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szan39645031644091.jpg
vsszan39645031644092.jpg
在我们的实践中,我们不断探索人造与自然共存的方式——将建筑融入环境,抽象建筑回应自然,或将自然引入建筑。在这些旨在提升建筑自然属性的探索中,人、建筑、自然融为一体的自然建筑观逐渐形成。
vsszan39645031644093.jpg
“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不是维持人与自然情感联系的必要条件,但提供与自然共处的独特体验的人造空间也能唤起对自然的反思和向往。 ”——朱培东
vsszan39645031644094.jpg
为了在日常的城市场地中建立与自然对话的深层基础,我们设想了一种基于自然分形几何的新建筑原型——建筑过程中最小的结构单元作为基本空间单元,它具有一定的“自相似”,随着场地、功能和流线的介入而生长和聚集,从而构建出建筑形式——这种建筑从单元到整体的演变类似于生物响应于自然生长的自然生长。自然法则。清晰的结构单元可以看作是基本的细胞单元,而建筑的内在逻辑顺序构成了生长规律,赋予了建筑像生物一样继续“生长”的可能性,叠加了人的需求和现实。植物。
vsszan39645031644095.jpg
位于长沙松崖湖国家湿地公园支流的石板山生活方式实验室正是基于这种原型思维的实践。我们试图通过明确的建筑形式和真实的结构表达来还原基本空间单元的某种“不言自明”,并通过这个基本单元的组织增长来实现对日常城市景观的人为重构的非日常体验。多种功能的复杂植入,景观与绿化的叠加渗透。
vsszan39645031644096.jpg
01 地点和原型

场地距湖南省长沙松崖湖国家湿地公园约2公里,东、北两条城市主干道环绕,南面规划高密度街区,城市河流从西部松崖湖湿地盆地,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人工和自然破碎化交织在一起。面对场地背景的缺乏,我们打算通过插入一个小的异质“山”——“板山”来刺激这个日常的郊区景观。
vsszan39645031644097.jpg
顾名思义,“板山”是以伞形结构单元为基础的人工山。之所以选择伞形结构作为结构原型,是因为其清晰简单的“柱-板”结构支撑体系和大空间覆盖所营造的领域感,又因为伞形在植物世界中很常见——从小到大。伞形蘑菇到像 Dracaena draco 这样的树——突出了仿生特征。
vsszan39645031644098.jpg
这种选择也使得伞形结构系统具有自然和合理的属性。
vsszan39645031644099.jpg
02 结构与空间

在确定结构原型为基本单元单元后,我们以3m为基本模块,形成了6×6m、6×12m和9×18m三种结构单元。设计进一步围绕空间容量需求展开,45个伞状结构满足抗震要求,统一的冠层边缘距离为2m,连接数量有限,然后组合在同一系列的模块中,形成一个均质的“可生长的”平面。
vsszan396450316440910.jpg
由于场地限制和商业容量要求,部分建筑功能需要垂直布置。考虑到多层建筑的楼板放置问题,我们将伞板按照一定的规则交错排列,在统一的整体空间秩序下通过局部异化打破同质化,重复变化的空间秩序也与自然的随机性,产生了一个自由多变的地方氛围。
vsszan396450316440911.jpg
多个玻璃体量嵌套在现有的结构平面内,以创建透明和模糊的空间边界,从而实现内部和外部的连贯和整合的视觉体验。遵循柱网的模态关系,玻璃体量穿插在伞柱之间,体量之间的凹陷提供了完整的结构呈现。
vsszan396450316440912.jpg
在室内,为了加强结构单元的不言自明性,相同高度的伞板相互分离,必要时用薄板进行最少的连接,室内设备管道被转换和隐藏在伞面交叉的室内最高净高,实现建筑、结构、设备的一体化。室内外伞的不同高度交错或重叠,使自然光通过伞板之间的缝隙穿透玻璃屋顶,营造出类似半户外灰色空间的室内特殊体验。
vsszan396450316440913.jpg
结构单元相似性的重复和建筑结构的真实呈现,在结构与空间的同构对应下,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空间的形式秩序。伞形结构与植物单元共同构成了真实的视觉元素,由单个伞形定义的空间组织产生了可以无限探索的空间感知。
vsszan396450316440914.jpg
03 材料和结构

