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杨-海东 于 2013-11-25 09:37 编辑

饕餮纹 饕餮(tao tie)纹在我国早期青铜器纹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一种很常见的纹饰。而且,举凡作为礼仪之用的钾器,几乎都采用孽餮纹。有些国办研究家甚至把我国早期铜器时代定名为饕弩时代,认为我国早期铜器的时代是以饕餮纹为象征,以鬼神为先,以人文为后的神圣王国时代。可见繁餮纹在当时的意义之重大,它决不是随意的点缀,而是有关政教的标志,甚至有着图腾的意味。
    在古代的文字记录中,攀餮是被尧流放的四凶之一,它贪食、强横。而流放的目的在于以凶御凶,让这四凶去抵御螭魅之灾。历代相传,人们把攀餮幻想为睁着眼、张着嘴的凶物,从此,它就以比种面貌出现。铜器上,特别是铜器中的礼器多饰举餮纹,想来一是为祭祀鬼神,二来也是求佑与去邪的双重愿望。 饕餮纹取材于虫、箪、鸟、兽等各种现实动物,选择它们特殊性能的部分拼凑在一起,使其浑然下体,塑成一个抵御屮川妖怪的鬼神形象。比如一个混合体的饕餮纹,可以有虎的头、象的耳、牛的目、鸟的爪羽、鱼的鳍、蛇的身。因为商周人不善幻想,这些拼凑都是写实的,但写实中又都经搏了变化,有强调、有夸张、有简化,体现出人们精心的构思。
    在这些拼凑中,饕餮纹是以颜面为主纹的,简单的也仅有颜面,左右相对称;足、身、尾为副纹,雷织为地纹。完备的主纹是由冠、鼻、离、眉、角、耳、口等组成;不完备的,则或缺一二,但目纹却是必备的,无论怎样简化、变形、分解,都决少下了那一对瞪视眼睛。其中,冠饰代尊贵,角代表武力,目代表光芒和警剔,耳代表聆听,鼻代表辨别:牙代表攫取和凶恶,眉代表威武,足代表操纵,羽毛代表高了,鳍代表下潜,身躯代表活跃。另外,它的纹饰是以菱形额纹为中心,十字形为主干,身躯或为直线,或为曲缘,配置对称,神态庄严。
    攀餮纹这个题材本是简单的,但在人们的匠心独运的构思中却变化多端,本是单纯的写实型,却演变为原始饕餮、粗壮饕餮、简略饕餮、变形饕餮、龙化饕餮、分解饕餮、兽形三条等等,且各具有不同的风格。
总之,饕繁纹的材料虽多,安排部妥贴适当,毫不勉强;内容涵半复杂,代表一种超越的神的境界;结构宏大,轮廓协调,风格生动,达到了图案的最高准则,因此,它在中国的装饰艺术上也具有莫大的启示与成就。   
     龙纹 龙是中国封建帝王的象征,被中回各朝奉为圣物。它是一种想象的神物,在先民们的构想中是山虫、鱼、鸟、兽,甚至人的局部状态来组合成的。它具有跨越时空瓶独特的精神气质,充满了神秘、深流、尊严和荣耀感。
    我国古代青铜器上的龙纹装饰,丰富多来,无论是平雕的;还是浮雕、半浮雕的龙,常因器物时代的不向、器物种类的不同'而形成迥然相异的风格与特征。 商末周初的上些蟠龙盘上的蟠龙纹,是以皤蛇作身,加上一个龙苗的饕餮纹,在有限的围盘内重复的旋转,这是龙的原始静态式。故宫博物院收藏购一件园形盘,内壁除饰有龙纹办矿逑馏诸色纹与乌纹,更显华美富丽。商代青铜器上的龙纹,多饰在盘、尊、触和个别武器上。纹饰布局主要有商种形式,一是以一条蟠龙为主,布满整个器物;二是龙与其它某种纹饰间隔排列,形成反复交替的式样。
    西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龙饰不但有平雕的,而 且出现了半浮雕的和浮雕的龙。龙纹的形式与结构也有了很大变化,这时的青钢器上常有一首二身的龙纹,龙首在颈的中心部位,作半凸起状,龙身向两侧或直线、或波形地伸出,奇诞奥秘。此期也常在器盖上饰以各种变异的龙纹,效果很好。颂壶腹部有相互纠结的无角龙纹;益则以一回首龙作鋈,以一长颈张由的龙作流,二龙前后呼应,独具匠心。 春秋时期,龙纹有了很大的变革,由商周的单纯、庄重、镇静而演进为繁复、精巧、活跃了。

Ai 分析中……

暂无用户创作记录!~

记录用户以此项目图片为灵感使用Ai进行二次创作。

杨-海东2013-11-25 09:38:38
