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特征和设计理念——一个火车站沿着场地西侧的一条主要街道运行,该街道位于松井的一个回收垃圾填埋场上。此外,在东面,有一条通过开垦现有溪流而形成的小径。在此背景下,建筑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同时平衡了城市和自然环境。为了解决高度限制和密集的住宅环境,较低的楼层设有围栏以阻挡视线,而较高的楼层则设计有内部窗户,以与市中心建立柔和的边界。该设计优先考虑周围住宅环境的隐私,同时保持与城市景观的联系。
入口和墙壁塑造的空间体验-该建筑由一楼的大厅和办公空间以及二楼的销售和展览区组成。它的设计是为了让用户自然地过渡到室内,首先在沿着墙壁旁边的细长入口路径前进时掌握建筑物的整体形状。这种渐进的方法使他们能够分阶段体验架构,包括物理体验和超越其物理边界的体验。
建筑和入口之间的屋檐和高墙起到了心理缓冲的作用,软化了从外部环境到亲密内部空间的过渡。墙壁以碎石碎片装饰,与建筑井然有序的外观形成对比,同时添加了粗糙的纹理,突出了时间的痕迹,并与周围环境和谐融合。当用户沿着墙壁行走时,他们会遇到由光影变化以及重叠的外部空间形成的各种空间层。这种动态的空间组合增强了建筑的感官体验,将简单的路径转化为身临其境的体验。
空隙空间的作用和功能——该建筑有两个垂直空隙和一个水平空隙,它们穿透结构,为平面图引入三维深度。这些空隙在楼层之间起着无形的连接作用,允许视线、光线和空气自由流动,而不仅仅是分区元素。在入口拐角处,一个垂直的空隙延伸到室内,融合了植物和一棵两层高的桦树,作为室内外之间的视觉联系。建筑不仅仅是一个结构,而是融入了环境,丰富了自然元素。
同时,墙壁中的水平空隙和中心的垂直空隙在物理上将地板和空间分开,同时建立联系,鼓励用户之间的互动。这些空隙的开放性软化了空间边界,使用户能够以更流畅和多样化的方式体验空间。
光线和空间变化带来的变化——外墙上反射的光线在一天中不断变化,产生不断变化的空间表达,为用户提供每时每刻的新鲜体验。这些受时间和季节变化影响的光线变化强调了建筑不是一个静止的物体,而是一个随着时间而呼吸和进化的结构。这个空间超越了其功能元素,在捕捉时间流逝和自然节奏的同时,吸引了感官。
- 项目设计:Atelier MODS
- 项目面积: 593.0m²
- 项目年份:2024
- 项目摄影:MinGu Kang
- 首席建筑师:Namgyu Shin, Seongwoo Cho
- 项目设计:Atelier MODS
- 项目建造: Kai architects
- 项目成市: Songjeong, Busan
- 项目国家: South Korea
- 转载自:Archdaily
- 设计师:Atelier MODS
- 图片©Atelier MODS
- 语言:英语
- 编辑:序赞网
- 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