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szan46028291239591.jpg
2022年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还有6天即将开幕。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主导了延庆赛区的规划及场馆设计工作。延庆赛区面临场馆设计建设运行零经验、两个雪上竞赛场馆难度高、环境生态敏感等多项难题。在6年左右的建设周期中,设计团队创新性地采用了“以场馆带规划、以设计带需求、以科研带工程”的工作模式,完成多个高难度的场馆设施设计,恢复赛区生态环境,成功落实“山林场馆,生态冬奥”的核心理念,准备迎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到来和赛后的长期运营以及社会各界的体验和评价。
vsszan46028291239592.jpg
vsszan46028291239593.jpg
vsszan46028291239594.jpg
1. 延庆赛区

延庆赛区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三大赛区之一,其核心区位于北京市延庆区燕山山脉军都山以南的海坨山区域、小海坨南麓山谷地带,南临延庆盆地,邻近松山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赛区所在位置山高林密,风景秀丽,谷地幽深,地形复杂,建设用地狭促。
vsszan46028291239595.jpg
vsszan46028291239596.jpg
vsszan46028291239597.jpg
延庆赛区主要举办高山滑雪、雪车雪橇2个大项、21个小项的比赛,将产生21块冬奥会金牌,约占冬奥会金牌总数的1/5;产生30块冬残奥会金牌,约占冬残奥会金牌总数的3/8。延庆赛区用地面积799.13hm2, 其中建设用地面积76.55hm2, 总建筑面积26.9万m2。延庆赛区核心区将集中建设两个竞赛场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和两个非竞赛场馆——延庆冬奥村、山地新闻中心,以及大量配套基础设施,是最具挑战性的冬奥赛区。
vsszan46028291239598.jpg
vsszan46028291239599.jpg
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重要遗产,延庆赛区功能定位围绕打造国际一流的高山滑雪中心、雪车雪橇中心和国家级雪上训练基地,树立体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工程典范,以及建设北京区域性集山地冰雪运动、休闲旅游及冬奥主题公园为一体的服务空间展开。同时,延庆赛区面临四大挑战:1)场馆设计、建设、运行零经验,两个雪上竞赛场馆设计、建设高难度;2)高山、深谷、密林环境所带来的规划、建设、运行的极大挑战;3)环境、生态敏感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综合考量;4)冬奥会高标准的赛事要求、体育与文化的融合要求及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的窗口建设要求。
vsszan460282912395910.jpg
vsszan460282912395911.jpg
vsszan460282912395912.jpg
延庆赛区总体规划设计围绕“山林场馆,生态冬奥”,亦即“山林掩映中的场馆群+绿色生态可持续冬奥”的理念展开——通过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和赛道设计的联合创新,力图打造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赛事场馆,最大程度丰富运动员的参赛体验、提升观众的观赛感受;最大限度减少工程建设对既有自然环境的扰动,使建筑景观与自然有机结合,在满足精彩奥运赛事要求的基础上,力图建设一个融于自然山林中的绿色冬奥赛区;同时注重奥运遗产的长期良性利用和运营,延续并保持延庆所拥有的独特的地质遗迹、历史人文和生态环境资源,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vsszan460282912395913.jpg
vsszan460282912395914.jpg