这种变革是渐进的,而且列国龙纹虽有少许地方色彩,但基本土是一脉相承的。这时的龙纹,灵活、蜿蜒、多样,非常生动。新郑铜器中的莲鹤方壶上一双浮雕镂孔的龙形大耳非常引人注目;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莲瓣饰双龙耳段双耳作成二蛟龙,吐舌、角后耸,生动自然,扣人心弦。
    战国时期,被一些外国人称为是“创造天才的复苏”的时期,此时的龙饰象一个舞者,充满运动感,任意地跳跃,“淋漓而纵横”。当然,在前期,龙纹仍是沿袭春秋,有的予以简化,有的使之繁杂,甚至保留有商周时饕餮纹的余韵。但到了后期,则有了很大的变化,除了一部分写实的纹饰外,几乎完全风格化了。这时的龙纹有由垂直线与倾斜线相交组成的变形式,这种变形不仅鸟兽难分,而且云、龙不分;有山形纹重叠的菱形纹;有藻纹与钩连纹;有涡龙纹与轻云舒卷纹。战国中山图在辔(音xl)墓出土的错金银龙凤鹿纠结坐铜方案就很有代表性,在这里,鸟兽相互纠绕,充满动律感,龙的铸造也菲常生动,伸颈昂首,每一龙头顶一斗拱形饰件,上承方案。
    秦汉及其以后的龙纹装饰更是司空见惯了,而且大多活灵活现,异彩纷呈。
    凤鸟纹 青铜器上的图案和浮雕、半浮雕的装饰中,凤鸟纹为主题的占有很大比重。这种写实风格的纹饰,表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青铜器上凤鸟纹的出现与图腾崇拜有关。商代青铜器上马纹装饰很多,这表明商人信仰鸟图腾。传说商祖先叫契,其母筒狄,因吞食一只燕卵而生了契,这就是《诗经·商颂》中“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故事。西周铜器上也有鸟纹装饰,呵周人也与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传说周族的祖先后稷,名弃,其母妻媚因到野”外踩到一只大脚印上而产生感应,生下了弃,人们认为不祥,就将他扔到小路上,
    准备让牛、马踩死他,但竿、马却纷纷绕道而行;想扔到山林里,但行人渐多,不便行事;最后扔到冰上,却飞来一群鸟用羽翼暖护他。于是姜嫄又将他抱回抚养。弃长大后做了农官,教民耕种。因此西周时的鸟纹可能与人们感念神鸟有关。
    商周鸟纹图案多彩多姿。商代鸟纹以对称的直立或倒立的小型鸟纹为主,素朴简洁,灵秀典雅,一般作主题花纹的陪衬。商末至西周时代,工匠们刻意求变,鸟纹常被作为器物上的主题花纹,装饰在器物的主要部位上。有新创造的大鸟纹;高冠长尾,异常丰满华丽,这种形象的鸟纹图案人们称为“凤鸟纹”还有一种鸟身短而尾羽长,可称长尾鸟纹,姿态迤逦,令人如醉如痴。
    鸟纹在商周以后的铜器上,余韵始终不衰,人们认为凤乌的出现和凤鸟的鸣声是土种吉兆。《诗经》中就有“凤凰于飞”豹翊其羽,亦傅于天”。“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朝”的美丽诗句。1950年出土的土对秦壶,器身饰有用细线条勾出的轮廓简单、形象各异的鸟纹,有前视、翘尾欲飞的;有背上扬起一翼,回首顾盼的;有欲卧或半起的,生动活泼,意趣横生古各代铜镜也常饰有鸟纹,有的鸟喙还衔绶带或耗枝,充满美感。
    云雷纹    青铜器上一种典型的纹饰。基本特征是以连续的回旋形线条构成的几何图形。有的作圆形的连续构图,也单称云纹;有的作方形的连续构图,也单称为雷纹。云雷纹常作为青铜器上纹饰的地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也有单独出现在器物颈部或足部的。盛行于商和西周,春秋战时期仍见沿用。 
    三角雷纹    是以倒置的三角形式连续排列,形成锯齿带状。此纹一直延续于战国时期。
 勾连雷纹     基本特征是以近似“T”形勾连一起的线条,其地填以雷纹。始于商,盛于晚商周初,沿于春秋战国。
 目雷纹    青铜器纹饰之一。中间为目形,左右有延长的尾。大多填有雷纹。盛行于商至周初。  
