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吹起一波医疗空间新浪潮,台湾有越来越多医疗空间展现不一样的面向,有别於以往一片冷白,医病之间有相当大距离的印象,我们看到许多空间设计师和业主,开始致力於在医疗环境里,藉由空间氛围营造结合品牌初衷和风格,同时注入更多人性面的关怀与温度。这次 HC 邀请几位空间设计师,与我们分享现今设计医疗空间有哪些不同以往的新思维,以及是如何运用设计,在符合实际操作面的情况下,颠覆众人对医疗空间的既定印象。
这个世代的医疗空间,对因沃创作总监曾祥坤来说,不仅是医治身体病痛的问题,它还必须有一些附属价值,或许是各式课程的薰陶,画作展览活动等等,藉此将更多可能性融入其中,提供访者多元的体验,吸引更多人愿意踏进以往会有些抗拒的医疗场域。
深度让医疗空间「去医疗化」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现代人的生活模式,会发现大家寻求的已不仅是单纯的功能导向。当你走进一家餐厅,期盼品味的很可能不只是料理本身,还有环境氛围与内部设计,播放音乐、选用的餐盘器皿到家具,都是让人欲想前往的因素。那麽踏入诊所,身心感受到的事物,兴许也不只是医疗。顺应这样的脉络,曾祥坤提到,「去医疗化」的概念,应会是未来医疗空间设计采取的趋向之一。
那麽要如何实现空间的去医疗化呢?
「良好的设计源於故事,设计师透过深入了解业主的背景、求学经历与从医之路,甚至延伸到个人兴趣和关注的议题,再将其转化为设计元素,便能为空间赋予灵魂」
而有独特故事的空间氛围,自然可以产生感性的连结,就此诊所跳脱传统意义,而是一个充满温度的所在;医病之间的距离亦将被彻底拉近,给人们带来全新体验。
让空间变成交流与凝聚社群的聚集所
在请他更进一步为我们举例分享时,曾祥坤说道:「我们每个人在从事各行各业时,都将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所以医疗空间的主理人(业主),针对其自身社会责任的意识看待与场域定位,便会是影响未来空间演变的关键所在。
以阳安日和牙医为例,起初业主怀抱一个特别的愿景:希望在医疗以外,能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手作创作与学习的场所,并且期待环境可以结合社会时事,不定期策划各种展览内容。
有了这个初衷命题,後续的空间设计自然可以延伸出更多有趣的细节。譬如柜台区域的规划,别於其他诊所的常态形式,曾祥坤适度把空间释放出来,让整体活动动线围绕着柜台工作站行进,并且没有太多隔阂。同时又运用一些隐藏的空间尺度暗示,划分出平常看诊时间的工作范围和等待空间。而後方的活动木桩,必要时即可以展示当期孩子们的手作小物;像院方前阵子亦在这里,举办过一场乌克兰插画家的作品展。
透过走逛展出内容的过程,院方用温柔的形式传述信息,打开与访客的对话;而来者也能接收到各式各样的关怀意识,获得潜移默化的成长。於是,医疗空间不再只是单一的治疗场所,而是在不同时日间,会有因不同目的前来的人群,摇身转变成一个具有教育与讯息分享功能,促进人们想法交流,凝聚社群的公共场域。
Design/ 因沃创作/ InWork CreationImages/ Hey!CheeseText/ ChichiL
ChichiL- 转载自:Hey!Cheese
- 图片©Hey!Cheese
- 语言:繁体中文
- 编辑:序赞网
- 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