vsszan460282912395915.jpg
经过2017~2021近四年的设计和建设,延庆赛区的规划、场馆及配套设施及“山林场馆,生态冬奥”理念已成功完成落地实施,准备迎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到来和赛后的长期运营以及社会各界的体验和评价。“山林场馆,生态冬奥”理念在延庆赛区的落实,是对冬奥会“绿色办奥”理念的体现,是对国际社会及《奥林匹克2020议程》可持续理念的体现,是中国国家生态发展理念的体现,也是强调自然与人工互成相生的中国文化理念的体现。
vsszan460282912395916.jpg
vsszan460282912395917.jpg
服务于高山赛事的雪道系统和配套服务设施较为复杂,主要建设内容包括3条竞赛雪道、4条训练雪道、联系雪道、技术道路及一条利用施工道路改造而成的沿山谷滑行下山长达约4.5km的回村雪道,和高山集散广场 (含媒体转播区)、山顶出发区、竞速结束区、竞技结束区和中间平台等,以及配套的山体工程、索道系统、造雪系统、技术道路和车行道路系统。
vsszan460282912395918.jpg
vsszan460282912395919.jpg
vsszan460282912395920.jpg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用地面积432.4hm2,总建筑面积约4.32万m2。由南区冬奥村西侧的索道及高山摆渡大巴停车场出发,沿着曲折狭窄的山谷向东北方向行进约7.6km可抵达高山滑雪区域,各主要功能区以珠链式布局散落在狭长险峻的山谷中。位于小海坨山最高点的山顶出发区 (含索道站),不仅作为竞速、竞技比赛与训练的最高出发区,同时也将成为永久性的高山旅游观光目的地,建筑形象犹如一只凌空于山顶的巨大风筝。中间平台既是一个重要的索道换乘中心,又提供了绝佳的高山竞速比赛拍摄点。
vsszan460282912395921.jpg
vsszan460282912395922.jpg
vsszan460282912395923.jpg
高山滑雪场馆规划设计采用了“顺形势”关键技术——使赛道设计与现状地形最大程度拟合:开挖土方工程量局部平衡、赛道土方量整体统筹调配、建设全过程设计跟踪调整、赛道与地形达到70% 坡度拟合度;高山滑雪的场馆设计重要特点是“弱介入”、“可逆式”、“装配化”——高山集散、媒体转播、各结束区等主要功能区,采取了依山就势,顺应地形等高线的板片式布局,由预制装配式结构架设成为不同高度的错落平台,形成的人工台地系统穿插叠落于山谷之中,弱化建筑形象,与山地环境相得益彰。
vsszan460282912395924.jpg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在冬奥赛后,除赛道、训练道外,回村雪道和技术道路将转换为总长度达15.3km的大众雪道;各功能区将转换为中国国家队训练基地及高山滑雪山地运动中心、攀岩活动中心、滑索活动中心、景观游廊、山地游客中心等。
vsszan460282912395925.jpg
vsszan460282912395926.jpg
vsszan460282912395927.jpg
vsszan460282912395928.jpg
3. “雪游龙”——国家雪车雪橇中心

雪车雪橇项目是冬奥会中速度最快的项目,被誉为冰雪运动中的F1方程式,包括雪车、钢架雪车和雪橇项目的比赛,分为男/女双人雪车、男子4人雪车、女子单人雪车、男/女单人钢架雪车、男/女单人雪橇、双人雪橇、雪橇团队接力赛等共计10个小项。
vsszan460282912395929.jpg
vsszan460282912395930.jpg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位于延庆赛区南区中部的一块北高南低的山脊坡地,高程分布自896m至1017m,赛道垂直落差121m,赛道长度1975m,设置16个弯道 (其中第11弯道为回旋弯),最高速度135km/h,最大加速度4.9g,赛道设置5个出发区 (其中一个为大众体验使用),赛道制冷采用环保节能效果最好的氨制冷系统。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赛道、出发区、结束区、运行与后勤综合区、出发训练道(冰屋)及团队车库、制冷机房等。
vsszan460282912395931.jpg
vsszan460282912395932.jpg