 弦纹   即为直线纹,是最简单的纹饰之一,它包括凸弦纹和凹弦纹两种。凸弦纹是突出器物表面的线;凹弦纹是低于器物表面的直线,一般凹凸线纹为一至三道,有时单独使用,有
杨-海东2013-11-25 09:41:18
时作其他纹饰的衬托。弦纹多用于鼎、 盉、鬲、甗等腹上,盛行于商周时代,两汉时期仍用。  
 环带纹    青铜器纹饰之一。环带曲折如波浪起伏,因而又称波浪纹。凹处常填以眉形、口形纹。盛行于西周、后期。  
 涡纹    又称火纹。顾名思义,近似水涡,故为涡纹。其特征是圆形,内圈沿边饰有旋转状弧线,中间为一小圆圈,似代表水隆起状,圆形旁边有五条半圆形的曲线,似水涡激起状。有人认为,涡纹的形状似太阳之像,是天火,又故称火纹,商代早期的涡纹是单个连续排列的,商代中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一般与龙纹、目纹、鸟纹、虎纹、蝉纹等相间排列。涡纹多用于罍、鼎、斝、瓿的肩、腹部,它盛行于商周时代。
 火纹    火纹是太阳的标志。因此它的特征是圆形,中间略有突起,沿边有四道至八道旋转的弦线表示光焰的流动。火纹又称涡纹。
 重环纹    青铜器纹饰之一。由略呈椭圆的环组成纹带,环有一重、二重、三重,环的一侧形成两直角或锐角。有时也与其他纹饰相配出现。盛行于西周中、后期。  
 窃曲纹     是由两端回钩的或“S”形的线条构成扁长图案,中间常填目纹,盛行于春秋战国。
 乳丁纹    即为在斜方格形的每一格内,均有一个乳丁,乳丁周围以雷纹填空,但乳丁皆突出。盛行于商中期至周初。  
    龙纹    龙纹包括 夔纹和夔龙纹。 夔(kui)是传说中的一仲近似龙的动物。夔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图形装饰变化多样主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  
 蟠螭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蟠螭纹中的“蟠”屈曲,“螭”为没有角的龙。其特征为张口,卷尾,或两龙相交,或群龙交缠。一般交龙个体较大,这是与蟠虺纹有别之处。蟠螭纹多见于鼎、敦、豆、壶、盘等颈、腹、盖、足部,它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爬行龙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通常为龙的侧面形象,作爬行状,龙头张口,上唇向上卷,下唇向下或向上卷向口里,额顶有角,中段为躯干,下有一足、二足或仅有鳍足之状,简单的也有无足的,尾部通常作弯曲上卷。大多作对称排列。盛行于商末和西周时期。
 卷龙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龙的躯干作卷曲状,首尾相接,或者呈螺旋蟠卷状,常饰于盘的中心。《仪礼·玉藻》:“龙卷以祭。”郑玄注:“画龙于衣。”孔颖达疏:“龙卷以祭者,卷谓卷曲,画此龙形卷曲于衣,以祭宗庙。”古以为龙、蛇属于同类,故把龙画作蛇身蟠卷状。自殷墟到战国各个时期青铜器上都有这类装饰,只是图像结构有所不同。
 双体龙纹    亦称“双尾龙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其状以龙头为中心,躯干向两侧展开,这类纹饰呈带状,因而体躯有充分展开的余地,实际上是龙的整体展开的对称图形。盛行于商末周初。大多施于方彝或方鼎口沿上。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是两条或两条以上龙的躯干相互交缠的纹饰。结构多有不同,有单体接连式,龙的躯干有规律的向同一方向交缠连接的,也有甚多的龙体交缠在一起,成多叠式的。《仪礼·觐礼》:“载龙旗弧韣乃朝。”郑玄注:“交龙为旗,诸侯之所建。”《周礼·春官·司常》:“王建大常,诸侯建旗。”