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位于昆山市千灯镇吴桥村,原址为吴桥村供销社,作为临近东河岸轮渡码头的生产资料部合作社,是南北船贸的必经之地,直至改革开放初期,见证了千灯浦上的舟车辐辏与商贾云集。
▽桥上一角© 金啸文

vsszan150725241030421.jpg
▽项目一瞥© 金啸文

vsszan150725241030422.jpg
在新农村建设的浪潮下,传统村落的建筑尺度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多是推倒重来或是另辟新地,打破了原有江南水乡传统村落的肌理,也是对其村民生产生活的行为秩序的打散与重组。设计团队希望能够维持建筑原本的尺度,通过公共空间的秩序恢复和历史肌理的延续来化解原场地改建后新与旧的隔阂,重塑乡土文化记忆。
▽传统记忆中的白墙红瓦© 反几建筑

vsszan150725241030423.jpg
▽对岸透视© 直译建筑摄影

vsszan150725241030424.jpg
▽桥上透视© 金啸文

vsszan150725241030425.jpg
▽延续的白墙红瓦© 直译建筑摄影

vsszan150725241030426.jpg
▽虚实砖墙© 直译建筑摄影

vsszan150725241030427.jpg
▽延续记忆中的长屋檐© 直译建筑摄影

vsszan150725241030428.jpg
▽局部一角© 金啸文

vsszan150725241030429.jpg
改造以尊重历史及场地的原则出发,延续了建筑的 L 形布局,不改变原建筑高度,保留具有在地记忆的红瓦屋顶,通过空间功能的围合,赋予建筑全新内在的活力。
▽吴桥村新貌© 直译建筑摄影

vsszan1507252410304210.jpg vsszan1507252410304211.jpg
外部沿河开敞通透,南侧、北侧是民居,在建筑的立面进行了相对封闭的处理,设置花格墙划分内外空间界面,并联通内部空间的茶室、村史馆和接待室。
▽形体生成© 反几建筑

vsszan1507252410304212.gif
▽转角透视© 直译建筑摄影

vsszan1507252410304213.jpg
▽北部院墙© 直译建筑摄影

vsszan1507252410304214.jpg
▽南部院墙© 直译建筑摄影

vsszan1507252410304215.jpg
原建筑采用钢木结构屋架,白墙红瓦,因年代久远建筑主体结构已经受损,正门位于西侧, 北侧和东侧相对封闭,南侧围合院落因长期缺乏管护,杂草丛生,整体空间流线不通畅,设施陈旧。
▽原始内部结构© 反几建筑

vsszan1507252410304216.jpg
▽村民茶室室内© 怀念树

vsszan1507252410304217.jpg
▽展厅室内© 怀念树

vsszan1507252410304218.jpg vsszan1507252410304219.jpg
▽接待间室内© 怀念树

vsszan1507252410304220.jpg
▽接待间室内© 怀念树

vsszan1507252410304221.jpg
在建筑布局上采取了体块和院落相互渗透的平面组织,在不同功能区布置了三个院落,并在南侧围墙与连廊围合处设计了一个半开放的院落,凸显室内与室外空间的通透感,引入移步换景的效果。
▽界面、视线、院子© 反几建筑

vsszan1507252410304222.gif
▽从村民茶室看向内院© 金啸文

vsszan1507252410304223.jpg
▽从内院看向河边© 金啸文

vsszan1507252410304224.jpg
▽从过道看向内院© 金啸文

vsszan1507252410304225.jpg
▽从侧入口看向北部围墙外© 直译建筑摄影

vsszan1507252410304226.jpg
▽内院© 金啸文

vsszan1507252410304227.jpg vsszan1507252410304228.jpg
入口处的芭蕉院设计为相对外向的院落,作为茶室、连廊和围墙外的景观空间,起到导向和联通作用;与芭蕉院相连的水院,作为整个建筑的主要室外活动空间,面向村史馆和接待室,院内沿水面种植竹子、乌桕和睡莲,四季有景,从深度上进一步延伸空间;接待室附属的内院则种植了喜阴的蕨类植物和千年木,小巧别致,营造静谧感,从广度上丰富空间。
▽内院乌桕与竹子© 怀念树

vsszan1507252410304229.jpg
▽左:芭蕉;右:盆景 © 金啸文© 怀念树

vsszan1507252410304230.jpg
院落大小、开放程度的不同,使得不同空间交融且联通,从院外走过,透过花格砖墙隐约能看到院内景观,院子里的人也可以透过花格墙以隐约看到建筑外侧路上的行人, 内外之间产生互动。
▽院墙© 直译建筑摄影

vsszan1507252410304231.jpg
▽内庭© 怀念树

vsszan1507252410304232.jpg
为了体现传统建筑与现代元素的和谐感,在结构处理上对原有三角形木架结构做了改进,通过增加梁柱体系,开阔内部空间,在屋架与钢梁之间的空隙做高窗,增加采光和通风,增设廊道连通内外空间, 视觉通廊上形成对景关系。
▽屋架、红砖施工过程© 金啸文

vsszan1507252410304233.jpg
▽屋架鸟瞰© 直译建筑摄影

vsszan1507252410304234.jpg
▽屋架光影© 怀念树

vsszan1507252410304235.jpg
▽内部空间© 怀念树

vsszan1507252410304236.jpg
材质处理方面,设计团队研究了砖的多种砌筑方式,砖墙砌筑采用江南传统的空斗砖墙和镂空花格墙,院墙采用了双层镂空砌筑样式,虚实结合。而钢结构梁柱结合木结构屋架则为有别于传统的新形式,形成新与旧的对话感。
▽雨链细节© 怀念树

vsszan1507252410304237.jpg
▽院墙细节© 怀念树

vsszan1507252410304238.jpg
软装布置也以手工编织为主,强调自然材料。
▽接待室软装© 金啸文

vsszan1507252410304239.jpg
▽村民茶室软装© 金啸文

vsszan1507252410304240.jpg vsszan1507252410304241.jpg vsszan1507252410304242.jpg
此次改造是在保留历史感的基础上,通过空间更新实现其在现代新的生活方式中的转型,让有限的空间可以承载更多的活动。浦畔庭院,白墙红瓦,与吴家桥的过去与未来融合呼应。
▽河岸夜景© 金啸文

vsszan1507252410304243.jpg
▽平面图© 反几建筑

vsszan1507252410304244.jpg
vsszan1507252410304245.jpg vsszan1507252410304246.jpg
  • 项目名称:千灯镇吴家桥村民之家改造设计
  • 项目地址:昆山市千灯镇吴家桥
  • 设计面积:240 平方米
  • 业主单位:昆山千灯镇政府
  • 规划设计: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 设计指导:黄毅恒、闾海、葛大永、何平
  • 设计公司:反几建筑 FANAF & 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 项目负责:张宁
  • 设计团队:王丽婕、金鑫、蔡舒曼、史喆、刘雨杉、李春
  • 洋设计范围:建筑设计、室内硬装、软装、灯光、vi、艺术品、景观设计
  • 机电配合:芮文工程设计(上海)事务所
  • 灯光配合:CLD云慕照明设计
  • 导视展陈:南京及地艺术设计有限公司
  • 施工团队:陈连明
  • 设计周期:2019.08-2019.10
  • 施工周期:2020.12-2021.06
  • 撰文:金鑫、蔡舒曼、温昕
  • 后期摄影:直译建筑摄影、金啸文、怀念树

Ai 分析中……

暂无用户创作记录!~

记录用户以此项目图片为灵感使用Ai进行二次创作。

95qabc2022-8-24 15:39:09

谢谢分享!!!谢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序赞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