伞单元的 GRC 材质纹理是对结构的诠释,我们选择了接近自然的大地色系。为了找到最合适的GRC纹理密度,我们经过了计算机模拟、3D打印和物理原型制作等几个阶段来精确控制水平纹理,从而实现级联纹理。
vsszan396450316440915.jpg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筑成伞状结构,在技术上对每个伞状结构预制单独的开模,以保证每个单元的纹理模量,并设计了分缝以提供条件用于开缝展示并规避粘合对视觉质量的负面影响。
vsszan396450316440916.jpg
vsszan396450316440917.png
GRC板的横向纹理遵循水平切片的原则,即根据GRC板的倾斜度调整线条的宽度和角度,从而保证每条线条的上表面水平,下表面倾斜向内,给人一种水平切片木材纹理层的印象。
vsszan396450316440918.jpg
vsszan396450316440919.jpg
玻璃幕墙基本上由T型梁作为龙骨支撑,所有内部隔断均采用镜面不锈钢包覆。连续的、消失的内部界面削弱了杆的存在,同时强调了玻璃表面的扩展显示。与雨伞相交的玻璃幕墙将框架和构件隐藏在GRC幕墙的连接凹槽内,尽可能保证结构的完整性和纯度。
vsszan396450316440920.jpg
vsszan396450316440921.jpg
04 穿透与溢出

多高度的雨伞与平板的交错排列,为自然绿化的叠加创造了条件。通过立面和屋顶的覆层和种植,这座建筑在外观上具有辨识度和明显的二分性——大地色的人造伞阵列与天然的绿色山丘交织在一起。
vsszan396450316440922.jpg
vsszan396450316440923.png
vsszan396450316440924.png
生活方式实验室的概念允许混合室内功能。在自组织结构的支持下,设计消除了几乎所有的内墙,伞柱之间的计划创造了一个高度自由、流动的空间重组——内部功能跟随空间体验的转变。地板材料是水磨石,也是大地色调,铜屏风、木制家具和书柜的配色方案相同,建筑和结构的边界以及内部界面自然地复合在一起。
vsszan396450316440926.jpg
vsszan396450316440927.jpg
在复数和“自由”生长的雨伞下,各种业务也自由分布、交错,每一个业务都围绕一把伞进行组织,伞的面积和下面的业务展示形成一个持续吸引客户的内容单元参观和逗留。
vsszan396450316440925.jpg
在场所氛围的营造上,室内也大量运用了以绿化为生活单元的元素,通过高透光的超白玻璃幕墙将室外绿化视觉引入室内外植物景观采用反光镜面不锈钢,营造出建筑内外高度连贯的氛围。真实和视觉的绿色渗透和叠加,营造出一种非日常的自然体验。
vsszan396450316440928.jpg
05 备注
正如路易斯·康所说,“探索这个深思熟虑的空间领域是建筑师的责任,不仅仅是接受传统的计划,而是尝试一些即使不是传统的也可以被理解为有效的东西。”
vsszan396450316440929.jpg
“板山”是基于原始直觉从自然规律中抽象提炼审美价值的空间重构。这很简单——以结构原型为起点,为自然生长的建筑赋予新的定义,这些建筑脱离了日常的建筑实践。它也是复杂的——在这里我们试图构建一种能够同时满足人类情感、自然渗透和建设需要的共生关系,在更广泛的维度上,它是一个更复杂的土地、需求、资本和生态的生态系统。当代城市环境。
vsszan396450316440930.jpg
项目的建设已经结束,但建筑的自然生长才刚刚开始。我们相信,随着建筑内外植物的不断生长,“板山”的形态会越来越像一座真正的“山”。随着建筑的成熟,人们进入并被有趣而充满活力的场景所感动,情感和体验会给建筑带来真正的“生命”,或许在随处可见的日常风景下为建筑播下新的种子。

                        
  • 平面与结构图:
vsszan396450316440931.jpg vsszan396450316440932.jpg vsszan396450316440933.png vsszan396450316440934.png vsszan396450316440935.png vsszan396450316440936.png vsszan396450316440937.png vsszan396450316440938.png vsszan396450316440939.png vsszan396450316440940.png vsszan396450316440941.png vsszan396450316440942.png
                        
  • 转载自:Archilovers
  • 设计师:lineplus studio
  • 图片©lineplus studio
  • 坐落:Changsha / China / 2021
  • 语言:English
  • 编辑:序赞网
  • 阅读原文

没搜索到文物库相关内容

暂无用户创作记录!~

记录用户以此项目图片为灵感使用Ai进行二次创作。

zenith81882021-12-4 10:21:08
谢谢分享  谢谢分享   
kezhengbin12021-12-5 10:30:49
超棒的设计,谢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序赞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