郑玄注:“诸侯画交龙,一象其升朝,一象其下复也。”是交龙为龙交缠的图象。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夔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夔,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像,都称之为夔或夔龙,这与古籍“夔一足”的记载有关。《说文·攵部》:“夔,神也,如龙一足。”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变化很大。常见的有身作两岐,或身作对角线,两端各有一夔首。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
    蛇纹    青铜器上的一种纹饰。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一对突出的大圆眼,体有鳞节,呈卷曲长条形,蛇的特征很明显,往往作为附饰缩得很小,有人认为是蚕纹。个别有作
杨-海东2013-11-25 09:43:27
为主纹的,见于商代青铜器上。商末周初的蛇纹,大多是单个排列;春秋战国时代的蛇纹大多很细小,作蟠旋交连状,旧称“蟠虺纹”。
 蚕纹    人有谓之蛇纹。它多用于器物的颈部或足部。蚕体屈曲,有鳞节,呈长条形,头圆形或三角形,两眼圆睁凸出,尾亦上卷。大多是单个排列,盛行于商和周初。  
 蟠虺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以蟠屈的小蛇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盛行于春秋战国。
    动物纹    主要有马牛羊鸡犬猪六畜和野生动物虎、犀、兔、象、鹿、及蛇、龟、蟾蜍、鱼、蝉等动物的侧面或全躯形象。
 兽面纹    又叫饕餮纹,它的特点是动物的正面形象,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
 象纹    最突出的特征是长鼻。鼻长下垂,向里勾卷。有的仅出现象首或象鼻为图案。流行于商中晚期至西周早期。
    牛纹    多于器物的颈,腰上作牛的全形。牛体圆肥、大首,头上有一角或两角,前足多作跪卧状,但全形的牛纹很少见。一般为牛头纹较多见,有的以牛形作成器物的,如犀牛尊,还有以牛头浮雕器物的盖或提梁的两端,如北京琉璃河出土的牛头鬲。盛行于商周时期。
 鹿纹    鹿纹有全形鹿纹和鹿首纹两种。全形鹿纹一般为卧鹿形纹,鹿首作回顾状,有的用卧鹿作成器物盖上的钮。鹿纹很少见,从西周早期一直沿用于春秋战国时期。  
 虎纹    一般为虎侧视爬或跑形状。虎大张口,背微凹,尾下垂而后上卷。多饰于鼎、尊等器物上和鉞、戈等兵器上。虎纹流行时间长,一直延续到汉代。
 走兽纹    即为似虎非虎,似牛非牛、似马非马的不可名状的兽类统归于此类。有的走兽为侧面爬行,有的兽类为狂吼奔驰。此类纹饰从春秋早期始,一直延续到隋唐,乃至宋元时期。铜镜上此类纹饰较为普遍。
 贝纹     是多个贝壳形状的椭圆形,用绳索从中间连接起来组成图案,常用于器物的盖、腹的主题纹饰的边缘,盛行于春秋战国。
 鱼纹    多饰于盘、洗内,呈鱼贯形,还常饰于铜镜上,皆为鲤鱼状,盛行于商至春秋战国,沿用于宋至元明时期。商代的鱼纹,背鳍和腹鳍各二,鱼形呆板;春秋战国的鱼纹只有一脊鳍,多张口,形象形动。
 龟纹    多饰于水器的盘内,刻画出龟的全形。龟呈卧状,头蜷缩于甲壳内,壳上刻画有圆圈。盛行于商代,沿于春秋战国。  
 蝉纹    蝉纹有两种,一种以横向带状排列或以纵向连续排列,一般带蝉足,用主题纹饰;另一种多于三角形几何纹图案中出现蝉体,一般不带蝉足,大目,体近似长三角形,腹部有节状的条线,常以云雷纹衬地。此种多作为主纹的配饰。蝉纹盛行于商晚周初时期。
 凤鸟纹    凤鸟纹包括凤纹和各种鸟属的图案,西周早期大量出现于青铜器上.
