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台湾美术馆是全台最早的美术馆,自1988年开馆以来,一直是培养台湾美学文化的重要摇篮。馆内展出作品,大多出自台湾艺术史经典人物之作,然而也因此年轻群众的占比相对较低。本次国美馆艺术商店的改装计画,除了希望重新整建修复空间,馆方也期待改装後的新面貌,能为这里再次增添活力与光采,迎来不同年龄层的访客群众,尤其是更多年轻人,起身踏进这处曾孕育无数艺术梦想的所在。
谈起国美馆艺术商店的改造,时序先倒带一段。当时从事美术馆商店经营的业主,在社群看见 CPD Interiors 的设计後进行联系。常将艺术画作或雕塑融入空间,发展性质偏向纯美术类型的 CPD Interiors,与业主初次碰面,即因共有热爱艺术的心情而相谈甚欢,双方一拍即合,促成後续的提案合作与企划执行。
CPD Interiors 的介入,彷如为古典幽静的国美馆引进一道新生清流。团队以「水脉 Waterway」作为公共零售空间的改建命题,藉由川流的的意象,诠释未来场域的线条及主轴型态。川流连结内陆与大海,象徵着「过程」,而这间美术馆里发生的所有事情,会对应、连结到各个时代的群众记忆,这是连续性且不间断的动态过程,经由时间的酝酿与等待,逐渐构成自身演进的脉络,开展出岛屿世代与世代,多元族群间的遇见、交流、碰撞与融合。
透过主理人王伟丞的深度分享,我们一探 CPD 团队在这个涵藏历史精华和人文意义的旧时代场域,是如何跳脱窠臼,翻转形式与机能的变革,构建与民众更亲近,兼顾艺文特性与商业的现代空间。
像在逛另一场艺术展览
商业与艺术调性之间的权衡,始终是门学问,稍不小心就会偏了方寸;过於高冷固然无法吸引人群,高度零售可能又显得市侩。王伟丞选择一条本质之路。他明确定义空间将延续美术馆的策展形式,「作为美术馆内部的商店,美术馆的定调才会影响店空间,并不会反客为主。所以我们不希望展览的性质到了这边,转变成单纯的商店。」
他观察到以往美术馆商店大多以纯零售角度出发,如果想突破既有客层,势必得做出一些改变。因而提出新建的空间,包含设计呈现、动线规划、业者的商品营运,皆带入展览策划相关的思维,同时增加不同形态功能的可能性:如展演、教学活动、举办讲座,还有咖啡轻食的复合型经营模式,利用沉浸式的体验整合所有机能布局。人进到这里,节奏相对缓慢,形同游逛另一个常设展,只是现场展出物品是可被销售的,藉以对外产生更多连结与活化的力量。
用当代审美介入时代记忆
「形式与功能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王伟丞引述美国建筑家法兰克·洛伊·莱特的话。定义空间机能後,相对应的表现形式随之浮现。在形式上他主要分为两点考量:其一是必须符合当代审美学,也就是年轻人看得懂的美学;第二件事则是「文化特点」。
时下的年轻潮流,走向普遍强调「快时尚」和「浅文化」的大众趋势,视觉符号必须清晰明了,能被快速解读,所以内部整体以符合当代视觉美感的白灰色系为主。而浅色调的空间,亦与周围环境稍微脱离,格外衬托它的特别存在。
「文化是我私心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操作设计项目时,我们会探讨旧有的文化脉络为何,进入新时代的展望会是什麽?」王伟丞解释现地的商店位置,正好位居早期国美馆的入口处,小时候和长辈到国美馆,都是经由这里进去,後来才因使用上的改变,馆方把入口移到现在的所在地。外面的板岩砖材质,更是自外部延续到内里的主体、地面、墙壁,「这样的企图很明显,当年的设计者希望把外观入口的质感,包覆到拱门以内的接待区,让室内外界线在建筑操作上是模糊的。」象徵过往风华的圆形拱门,具备一定的时代意义与共有的文化记忆性,「所以我们不希望去修改旧时代的企图,也不破坏原有结构,而是与之共存,把时间的痕迹保留下来。身为介入的新生代,设计必须独树一格,并维持礼貌性的致敬,明显体现出我们就是後续的新进者。」
原本圆拱的玻璃帷幕上贴了许多输出,玻璃也很脏很旧,王伟丞认为应要打开这个通道,故把玻璃帷幕重新做清洗,旧输出、广告资讯一概撤除,保留视觉的通透性
比起强势颠覆,他们置入较为软性,有别於原始垂直水平空间的曲线形式聊表敬意。这些蜿蜒的量体宛如从外部流动进来,在空间暂时停留。於此同时,为了呼应原始的文化符码,运用长条状的半光型灯管排列成一个圆拱。当泛光型的圆管灯启动时,不仅充斥日照般温煦明亮的感官效果,还透过不同的元素传递视觉上的延伸,表达模糊室内外界线的相同企图。
