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和朋友聊得比较多的是日本的设计和中国设计之间的差别。其中又有朋友讲到,在对比中日空间设计的时候感觉到日本的设计相应的手法比较刻意,有端着的感觉,而中国的空间体相对于放松和暧昧,其实我也非常认同这种观察,同时我也在反思这种差异背后的相同和不同,但是我并不同意这两种方法有优劣之分。 首先由中国传到日本的禅文化,在日本经历了长时间的融合改造,彻底融入了日本民族的审美习惯,形成了底层代码,融入到了这个民族的血液当中。无论是对自己的内心还是对外在的生活,如行为礼仪,制度规范,处处都可以观察到禅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禅”具体到空间哲学中,审美情趣里,被高度概括为几何和简洁的形态,用这种高度概括来象征与表现自然的诉求,比方用沙子一丝不苟地耙出圆形的波纹表示无限的星辰大海,用一山一水的大写意,来表示自然的周转不息与变化。包括日式的传统花道和器物的形态不约而同的,都有这种价值观上的线索可寻。
同时如果我们反观中华文化,虽然禅宗是我们的,但是我们并没有形成非常鲜明的针对禅的审美习惯,但是我们对儒家和道家都有相对应的审美习惯,我们民族当中,大约自宋代以后就很少能够欣赏“少”,欣赏“枯”,欣赏“残缺”,以及高度概括的抽象。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但是在大多数的世俗审美层面大抵如此。 比方说我们明清故宫的那些花花绿绿,雕梁画栋的建筑和我们的龙和凤图腾,(龙凤这种图腾也是逐步的复杂和具象的)我们的审美要求的是“十面来福”,要求的是“花开富贵”,很喜欢饱满和高密度,喜欢热闹,喜欢强对比,看看我们留下的大型宫庙类的建筑,大多也都是这种追求,他们都是儒家的政治等级思想的外部体现。再如同样是园林,中国的审美习惯和主要的价值观,来自于道家的理论基础比较多,我们的审美需求是要道法自然,可是道法自然有高度概括吗?当然有,但是核心还是浓缩作为主旨,抽象的高度概括不太多。
也就是说,很多时候我们外向的,强调伦理的部分是用儒家的价值观来支撑的,比如建筑,而我们怡情的,向内的,偏向自我的部分是用道家的价值观来化解和构建的,而日本在外向的层面上,也就是说在儒家伦理的外部体现上,和中国几乎是一样的,建筑表达也大体就是技术和财力的差异,而在向内的部分,怡情的部分的内部填充上,他们则是以禅宗的哲学思想和生活理念为基础,和中国的道家思想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对比。 PS:转载请注明,作者为成象设计--岳蒙
岳蒙其他文章请点接查看击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