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坐落于攀枝花市联合村的一处远山之地;建筑由停用的村委会和小学校拆建改建。

▽项目鸟瞰© 存在建筑

vsszan193377121543591.jpg
▽图书馆立面© 存在建筑

vsszan193377121543592.jpg vsszan193377121543593.jpg vsszan193377121543594.jpg
▽微博物馆立面© 存在建筑

vsszan193377121543595.jpg

联合村同大多数乡村一样,在历史的进程中,都不可避免的遭受空心化之痛。来到现场,时间仿佛停留在了上一个乡村的时代,村官办公室的忙碌和学生的朗读犹在眼前耳边,但年久失修的简易房屋却已然成为危房。这似乎是时间留于此处的一片遗迹,既是物质性的遗迹,也是文化性的遗迹。我们的建造便是在这片遗迹之上开展。

▽原装与改造后鸟瞰© 存在建筑、合造社

vsszan193377121543596.jpg
▽图书馆外观© 存在建筑

vsszan193377121543597.jpg vsszan193377121543598.jpg
▽图书馆入口© 存在建筑

vsszan193377121543599.jpg
▽连接两个院子的通道© 存在建筑

vsszan1933771215435910.jpg

在新的乡村振兴的背景之下,这里将成为当地打造“和美乡村”计划中的启动区,由厨房餐厅、博物馆、户外会客厅、图书馆四个公共空间组成;分别对应了原建筑中的教师校舍、村委会办公室、村民晒谷场、小学教室三栋一坝的建筑空间。

▽远眺博物馆与餐厅© 存在建筑

vsszan1933771215435911.jpg vsszan1933771215435912.jpg vsszan1933771215435913.jpg

建造的策略来自现场所建立的直觉,即在遗迹中建造。我们希望新的建造是历史的一种延续,而非抛弃,即便旧的建筑已无法适应新的功能。我们保留了现场尚能使用的建筑结构,但将旧建筑中危房的结构板拆除,保留其原先的砖混结构的墙基。而新的建筑结构为木结构体系,建造在原有结构墙基之间的的空白处,形成完整独立的新体系。于是,当完成建造之时,整个建筑便拥有了两套相互交织的轴线体系,一套是新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它支撑了整个建筑,并为室内功能留出了自由空间划分的可能性;而另一套轴线来自于老的砖混结构的墙基,它同样参与到了室内功能的格局,成为功能划分的一项重要线索,同时也给历史和记忆留出空间。

▽内院鸟瞰© 存在建筑

vsszan1933771215435914.jpg vsszan1933771215435915.jpg
▽内院鸟瞰夜景© 存在建筑

vsszan1933771215435916.jpg vsszan1933771215435917.jpg
▽厨房餐厅外观© 存在建筑

vsszan1933771215435918.jpg vsszan1933771215435919.jpg
▽庭院围墙© 存在建筑

vsszan1933771215435920.jpg
▽庭院概览© 存在建筑

vsszan1933771215435921.jpg vsszan1933771215435922.jpg vsszan1933771215435923.jpg
▽一瞥© 存在建筑

vsszan1933771215435924.jpg
▽细部© 存在建筑

vsszan1933771215435925.jpg vsszan1933771215435926.jpg

历史与现在的两套轴线,犹如在平行时空中对话,交织在一起,建造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处。

▽餐厅室内© 存在建筑

vsszan1933771215435927.jpg vsszan1933771215435928.jpg
▽餐厅室内© 存在建筑

vsszan1933771215435929.jpg vsszan1933771215435930.jpg
▽博物馆室内© 存在建筑

vsszan1933771215435931.jpg vsszan1933771215435932.jpg vsszan1933771215435933.jpg

在主体建筑之外,我们还在场地的缝隙处建造了两座清水混凝土的小塔,分别是“握手塔”和“迎客塔”。新建筑的木结构与旧建筑的砖混结构在“握手塔”实现结构的交汇与搭接。迎客塔位于山头的边沿,面向村口,作迎客之势,也成为半户外会客厅的薄膜屋顶的张拉锚点。

▽握手塔鸟瞰© 存在建筑

vsszan1933771215435934.jpg
▽握手塔概览© 存在建筑

vsszan1933771215435935.jpg vsszan1933771215435936.jpg vsszan1933771215435937.jpg
▽握手塔细部© 存在建筑

vsszan1933771215435938.jpg
▽迎客塔鸟瞰© 存在建筑

vsszan1933771215435939.jpg
▽迎客塔© 存在建筑

vsszan1933771215435940.jpg

整个建筑的清水混凝土和土建部分均由当地村民建造,而现代木结构和钢膜结构的部分则由工厂定制生产后现场组装。传统的手造施工与工业体系下的新型建造也再次交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图书馆入口© 存在建筑

vsszan1933771215435941.jpg
▽细部© 存在建筑

vsszan1933771215435942.jpg
▽图书馆一角© 存在建筑

vsszan1933771215435943.jpg
▽图书馆室内概览© 存在建筑

vsszan1933771215435944.jpg
▽模型© 合造社

vsszan1933771215435945.jpg vsszan1933771215435946.jpg vsszan1933771215435947.jpg
▽模型局部© 合造社

vsszan1933771215435948.jpg vsszan1933771215435949.jpg
▽单体模型© 合造社

vsszan1933771215435950.jpg vsszan1933771215435951.jpg vsszan1933771215435952.jpg
▽图书馆剖透视© 合造社

vsszan1933771215435953.jpg
▽欢迎塔剖透视© 合造社

vsszan1933771215435954.jpg
▽握手塔剖透视© 合造社

vsszan1933771215435955.jpg
vsszan1933771215435956.jpg vsszan1933771215435957.jpg vsszan1933771215435958.jpg vsszan1933771215435959.jpg

项目名称:在遗址中的建造 | 联合村社区中心
项目类型:文化建筑、科教建筑、景观建筑、公共建筑
设计方:合造社建筑设计事务所(成都合造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联系邮箱:363709965@qq.com
完成年份: 2022年10月(设计)-2024年4月(建成)
建筑主创:徐浪;
建筑团队:徐浪、乔侨、邱枭枫、石佳馥伊、李健、雷韵、易晓典(实习)、王逸伦(实习)、窦怡璇(实习)
项目地址:四川攀枝花盐边县联合村
建筑面积:1800.0㎡
摄影版权:存在建筑;徐浪
合作方:上海纯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栾栌构造设计事务所、四川凌启轩集成房屋有限公司、辽宁金柏胜木结构科技有限公司
客户:盐边县村集体
材料:清水混凝土、木、夯土

没搜索到文物库相关内容

暂无用户创作记录!~

记录用户以此项目图片为灵感使用Ai进行二次创作。

syhgdesign2024-12-13 02:02:30
感谢楼主辛苦分享   
阿茂_design2024-12-13 08:32:39
感谢分享!感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序赞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