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坝位于秦岭以南,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服务中心作为留坝环山体景区的入口,坐落在留坝县城的一个山坳里,主要功能为景区配套接待咨询、公共卫生间、文创产品售卖、书吧,服务于景区的同时能作为周围村民的休憩场所,有着很强的开放性。
▽视频© 赵奕龙
▽公共开放的半室外空间© 赵奕龙
▽接待公区室内场景© 赵奕龙
▽大屋顶下开放的公共空间© 吴昂
▽从下山道看向服务中心© 赵奕龙
场地记忆
第一次到现场是4月的一个阴天© 尌林建筑
▽原始场地鸟瞰© 尌林建筑
新建筑延续了原有的建筑肌理和轴线,希望找到原有场地的记忆。顺着山边的轴线布局了一个体量作为卫生间,用一道特殊的墙体将功能和空间切分开,上山道顺着墙体穿过建筑,方便游人使用。石头墙体的左侧是接待公区和半室外公共空间,顺另外一条轴线布局。建筑里面有多条流线,一条沿着建筑左侧不经过建筑内部道路直接上山,另一个选择是进入建筑内部,有多条路径可以通行上山。纯粹的看山方式通过一片斜向的屋顶引导视线看向远山,屋顶上设置一观景平台,登高望远,回看环山。
▽方案推演过程© 尌林建筑
▽还原场地中建筑与环境的互相关系© 赵奕龙
▽建成后鸟瞰© 赵奕龙
▽从街巷看服务中心© 赵奕龙
▽多个入口和路径穿过建筑© 赵奕龙
▽屋顶露台可登高远眺© 赵奕龙
▽在交错的屋顶之间实现爬山的体验© 吴昂
▽爬上屋顶© 吴昂
三片屋顶、一榀屋架、几片墙体
建筑设计将房子的基本要素拆分的很清晰,屋顶,结构,墙体,地面。使用空间分布在三片大屋顶之下,分别是接待公区、开放的公共空间、公共卫生间,三个功能既相互独立又发生关联,有机的组织在一起,大屋顶由预制化设计的胶合木结构屋架构建而成,不同的尺度,同一种设计逻辑和形制进行重复和演变,类似于中国传统的木构建筑,在连续阵列的屋架中产生变化,设计研究了一榀标准屋架,然后将屋架进行阵列,根据空间尺度形成尺度变化,就形成了三个基础的木结构屋架空间体系。
▽结构分解示意图©尌林建筑
▽三片大小不一的单坡屋顶© 吴昂
▽架在毛石墙上的大屋顶建筑© 吴昂
▽一片屋顶之接待公区© 赵奕龙
▽二片屋顶之开放的公共空间© 赵奕龙
▽三片屋顶之公共厕所© 吴昂
▽清晰的木结构屋架体系© 吴昂
▽相似的木结构屋架重复阵列形成空间© 赵奕龙
我始终希望这个建筑有清晰的建构逻辑,台基、墙体、木结构、楼梯、屋顶。台基作为场地基础要素还原,墙体和木构体系关系清晰,楼梯顺应场地和墙体组织。三种材质的墙体的设计逻辑是沿着屋顶的走向展开,竹模混凝土现浇墙体顺应屋顶的长边方向水平设置,短边则是用半透明的玻璃砖墙体填充,退于混凝土墙体之内,所有的方形洞口和窗户在竹模现浇墙体上,小方窗玻璃内退安装开启扇,大方窗突出墙面,平外侧安装固定玻璃,而门都开在玻璃砖墙体上,用的是半透明长虹玻璃,三个屋顶之间一道斜向的垒砌毛石墙体转折穿插进入接待空间内部,形成一种有趣的交织关系。
▽毛石台基上暖色的木构© 赵奕龙
▽木构、墙体、楼梯关系交织© 赵奕龙
▽楼梯顺着两片屋顶之间的墙体而上© 赵奕龙
▽竹模混凝土上的方形凸窗© 吴昂
▽斜向毛石墙将服务中心和公厕划分开© 赵奕龙
▽架在毛石墙体上的木结构屋顶© 赵奕龙
▽毛石墙转折穿插到接待公区室内© 赵奕龙
木结构柱网体系与墙体之间形成三种不同的内外交接关系,接待公区木结构柱网全部在墙体内侧,与墙体轴线脱开400,墙体与结构分离,公共卫生间的木结构柱子则全部裸露在墙体外侧,开放公共空间木结构则是与墙体同一轴线,咬合在一起。这几种关系并置的存在让空间关系变得很有趣,同时也是在探讨建筑最基本要素,结构与墙体之间的组织逻辑,其实这几种组织方式在传统民居建造体系中都有运用,各系统之间的关系也非常的清晰,我们在这个建筑中将这几种关系做了综合性尝试。
▽木结构组建过程演示© 尌林建筑
▽接待公区的木结构柱子在墙体内侧© 赵奕龙
▽木头与墙体之间建立清晰的边界© 赵奕龙
▽结构和墙体在同一轴线© 赵奕龙
▽结构与墙体分离© 吴昂
肆意游走与时间性
当我第一次进入完工后的房子中,有一种莫名的兴奋,没有目的性的游串在各条路径和不同空间中,甚至在分叉口不知道选择走哪边,这种行走体验很有趣,也许来自多年前对苏州园林考察的潜移默化的记忆。
▽多种路径可供选择的岔口空间© 赵奕龙
▽高低上下曲折的游廊体验© 赵奕龙
▽双手可直接触碰建筑屋顶结构© 吴昂
建筑中多条路径构建了一种特殊的游走体验© 吴昂
▽曲折游廊之下的直行路径© 赵奕龙
▽类园林里的廊梯和片墙© 赵奕龙
趣味
