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处於哪个阶段的设计师,基本上都想要作品有曝光的机会,举凡业内知名杂志、国内外网路平台,只要有分享转贴,大家都会非常开心,哪怕是一个简单的分享都很重要。案件被选中,就像是一股认同感,让设计者心里觉得努力没有白费,终被肯定看见。这麽多年来,我们常收到客户通知,因作品被国内纸本杂志选中,必须提供独家报导,等到刊登後才能在网路曝光。
客户的作品能被刊载在纸本内容,我们感到十分荣幸,不过有时却也不免稍微觉得遗憾,遗憾的是有些作品一压,就延宕到「半年以上」才能曝光!当一件案子从拍摄完成到纸本媒体发表,近乎快一年的时间,我们不免思考:New Idea 超过半年、一年,还能算是一个新鲜观点吗?这样一来,这个「独家」内容的个中意义为何?於是开启了今天想跟大家聊聊「独家、不独家」的念头。
空间/ 怀特设计
开始之前想先声明,我们深信纸本拥有数位难以取代的美好价值与地位,捧在手心的重量、印刷输出的风貌、纸质风格、设计排版...... 无一不是展现真实的精神质感,也是一个社会的文化象徵。更理解这些年头以来,纸本媒体面临的经营困难点与挣扎,因此这篇内文,我们无意挑起纸本与网媒之间的战争,亦并非想针对任何一家产业内的媒体,纯粹希望藉由抛出多年来的观察,让大家能有更多深度的思考和讨论。
空间/ 上上设计
站在媒体的角度,一定会希望掌有所有内容的独家度,来保留话题性。可是我们某个程度也很好奇,「独家」真的会让销量比较好吗?
我们明白这样做,可能是想留住读者和巩固竞争力,但如果是用限制别人曝光的方式,为自己保留更多机会,而非透过提升自身竞争力,例如各方面的行销宣传,网路平台的流量拓展,以及内容企划力,来增加更多关注,这样的思维观念是否偏於陈旧保守。或许我们的声音很小,但是也是持续努力在推广这个产业的可行性和国际上能见度,面对这个维持多年的现象,心里相当难过。
空间/ 向度设计
况且很多设计还是有一定的趋势在,就如同时装,能真正历久经典的案例其实真的不多。大部分的作品,仍会有时效和流行性的特徵存在。所以我们看到好的东西,常常迫不及待想跟大家分享,台湾也有这麽精彩又不同凡响的设计!期待这个东西,可以带来不一样的颠覆与刺激。
然而若因为媒体操作上的独家诉求,设计师不能即时在国内发表,须等至六个月後才能分享,会不会稍嫌可惜?有没有可能经过这段时间後,类似的设计已日渐广为流传,带给人心的冲击性也减少许多。
空间/ 及境设计
空间/ 由里设计
媒体有一定的影响力,除了是推广业界知识跟创意性的领头先驱,同时也是挖掘、promote 新秀设计师的绝佳舞台,像 Dezeen 就长期耕耘在这件事上。
一个产业要蓬勃发展,势必要有更多不一样的新秀,才会带来活络的能量。
有时我们会发觉,某些作品(刚好是我们拍摄的)已被各大媒体发表过,还是可以上杂志的封面故事。同个时候,该杂志却又要求内容页里的案例作品须保留独家,说真的,这对我们虽然完全没有影响,可我会感到难过跟可惜,因为思维完全没有改变;环境对新秀来说,似乎也不是那麽友善。
空间/ 太砚设计
此外,为什麽台湾必须独家,然国外的媒体又不在独家规范内,能率先曝光?
现今网路这麽发达,当国外媒体抢先报导,社群上一定会标记设计师,设计师没有理由不分享,一分享这个案子就在网路曝光了。我们会满纳闷,为什麽外国人可以曝光这个案子,抢先了解案件内容,可在台湾却必须因为纸本的时程安排,而不能曝光。
或许独家没有不行,我们想提出的,除了开放与封闭的态度,更关乎於「时间性」(究竟要等多久才能曝光?),以及是否对双方都能达到 win—win 加分的问题。
就像一些国外全球性媒体也会有抢独家授权的情况,只是他们背後有完整的线上线下的流量串流,提供的潜在曝光机会点更多,这样的情况下去要求设计师这件事,才会有个坚固的互惠立足点与保证。也有些国际媒体其实并不会要求独家,可他们仍然是流量保证,能帮助设计师大大打开国际之路。
空间/ 合风苍飞设计× 张育睿建筑师事务所
空间/ 及境设计
在台湾产业不够大的情况下,我们了解建筑空间类的杂志媒体势必有其包袱,以及不得不为之的苦衷,而且许多质感上的东西,好与不好,也并非仅能以简单的数字流量能一概带过,这样对内容创作者也不公平。
只是纸本印刷的速度,永远比不上网路传播来得快。但若因为速度跟不及,就采以更加封闭的规范,这样会不会永远也封闭不完?哪天又有下一个新媒介出来,只能继续再增加禁止提前曝光的渠道了。
若思维能渐渐开放,跟其他的网路多交流,提升既有的内容企划,跳脱以往的执行模式,说不定以後不用靠独家,还是能做出独树一格的样貌。台湾很多原生的生活风格类及文化性的纸本媒体,就屡屡以精彩的视角说出动人的新颖叙事,让人眼睛为之一亮。这时身为读者的我们,早已忽略这个空间是不是早就看过,因为有没有看过已经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编辑的切入点,描述的内容形式都不同,故事自然也会截然不同。
空间/ 开物设计
在 2022 的时间点提起这件事,绝对没有要贬低任何人的意思。每个在这产业努力耕耘的人,都是值得令人敬佩的创作者。不过在这个世代,一定要有新的思维,才能跟上趋势潮流。我们的竞争者绝对不是彼此,改变也绝非一天两天的事,当大家用正面交流的心态去做事,相信不知不觉一定也会影响更多人。
「分享」将会产生一个正面的循环,回馈到社会和世界,同样也会回馈到自己身上。
空间/ 藏寔设计
空间/ 向度设计
媒体与产业之间,往往是鱼帮水、水帮鱼,走向封闭或开放,本来就没有个一定的答案,然而过於封闭的环境是否真的对产业有帮助,或许我们能花点时间思考。
对於这件议题,你有什麽个人看法吗?欢迎私讯我们分享你的观点!
空间/ 钜程设计
Jamie Yelo关於摄影师这个称谓,其实我没有太多意见,因为这是大家认识的我。但说穿了,我是个喜欢创造的孩子,对创作没有特爱的工具,却有特别的热情。认真起来打拼时有个老灵魂,但对於创新与体验,永远像是实验室里的小朋友。我想分享我怎麽看我的摄影师工作,以及工作上的点点滴滴。Jamie Lo- 转载自:Hey!Cheese
- 图片©Hey!Cheese
- 语言:繁体中文
- 编辑:序赞网
- 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