszan1835720410510424.jpg
▽满栗台公共盥洗室内景© 朱雨蒙

vsszan1835720410510425.jpg
木剪力墙部分,则着力展示“包裹”这一动作自身的逻辑,让建筑在包裹中获得对应的重量感。上部的屋面用金属波纹板重塑了建筑的外观。它的细部借鉴了原工棚的形式语言,让这种包裹更符合材料自身的建构脉络。我们希望“满栗台”是属于当代的木造物,当代的技术特征是它的底色。
▽满栗台局部结构与构造模型© 神奇建筑研究室

vsszan1835720410510426.jpg
▽建设中的中部庭院与二层客房© 神奇建筑研究室

vsszan1835720410510427.jpg
▽满栗台局部© 朱雨蒙

vsszan1835720410510428.jpg
▽建成后的中部庭院© 朱雨蒙

vsszan1835720410510429.jpg
▽通过旧红砖墙体串联的建筑单体© 朱雨蒙

vsszan1835720410510430.jpg vsszan1835720410510431.jpg
当这里还是工棚时,工人们会从老石堆上捡拾一些黄石去砌筑下槛墙和房子的勒脚。改建过程中,我们用周边村镇拆卸下来的旧红砖,将互不相连的建筑单体,在一层整合起来。各类斜墙重新妆点了建筑的轮廓,盘桓在台地和林木之间,形成了一个与木屋异质的人工层次,让它们获得了某种纪念性,形成了属于这个时代的“遗迹”。
▽通过旧红砖墙体串联的建筑单体© 朱雨蒙

vsszan1835720410510432.jpg
▽提洛岛伊希斯神庙遗迹与满栗台建筑景观© 朱雨蒙

vsszan1835720410510433.jpg
▽露台与屋面形成了连续的景深关系© 朱雨蒙

vsszan1835720410510434.jpg
重构画意

一千多年前,画家范宽默想着冬季的北方山川,画下了《雪景寒林图》。十个世纪后,燕山角落的某道溪谷的中,出现了类似的场景。与其说是有意布置,不如去感谢当初建造工棚的工匠,他们为建筑找到了最合适的构图位置。
▽左图:宋.范宽《雪景寒林图》©冯哲

vsszan1835720410510435.jpg
▽宋(传)郭熙《雪山兰若图》局部:林间楼阁© 朱雨蒙

vsszan1835720410510436.jpg
画意是一种对想象力的描述,更是一种凝结了无数经验的观看习惯。我们希望建筑的形式是新的,但与土地结合的模式却是令人熟悉的。我很喜欢清代画家李世倬的《观画图》。画中文士高举酒杯,试图与画中人对饮。画家将原本在处在同一平面的两组人物,安排在一道倾斜向上的轴线上,形成轻微的仰视。我觉得这是很妙地观看风景的方法。在满栗台的空间中,我们埋设了许多这类关系。
▽清.李世倬《观画图》与满栗台二层客房室内空间 © 朱雨蒙

vsszan1835720410510437.jpg
▽二层客房室内空间© 朱雨蒙

vsszan1835720410510438.jpg vsszan1835720410510439.jpg
▽满栗台室内空间的风景观看关系© 朱雨蒙

vsszan1835720410510440.jpg
  • 其实,在李世倬出生之前,词人纳兰性德便这样去注视身边的风景了。有趣的是,他极可能在1680年来到过黄花城一带。据说他的职责是为朝廷牧马。想来满栗台下这道溪谷,他应是到过的,而山腰间的栗子林,他见到的应该比我们见到的更为繁茂。就在那年,一个初冬的拂晓,他写下了那首著名的《点绛唇·黄花城早望》
  • 五夜光寒,
  • 照来积雪平于栈。
  • 西风何限,
  • 自起披衣看。
  • 对此茫茫,
  • 不觉成长叹。
  • 何时旦,
  • 晓星欲散,
  • 飞起平沙雁。

▽项目与周边环境概览© 朱雨蒙

vsszan1835720410510441.jpg
我也在满栗台上等待过黎明,却从未目睹远处沙洲上飞起的大雁。我有时会想,如果那个清晨,二十六岁的词人在山径间偶然瞥见了这座房子,他会是怎样的反应呢…
▽满栗台首层平面图© 神奇建筑研究室

vsszan1835720410510442.jpg
▽满栗台剖面关系图© 神奇建筑研究室

vsszan1835720410510443.jpg
▽满栗台南侧大厅剖面图© 神奇建筑研究室

vsszan1835720410510444.jpg
▽西侧建筑与隘墙遗址剖面关系图© 神奇建筑研究室

vsszan1835720410510445.jpg
vsszan1835720410510446.jpg vsszan1835720410510447.jpg vsszan1835720410510448.jpg vsszan1835720410510449.jpg vsszan1835720410510450.jpg vsszan1835720410510451.jpg vsszan1835720410510452.jpg vsszan1835720410510453.jpg vsszan1835720410510454.jpg vsszan1835720410510455.jpg vsszan1835720410510456.jpg vsszan1835720410510457.jpg vsszan1835720410510458.jpg vsszan1835720410510459.jpg vsszan1835720410510460.jpg vsszan1835720410510461.jpg vsszan1835720410510462.jpg vsszan1835720410510463.jpg vsszan1835720410510464.jpg vsszan1835720410510465.jpg vsszan1835720410510466.jpg vsszan1835720410510467.png
  • 项目名称:满栗台
  • 设计方:神奇建筑研究室
  • 公司网站:http://www.wonder-architects.com/
  • 联系邮箱:office@wonder-architects.com
  • 项目设计:2021
  • 完成年份:2023
  • 项目地址:北京.怀柔
  • 建筑面积:500.0㎡
  • 设计团队:朱起鹏、张天爱、金泰霖、王舒欣、范闰婷
  • 摄影版权:朱雨蒙
  • 业主:Adventure Park (AP探险公园)
  • 木结构深化及施工:北京欣南森木结构工程有限公司

没搜索到文物库相关内容

暂无用户创作记录!~

记录用户以此项目图片为灵感使用Ai进行二次创作。

HZ小青年2023-12-5 09:13:15
感谢分享!感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序赞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