当人的身体和视线随着空间的转折和引导发生变化时,惊喜会不间断的产生,墙体和屋顶在空间中交织交错,构成非正交的组织关系,形成视觉上的错位。从两片墙体之间的洞口看出去,能看到不同的内容,在空间中某个角度,窗口会斜向重叠,空间被一层层叠合在一起,窗口中看到的层次变得丰富和聚焦。当你在不经意中发现这些观看角度的时候,这种趣味性就产生了。
▽三片木结构屋顶交织在一起© 赵奕龙
▽透过片墙上的窗口看到木结构© 赵奕龙
▽不同窗洞穿透出来的空间层次 © 吴昂
▽从洞口窥视到木结构的搭接关系© 赵奕龙
不同层次的灰·细腻与粗犷的交融
材料的运用上主要选择了暖色的木头和灰色的水泥、石材© 吴昂
▽几种不同质感的灰色在光影下呈现不同的状态© 赵奕龙
▽木结构的暖色对墙体产生暖环境色© 赵奕龙
▽建筑的材质关系呈现为上暖下灰© 吴昂
▽木结构柱脚用定制金属件与地面基础链接© 吴昂
▽冷灰色玻璃砖与暖色木结构在光影下冷暖调和© 吴昂
建筑给人的感受是靠空间、光影、材质、体验等综合体现出来的© 赵奕龙
▽三种不同粗糙度的材料整合在一起© 赵奕龙
▽栏杆的投影打在竹模板混凝土上类似水纹形态© 赵奕龙
▽木结构和竹模混凝土墙清晰的组织在一起© 赵奕龙
▽材质层级关系更加的丰富的接待空间 © 吴昂
▽粗粝的毛石墙与细腻的木结构对比© 吴昂
感觉与逻辑
方案的创作过程很快© 尌林建筑
▽静谧的光影空间环境© 赵奕龙
▽下午三点© 尌林建筑
▽楼梯栏杆细节© 尌林建筑
▽夕阳下木瓦屋顶鱼鳞般阴影© 尌林建筑
被公共使用
公共性在我们的作品中是一种被关注和探讨的,在这个建筑中公共开放的属性也充分的被考虑。建筑纯室内的面积很少,大部分空间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人们可以选择随处坐下休憩聊天,公共卫生间24小时开放,空间也可以随意穿梭游走。傍晚时分,很多周边的居民都驻留在这里聊家常。我们希望看到建筑建成的时刻是他生命的开始,而不是结束,建筑被更高频的使用才能充分体现其公共性。
▽可以随处坐下休憩的公区空间© 赵奕龙
▽入口处休憩的亭廊© 赵奕龙
▽进入服务中心后可随意停留下来的空间© 赵奕龙
▽木构屋顶之下的公共休憩座椅© 吴昂
▽公共卫生间内部场景© 赵奕龙
真实的建造
真实的建造一定会打动人,事务所实践作品中一直在追求真实的建造,而这个建筑算是基本实现了这一点。在设计之初,我便希望用最真实清晰的思考方式去进行设计,建筑的所有空间、构造、材料、交接关系都能清楚的被呈现和表达,不希望有任何装修的做法,让人进入空间之后就能想象到整个建筑的建造过程。石头从下至上慢慢垒砌,混凝土竹子支模板现浇,木结构工厂加工现场组装,老石板一块块铺设,玻璃砖一块块砌筑,能清晰还原整个建筑建造的过程,于我而言,能实现如此清晰真实的建造表达,是做这个项目最大的收获。
▽看向秦岭方向的鸟瞰© 赵奕龙
▽傍晚亮灯后的多功能服务中心© 赵奕龙
▽俯瞰多功能服务中心和房车营地© 吴昂
▽屋顶木屋的肌理变化与光影效果© 吴昂
▽木结构屋顶高窗处玻璃封闭节点© 赵奕龙
▽实木坐凳© 赵奕龙
▽木结构连接© 吴昂
▽施工过程沟通记录 ©尌林建筑
▽模型©尌林建筑
▽总平面图©尌林建筑
▽一层平面图©尌林建筑
▽南立面©尌林建筑
▽东立面©尌林建筑
▽西立面©尌林建筑
▽轴内立面©尌林建筑
▽剖面图©尌林建筑
▽墙身详图1©尌林建筑
▽墙身详图2©尌林建筑
▽屋架详图©尌林建筑
- 项目名称:留坝瓦窑沟多功能服务中心
- 项目地点: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瓦窑沟
- 项目业主:留坝县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
- 施工负责:杨猛
- 建筑设计单位:尌林建筑设计事务所
- 公司网址:http://www.hzshulin.com/office.html
- 主持建筑师:陈林、刘东英
- 规划景观设计单位:林野(上海意希欧景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 室内设计师:王嘉欣
- 结构顾问:陆洋(栾栌构造设计事务所)
- 项目类型:公共服务接待配套
- 结构形式:木结构
- 设计时间:2021.3-2021.6
- 建造时间:2021.7-2022.7
- 建筑面积:380.0㎡
- 建筑材料:花旗松胶合木、竹模混凝土、毛石砌块、红雪松木瓦、玻璃砖、老石板、钢板、水洗石、水磨石
- 建筑摄影:赵奕龙、吴昂
- 视频拍摄:尌林建筑-丁诗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