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项目, 文化中心, 武汉, 中国
  • 建筑设计:Office for Urban Renewal
  • 面积:4703 .0m²
  • 项目年份:2021
  • 摄影师: Anqi Liu
  • 总建筑师:凌颖松
  • 设计团队:凌颖松、王柯翔、高毅斌、黄睿、黄龙辰
  • 委托方:武汉华侨城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 业主团队:褚云宏、戴洪泉、杨旭、何鑫、朱泽华、陈华、孙红、吕菲
  • City:武汉
  • Country:中国
  • 设计师描述 | Designer description:70年前,十万大军建武钢,为解决十万人口的居住问题,红钢城作为新中国社会主义美好生活的示范样本应运而生。而70年后的今天,在疫情后武汉雄起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如此宏大的历史,钢城第三小学作为青山红钢城片区更新的起点,从多维度多尺度多进程中探讨和实践武钢精神与红坊价值的未来演绎,更具引领作用和示范意义。
    在这样一栋4700平方的建筑中,我们通过建筑、室内、景观及展览等多种设计方式,共同尝试通过空间设计传递城市有机更新的城市观、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的历史观、活力需重置的更新观以及建筑可阅读的设计观。


  • 基于这样多层级多尺度的定位,设计首先解锁中轴线上最大的公共开放空间,完整保留既有教学楼,拆除操场及场地内其他建筑,展现完整的南侧历史建筑界面。通过“红钢之丘”景观建筑化的设计手法,与南侧城市核心设施互动并预留其主入口。而屋顶“红钢之冠”的平台,又可从视觉上链接北侧长江与南侧整个红钢城片区。
  • 建筑保留俄罗斯的建筑风格,墙体厚度、开窗形式能看出欧洲建筑的影子。分段式的外立面,在建筑细部上随处可见多层次的檐口处理、对称的三角形山花、细微处的浮雕装饰等。强调平面构图、立体轮廓,讲求轴线、对称、放射路、对景等古典形式主义手法,均蕴含在街坊式居住区之中。 首先建筑设计将新老建筑脱开,对保留建筑进行整体结构加固。而新增部分全部采用预制装配体系钢构,一方面减小对既有建筑的影响,提高建造效率,另一方面是武钢精神设计转译。

建筑及景观设计生成.gif.gif
  • 建筑北立面尽量保留历史建筑原貌,并尽可能展现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痕迹,既有50年代的红砖、70年代的水刷石、90年代的瓷砖,又有当代的钢丝网。而钢丝网既给建筑穿了一层 “新衣”,又可隐约看到其曾经的风华。南立面气质与北立面完全不同,通过“红钢之丘”与“水杉之林”,打造全新的建筑面貌。
  • 屋顶的“红钢之冠”极具标识性。首先,点题红钢城的“红色”;其次,向70年前武钢的代表作武汉长江大桥致敬;再次,设计秉承“结构既装饰”的理念,既不过分设计,又能传递今日武汉精密制造的技术高度。
  • 入口景观先抑后扬,以“昨日屋檐”为意向,翻过儿时的芳草地,幻想自己在红屋顶上与猫和云朵做游戏。而局部替换的玻璃瓦又唤起儿时上房揭瓦的记忆,同时结合夜光照明,别具特色。
  • 建筑主入口以红砖为材料重新设计。一方面利用旧材料,展现历史的温润;另一方面尝试多种新型拼砖手法,表达当代设计。如锯齿状拼砖和弧形雨棚,都隐藏着许多创新的建筑构造。
  • 室内整体设计以“层高即净高”理念,尽量保持原有的空间尺度。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对机电设计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室内整体设计风格探索历史的粗犷与时尚的精致对话,展现独特的艺术张力。
  • 以“红钢之魂”为主题的室内旋转楼梯,是建筑的灵魂空间,也是绝对的网红打卡点。作为竖向链接的旋转楼梯,楼梯侧面以红色钢板包裹,宛若生生不息的红钢之魂。两个月的时间,设计经历了四次方案修改,全新的结构体系,从上到下连贯的弧线设计,呈现出红钢之魂的灵动效果。
    • 项目完工照片 | Finished Photos
    vsszan24527051028241.jpg vsszan24527051028242.jpg vsszan24527051028243.jpg vsszan24527051028244.jpg vsszan24527051028245.jpg vsszan24527051028246.jpg vsszan24527051028247.jpg vsszan24527051028248.jpg vsszan24527051028249.jpg vsszan245270510282410.jpg vsszan245270510282411.jpg vsszan245270510282412.jpg vsszan245270510282413.jpg vsszan245270510282414.jpg vsszan245270510282415.jpg vsszan245270510282416.jpg vsszan245270510282417.jpg vsszan245270510282418.jpg vsszan245270510282419.jpg vsszan245270510282420.jpg vsszan245270510282421.jpg vsszan245270510282422.jpg vsszan245270510282423.jpg vsszan245270510282424.jpg vsszan245270510282425.jpg vsszan245270510282426.jpg vsszan245270510282427.jpg vsszan245270510282428.jpg vsszan245270510282429.jpg vsszan245270510282430.jpg vsszan245270510282431.jpg vsszan245270510282432.jpg vsszan245270510282433.jpg vsszan245270510282434.jpg vsszan245270510282435.jpg vsszan245270510282436.jpg vsszan245270510282437.jpg vsszan245270510282438.jpg vsszan245270510282439.jpg vsszan245270510282440.jpg vsszan245270510282441.jpg vsszan245270510282442.jpg vsszan245270510282443.jpg vsszan245270510282444.jpg vsszan245270510282445.jpg vsszan245270510282446.jpg vsszan245270510282447.jpg vsszan245270510282448.jpg vsszan245270510282449.jpg
      • 转载自:Archdaily
      • 设计师:Office for Urban Renewal
      • 图片©Office for Urban Renewal
      • 语言:简体中文
      • 编辑:序赞网
      • 翻译:Archdaily
      • 阅读原文

      没搜索到文物库相关内容

      暂无用户创作记录!~

      记录用户以此项目图片为灵感使用Ai进行二次创作。

      谢20182021-8-5 12:15:30
      谢谢分享,谢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序赞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