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田原本厂房的功能是“加工”,但村子的属性更多为“种植”。设计首先保留了厂房之间的连通状态,把裙房原有的5个空间单元增至7个,整体形成了0.75米退级的“回”字型台阶式屋顶。层层退台的“梯田”形态是为了关照到建筑所在的坡地,同时也丰富了户外空间与动线。其次,设计在裙房屋顶上划分出约若干种植区和休息区,铺出两条1.2米宽的走道穿插其中,长期住客可在此种植蔬菜、香草等简单作物。而主楼屋面则用六十余个高1米的可移动植物架,围合出多组休闲空间。屋顶的不同层级为人们增添了多变的视野,高低错落的第五立面与周围环境相互映衬,建筑与地形、自然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
温室
城市中的很多室内空间,会将光线和温度设定为恒定值,人在其中,很难感知到一天中自然因素的变化。而在青山村,即便拥有现代化的公共设施,村民的日常行为还是更依赖于自然光,例如即便村内道路照明齐全,日落之后也很少见到人们在户外走动。基于这些习惯,我们想要将更多的自然光线引入建筑中,增加空间中的“变量”。业主希望在主楼中放置一个以“水”为主题的展览空间,且其中的展品形式是多元的。受周边环境启发,我们以植物来表达水这个概念。设计将双坡屋顶房进行等比缩放后“生长”入主楼,筑出一间高约7米的温室,贯通三层,容纳植物并作为展厅。充足的自然光透过天窗照射至阳光板构筑的温室上,形成折射与散射,在一天当中呈现不同的色调与氛围,保证了植物耐活性的同时,也使温室作为整个项目的“内核”更为通透醒目。同时,设计将主楼西侧立面解构为11个单元,以温室为焦点形成向内层叠延伸的墙面构成,看似被“温室”的生长动势所挤压,也呼应了整体建筑的“梯田”形态。一层作为共享办公空间,东西两侧尽量多的以玻璃幕墙代替原有墙体,局部可开启对流、通风,营造室内外联通的空间氛围,同时让更多的光影变化在这个空间发生。二、三层则通过打开南侧的墙体与顶面,在客房走廊的尽头营造了两处贴近自然的休闲空间。
室内-行为引导空间
在这个面积两千平米,却承载了多种功能的场所中,如果将进入建筑的人群按目的分类,可能会有:办公、就餐、参观、集会、烹饪、工作坊、长租、短住等若干种。通过空间划分和动线归置也许可以让几股人流尽量互不打扰,但却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这个随机社群的共有性,违背了“真实的空间”的设计初衷。我们将人群按照对私密性的要求等级进行了排列,除等级最高的主楼二、三层23间客房外,各公共空间都相应给予了一定的自由度。如主楼一层,既有刷卡进入的共享办公区,也有对外开放的展厅阅览区,但两个空间视线上却是联通的,仅以绿植做阻隔。而整个共享办公区,除两间会议室之外,皆为开敞的连续空间,只通过地面的抬高与下沉划分场地,且对每个区域的具体功能不做约束,使用者甚至可以自行改变格局。在这样自由的公共环境中,当然也需要一定的私密性,设计通过在几条动线中添加半围合区域,来实现一些“驿站”式的独处空间。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确保这样的自由空间不会为使用带来困扰,间筑也包揽了项目中所有的标识与导视设计。
内院-树木聚人群
青年社的内院是设计师将权力交还给使用者的部分,虽然建筑师在前期也进行了几种平面排布与推敲,但在这样的环境下总觉得有种“强加于人”的刻意,于是只保留了树木与水池。按照在村里生活了六七年的新村民的说法,在这里“有大树就可以聚拢人群,其他倒是次要的”。最终,建筑师选定了三棵枝条宽大,主杆分叉偏高的乌桕树。乌桕在5-7月开花,高大的树冠洒下一片荫凉,草木凋零繁茂之间,见得四季变化。另一方面,庭院水池是双坡屋顶房在户外的延伸,二者在空间上是垂直关系。水池高约30公分,水刷石覆底,水纹波动时,使方正的庭院有了空间上的灵动。那么很自然地,这里就是一个露天的舞台,是人与人交流,碰面的院子。
建造-多留点力气给后半程
在乡村造房子有着与城市中截然不同的方式方法。因施工水平和设计认知上的差异,建筑师的身份更像是工匠,相较于设计,施工阶段会耗费数倍的精力,必须亲历从上到下的各个细枝末节。青年社在采用低技术、低成本建造策略的同时,依然需要设计师一同花费数月时间进行80多次材料打样。我们也在此过程中意识到了很多传统乡村建造手艺正在逐步退化、失传,例如七八十年代乡村建筑外立面常用的水洗石,在这里已很难找到技术熟练工。而将外墙材质改为黄沙石灰后,仍无法解决施工技术上的问题,最终只能选用不那么“乡村”的肌理涂料。外墙施工过程中,建筑师提高了驻场频率,同时跟过往项目里有类似经验的施工方进行沟通,从而协助工人师傅对涂料的色彩、肌理,厚度进行反复现场测试,制造出了一些与环境更相融的粗粝和不均质的手工痕迹,色彩也更趋向本地的山地红土。
尽管如此,设计上还是尽可能的摒弃工业化、标准化的成品,多一些定制和现场制作的物件,同时,间筑还专为本项目设计了两款胶合板家具,并改良重产了原建筑内的一款工厂吊灯。而对于现场的施工错误,相对于严格的完全返工,更多的是通过调整局部,使其合理。
- 建筑师: 间筑设计
- 面积: 2033.0m²
- 项目年份: 2023
- 摄影师:Jonathan Leijonhufvud
- 建筑师: 肖磊、杨毓琼、邓兆静、李嘉骏
- 业主方: 杭州余杭绿水未来乡村发展有限公司
- 定制家具: 间筑设计
- 项目城市: 杭州
- 项目国家: 中国
- 转载自:Archdaily
- 设计师:间筑设计
- 图片©间筑设计
- 编辑:序赞网
- 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