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机构设施, 杭州, 中国- 建筑设计:gad
- 面积:36124 .0m²
- 项目年份:2020
- 摄影师: gad, 是然建筑
- 项目总监:杨明
- 项目主创:吴寿清
- 建筑设计团队:钦剑、管绳祖、陆惠婷、谭发兵、宿也、庄明儒、马海丽
- 结构设计团队:吴映栋、吴雪峰、李小玲、沈晓东
- 给排水团队:邵茂清、胡敏
- 暖通团队:张震寰、李芳芳
- 电气团队:陈国平、王跃
- 业主:浙江空港培训服务咨询有限公司
- 室内设计:杭州典尚建筑装饰设计有限公司
- 景观设计:上海杰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 City:杭州
- Country:中国
- 近年,通航产业在我国迅猛提速,建德航空小镇以此为依托,成为目前浙江省内唯一打造通航全产业链的特色小镇。建德空港航空产学研基地位于建德航空小镇中心位置,将重点发挥航空培训教育的作用。作为 gad 首次采用 EPC 工程总承包模式的实践,项目一体化统筹设计创意与营造活动,期间将材料、工艺、成本结合建造品质、工期进度、协调管理等环节不断磨合调整,最终得以实现设计的高完成度。
- 顺势而为的设计哲思建德空港航空产学研基地本身为一片微隆的土丘,远处群山起伏,建筑与山、水、历史的对话就此展开。保留场地原始的自然属性,是我们设计的出发点。借鉴杰弗里·巴瓦 (Geoffrey Bawa) 对待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令使用者在此感到放松和愉悦,同时启发我们赋予场地丰富的空间体验。
- 于是在自然幕布下,对基地地貌尽量减少人工干预,运用“融山引水”的策略随势赋形,塑造富于自然记忆的在地感。延续对绵延群山的印象,建筑采取斜坡起伏的屋面,外观高低错落,呈现向上延展和向下连接地面的反差关系。
- 围绕内部地形,设计采用独立而联系紧密的三组建筑,以U型、L型形态围合成内庭院。后勤功能空间置于地块西侧,承担教学、会议等功能的空间置于地块东侧,复合的空间功能互不干扰。此外,水体是另一种场所记忆的延续,场地内原本没有水渠,我们引入基地西南方的水潭,营造临水空间和亲水的游走路径。
- 游走体验的场所共情在廊下行走,顺应地势的起伏和转折,心情也随着脚步放松下来。这种游走体验的原型来自小镇周边的习习山庄,引用连廊系统有机关联建筑与外界环境,达成难得的场所共情。
- 建筑体量整体架空,以细柱支撑,形成游廊下可供自由穿梭行走的灰空间,疏密不同的空间尺度又加深了游走体验的多重维度。沿着这条景观廊道,园区核心位置的教学楼、酒店、办公,与其他公共配套空间高效串联。
- 在不破坏山体基本形态的前提下,最大化空间使用度,适度切削和挖凿山体,形成入**动广场和报告厅等融入山体的空间。激发交流的入口广场,临水的书吧,还有适于休憩阅读的户外大台阶在游走路径上巧妙穿插,动静相宜,步移景异。
- 景观与建筑的有机融入景观与建筑的结合在第四维度——时间的酝酿下,具有真实的生长性。建筑为景观提供了边界、尺度、形式与背景,景观则从空间属性以及功能需求出发重塑了场所精神,激活整体空间体系。
- 石块、水景与植栽等元素看似随机地被掷入灰空间内,使建筑与景观的的对话进一步加强,在尽量不着痕迹的排布下,自然巧妙地渗透进来。架空、悬挑、连接、嵌入、围合等方式,创造了收放有致的室外及半室外空间体系,打破了建筑与风景的界限,将景观最大程度纳入建筑的空间布局当中。
- 建筑并非孤立于气候与文化的产物,“多孔性建筑”的思路正是从建德湿润多雨的特点出发推进,在此建筑底层被抬高以实现空气对流,为空间的通透性创造可能。最终,设计构建了自然嵌入建筑、建筑包容自然的“可游可居可赏”之地。
- 花园系统与植栽配置庭院中多样主题的花园拓宽了“可游”的维度。山顶花园是园区内最大的核心花园,景观设计重新梳理了山形,使之与周围建筑更好地融合。绿丘也预留了很多乔木种植区,是出于对将来山体演变的考量——这里亦成为园区内最核心的绿肺,借以调节场地微气候。
- 雨水花园位于后勤服务楼的中庭,景观设计结合现状高差塑造了带有序列感的山丘,以呼应远处的山体。山丘交界面形成了S形生态草沟,两侧种植湿生植物。每逢雨季,雨水由草沟汇集到低处的生态池塘,恰好为酒店下沉式大堂提供观景体验;旱季时水池依然蓄水,由沟渠灌溉特色景观种植带。
- 结语在 EPC 工程总承包模式下,设计的维度不断拓宽,我们探索着新的路径,但始终坚持在创意与精准之间取得平衡。对空间与时间的解读更是一以贯之,令设计源头至建造落地相接形成闭环。
- 转载自:Archdaily
- 设计师:gad
- 图片©gad
- 语言:简体中文
- 编辑:序赞网
- 翻译:Archdaily
- 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