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是人类文明之源。它以口头语言和有形符号的形式世代相承,而有形符号作为社会文化形态具有的公众性、普遍性、传承性、和扩散性等特征,具有传递、交流文化信息的功能,是负载各个人类群体生活经验,承继文化传统与习俗的一种行径载体。作为历史文化的符号化表现,是人类创造性的文化行为,是研究特定地域文化环境的重要物证,是时代文化的印证。运用图形符号解析和传承人类历史活动的种种经验和行为方式的意义,挖掘图形符号的社会学意义和人文精神价值重大。
廿八都古镇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建筑文化遗存与自身所处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廿八都位于浙江省江山市西南端,浙、闽、赣三省交界处,此地群山环抱,交通迂隐,是仙霞古道的必经之地。唐乾符五年(878)九月,黄巢起义军辗转至仙霞岭“刊山开道七百里直趋建州”。(建州今福建建瓯)从此廿八都逐渐成为京城通往福建的重要陆上通道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运输枢纽,堪称边界商贸重镇。廿八都因路而兴运,缘运而聚商,倚商而成市⑷。官商不惜巨资大兴土木建设宅第以显赫门庭,光宗耀祖。廿八都建筑数量、形制繁多,拥有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国早期的建筑六十余栋,融浙式、徽式、赣式及闽北客家等建筑文化为一体,建筑文化呈多元融合的天然状态。
中国建筑的文化品格在传统建筑形制、结构、装饰中有着明显的重伦理、轻宗教的思想体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规定着一切民俗文化的价值观和伦理的本质精神,这也是民俗文化符号的精神所指。中国传统的太极阴阳学、天地人和思想、五行风水、人体气化论、儒道佛等哲学在廿八都建筑文化传承融合中都可得以认证。儒家礼制是影响廿八都建筑文化发展的主流和内在的主导力量。尤其儒家确立的“三纲五常”是为中国封建礼制和伦理规范、社会秩序的最高准则。廿八都木雕主题表现几乎以儒家、道家文化为母体,木雕整体表现出即文雅、内敛、又自由大度的艺术风格。木雕就地取材,因材而治也吻合了儒家文化中的“廉简”思想,木雕大多以素雅的“清水雕”形态呈现于梁柱、斗拱、门窗、挂落、雀替、栏杆、飞檐等装饰部位,木雕在透过天井的自然光线下尤显生动自然与柔和隽美,这种朴素的形态正好吻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和淡薄名利的生活观念。
木雕文化是传统建筑文化的文华所在,是集绘画、雕刻、文学、历史、戏剧、民俗于一身的艺术,运用借代、隐喻、比拟、谐言等手法表达吉祥寓意,是在跨越满足实用层面上的一种精神付托。廿八都木雕图式符号中,题材从古代文贤、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戏曲人物,到禽鸟瑞兽、鱼虫花卉、博古器物等均有涉列,还出现了道教人物符号如“福禄寿”、八仙、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等诸神形象,也有渔樵耕读、三国故事、麒麟送子、五子闹春等代表儒佛文化的典型形象,出现了龙风、龙鱼、仙鹤、喜鹊、鸳鸯、鹭鸶、狮子、鹿、牛马、蝙蝠等动物形象,还有梧桐、柳树、松树、梅兰竹菊、常青藤、葫芦、佛手、石榴、桃子、葡萄等大量的树木、花卉及水果民俗符号。以佛手、桃子、石榴为例,这三种水果是这一符号的具体指符,而意符则是对福寿的期盼,意在表示和指示出“指符”所要传递对象的民俗含义或概念。换言之,这三种水果被赋予了一定的民俗寓意:佛手象征福、寿;桃子象征长寿;石榴象征多子多福,三个形象代码的结合,便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民俗符号,即“福寿三多”,传达了人们“祈福祈寿”的愿望,这一含义并逐渐为人们所共识。从以上的题材内容来看任何一种作用于人的感官系统的外界事物不仅可以解释为一种符号,同时这种事物也是具体可感真实而直观的,这种直观的东西也正是民俗符号的表现体,成为民俗符号的“指符”。传递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图形符号的隐喻与象征意义是由其表达内容的相似性经过长期演变和沉淀而约定俗成的。诠释意识承接人文精神是文化内在的发展动力,是人类活动历程中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民俗图形符号反映了人们的希望、理念、和信仰;这即是民俗文化蕴涵的内核,也是民俗事象成为民俗符号的重要前提。乌丙安在《民俗学原理》一书中深入剖解了运用符号学的理论对民俗符号的形构及传递规律。他认为,民俗符号作为民俗文化的表现体,是用某一民俗事物做代表,来表现或表示她所能表示的对象,最后由相应背景中的人们对它作出公认的解释,指明它的含义或概念。这便是民俗符号使用过程中,由表现体、对象、背景性的概念三个要素的关系之间的作用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