    几何纹    几何纹是几何图案组成有规律的纹饰。春秋战国时期,几何纹在其它纹饰衰退后几何纹成为主体纹饰。几何纹主要有连珠纹、弦纹、直条纹、横条纹、云雷纹等。  弦纹是青铜器最简单的纹饭店之一,纹饰为凸起的横线,一般一道至三道,有时单独出现,有时作为其它复杂花纹的衬托。也有作人字形的纹饰,称人字纹。盛行于商周,汉代仍沿用。窃曲纹由两端回钩的或“S”形线条构成的扁长图案,中间常填以目形纹。盛行于西周中晚期,春秋战国时还在沿用。
 斜线纹    是以斜直线条为基础,连成八字形或叶脉形。盛行于西周至春秋晚期。  
 绳格纹     是以两根并连的绳股交结而成,连成长方格的网状,经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四瓣花纹    青铜器纹饰之一,中心为方形的丁,周围伸出四个花瓣。多见于商代。战国时期仍有,纹形略有变异。  
 鳞纹   青铜器纹饰之一。形似鳞纹,常上下几层重迭出现。早见于商代晚期,盛行于西周晚期至春秋。
杨-海东2013-11-25 09:44:20
 绳纹    又称綯(tao 音桃)纹。绳纹似两股、三股、四股或更多股索状,以波纹交错扭结成,多用于鼎、豆、敦等的顶、腹、足部,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圈带纹    又称连珠纹。此纹是由若于个圆圈排列成带,有的圆圈中有小点,有的则无有。常用于器物的盖、肩、腹的边缘部,大多装饰在主纹的上下部位。它盛行于商周时代。  
 瓦纹    似今之瓦形,由一排排平行的凹槽组成,形如仰瓦,用于盨、匜等之腹部或颈部,始于商代,盛行于西周至春秋时期。  
 人物画象    人物画象是用写实的手法描绘出当时贵族的社会生活和勇猛作战的声面,这类纹饰在青铜器上出现较晚,已经初步摆脱了规律代的对称图案,而是用流畅的线条,结合绘画和雕刻的手法,描绘出各种动景,如宴乐、弋射、采桑、狩猎等活动,还有徒兵搏斗、攻城、水战等战争场面。这一些用绘画形式表现的画象,是以后绘画艺术的先驱。
    宴乐狩猎战斗纹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纹饰的一种重要内容。以宴乐、舞蹈,狩猎、攻战、采桑等活动为题材。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这种纹饰的出现, 是与春秋战国之际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变革相联系的。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宴乐渔猎攻战纹壶和河南汲县出土的水陆攻战纹鉴,都是这类纹饰的典型代表。
安然lan2013-11-25 17:14:24
有图片的话应该能更深刻些吧
ansunnamou2013-11-26 10:51:40
虽然是好资料,不过我想说:没图你说个,,,
请叫我蛙哥2013-11-27 10:49:47
有图片的就好了,日本NHK拍的故宫至宝里面第一季青铜器篇就有这些介绍
洛丹伦De秋天2013-11-27 11:29:14
内容还是不错的,值得收藏
愚夫愚乐2013-11-30 13:37:26
凤鸟纹 凤鸟纹.jpg
下一页
1234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序赞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