不同於一般商店使用投射灯,空间全部是间接照明或较为全局式的照明来解决照明需求,未来若营业时间拉长到晚上,民众一样可以感觉跟白天一样舒适的沈浸式照明
View fullsize
View fullsize
形塑机能动线与变化弹性的模组化岛台设计
流动型的艺术品商店空间,过道动线即为机能所在,人们跟随水流的波浪形式,在其中自由产生各种行为。平面的探索之外,宛如伸展台般的阶梯,正好是串连商店与楼上展览室的有趣途径。民众观展後可以选择从这里走下,站在不同的高位视角,欣赏曲折的空间地景。
连续性的岛台以模组化的规划形式,能被截成一段一段,任意拆解和重新布局。除了便於制作,主要是希望能保留未来的可变性,将来若想更改样式,这些岛台就像积木一样可重新排列组合。不仅如此,岛台带入人因工学,将机能解构成以高度15公分为基础单位的叠加量体,穿插配置阅读书桌、成人与孩童的休憩座位,以及高低不同的陈列平台机能,分别对照使用状况,设置理想的舒适台高。
王伟丞进一步分析,由於美术馆商店的商品种类多元,从餐具到3C用品,文具、衣服、画作、复制品画作、书籍 ...... 几乎是应有尽有,「这些东西的背景各异,我认为不应该在同一个标准状态下去陈列。因此我们透过不同材质铺面,像是金属、石材、软布或是木头的表层感受,衬托适合的商品性格以及实际面的机能使用。」
以15公分为单位,岛台高度按照不同使用情境,制定贴合人因工学的高度 / Photo: CPD Interiors
使用材质说明 / Photo: CPD Interiors
基於心理学的动线考量,若是连续性的路径太过冗长,容易在行进间产生疲乏感。他刻意於曲型中切断几个开口,让消费者可以直接通到另个区域,空间也更流动一些。走逛的过程,一点也不像在传统零售店,累了可以稍作休息,坐ㄧ下再继续看。
使零售目的无缝融入空间
如何在策展形式的陈列思维里,同时达成营运面的销售需求?
针对台湾民众的偏好习性,王伟丞特别将餐饮吧台移至空间最前端,正对国美馆主入口的位置,意图让民众一进来就看到咖啡吧台,还与馆方讨论,额外在附近增设一些座位。看展的人可以轻松点杯咖啡,先休息再准备进去看展,抑或是观展後出来逛艺术品商店,顺便带杯咖啡在展馆歇息片刻。「我们希望民众进到这里,感觉不太像是单纯的零售空间。他的体验富含变化性,有点像咖啡厅、有点像书店,看到的是 50% 的消费形貌,而剩下的 50% 则由不同活动所构成的整体印象。」
会有这样的想法,源自先前的工作经验,以及他亲身历经实体书从兴盛到委靡,大型书空间纷纷因应时代改变经营策略,贩售许多商品的过程。就他观察,「书」已然变成一种带动商品消费的媒介,而非销售主体,这也使他反思 —— 或许访客不一定会买书,但期望藉由看书的氛围营造,令人沈浸在新旧共存的环境,进而带动消费欲望。
不过王伟丞也坦言,这样的呈现逻辑,势必跟传统的营运认知稍有抵触。一般消费者期望看见很多商品选择,摆设的数目须维持一个定量;然而商品量变多时,相对又会跟原有概念出现冲突,得在之间努力找到交集。为此,他们密切地与业主沟通,根据业者提供的销售数据,作为动线陈列规划的重要参考。
「我们利用理性数据的分类方式,取得设计操作跟营收需求的重要平衡。岛台上的商品,依照逛街的过程从动到静编列,先看到的商品是消费主力,渐渐往里面走,改为消费力稍微弱一点的商品。直到最後,变成提供休息座位跟书桌之处,功用在於引人停留。而复制画商品本身销售较为弱势,便放置到左右两边,当作展示墙的观赏效果。」
「美术馆商店的操作是我们很喜爱的案件。它不是公司主要盈利来源,也非媒体曝光需求,而是因为台湾美术有很多很棒的艺术家,希望能尽上一点推广心意,所以我们付出极大的热忱在做这个空间。藉此带入各式各样的目的性,让美术馆艺术商店转化成多功能型的体验场域,提供民众一个激发更多互动,创造交流的可能性。」
也许你是因为这间商店慕名而来,走进国美馆;也或许你是本质艺术迷,意外被店家吸引过去 —— 那其实都无所谓。重要的是,我们因此有了相聚的契机,尽管来自不同知识领域和生活背景,但我们都可以一起在国美馆认识经典,爱上艺术。
* 编访的同时捎来多则喜讯:国美馆艺术商店荣获「2024 GOOD DESIGN」、「2024 德国红点设计奖」、「2024 TINTA 金奖」等国内外大奖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