vsszan460282912395933.jpg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用地面积约18.69hm2,建筑面积5.26万m2,其赛道是国际雪车联合会认证的亚洲第三条、世界第17条雪车雪橇赛道。观众经由延庆冬奥村南侧的安检广场,转而向西,沿着山谷中900m塘坝上的宽阔步道及连接步行桥,抵达赛道下方的隧道口,“凌水穿山”,进入观众主广场。
vsszan460282912395934.jpg
vsszan460282912395935.jpg
vsszan460282912395936.jpg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由赛道形状和遮阳设计带来的独特建筑形态,宛如一条游龙飞腾于山脊之上,使其成为具有突出标志性特征的场馆。雪车雪橇场馆设计的重要特点是研发并应用了地形气候保护系统TWPS (Terrain Weather Protection System), 解决了“南坡变北坡”的设计难题,其设计理念、技术实施路径和遮阳系统的生成与设计、钢木组合结构、屋面系统等专项技术及成果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屋顶步道游廊设计使游客在观赛之余还可以沿长长的赛道回环攀升,登高望远,欣赏赛区美景。
vsszan460282912395937.jpg
4. 延庆冬奥村

延庆冬奥村位于延庆赛区南区中间河谷东部海坨山脚自然形成的冲积平原台地上,高程分布自906m至972m,紧邻赛区安检广场和山下索道站,东西向高差约30m,南北向高差约66m,平均坡度约10%,自然山林遍布,场地中间有一处原小庄科村村落遗迹。
vsszan460282912395938.jpg
vsszan460282912395939.jpg
vsszan460282912395940.jpg
建设内容包括居住区、国际区和运营区,为运动员及随队官员提供1430床位 (不含另设的一个预留居住组团)。延庆冬奥村用地面积 11.2hm2,地上总建筑面积9.1万m2。运营区和国际区位于西侧地势较低的台地,居住区则位于东侧地势较高的台地,通过连续回环的车行道路及纵向开阖的人行步道组织在一起。
vsszan460282912395941.jpg
延庆冬奥村的主要特色一是采用山地村落的分散式、半开放院落格局,建筑、广场自南向北顺地势叠落,逐渐消解地形高差,整个“冬奥山村”的层层坡顶、平台和庭院,对话周围山形水系;暖廊系统利用地下及地上室内连廊联通所有居住组团和公共空间,是适应全天候的室内无障碍通道;二是修缮后的小庄科村落遗址与绿化景观水系相结合,成为冬奥村独具特色的核心公共空间;三是通过测绘和现场考察,为场地内382棵树木编制档案,对现状树木按树径进行坐标定位并开展分类与保护工作,建筑组团和庭院的布置尽量避让现有树木,使得广场、步道和建筑分布掩映于山林地貌之中。
vsszan460282912395942.jpg
vsszan460282912395943.jpg
建筑采用半覆土式设计,依据原有山地北高南低的走势,建筑北部掩藏于山体地貌之下 (仅外露出主要大空间的屋顶天窗),南端展露出层层退台,并形成景观步道和景观平台依次相连的山顶景观系统。建筑西侧设置半下沉式“大眼睛”形状的入口广场,通过门廊等人工界面整合重塑西侧的场地边界,并与周边山体形成自然衔接。
vsszan460282912395944.jpg
vsszan460282912395945.jpg
山地新闻中心作为近零碳排放的特色示范建筑,其“节流”措施包括覆土建筑——利用种植屋面和被动式技术等降低建筑运行能耗;其“开源”措施包括结合大空间天窗设计的屋顶光伏一体化系统等。山地新闻中心赛后将转换为山地温泉水疗中心,并与临近的冬奥村滑雪度假酒店联动运营,使其成为大众休憩疗养的理想之所。
vsszan460282912395946.jpg
6. 西大庄科村

西大庄科村位于赛区西南部,紧邻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在保持并延续原有的山村格局、肌理和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修缮、改造和提升,注入现代活力。全部村民妥善就地安置,赛时为冬奥服务,赛后转换入冰雪产业。开创和实践了冬奥模式下既有山村改造与大型赛事及赛后服务功能结合的社会可持续发展模式,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共享办奥”的典范
vsszan460282912395947.jpg
作为基础设施系统的节点建筑——一/ 二级造雪引水泵站、110kV变电站、900m及1050m水池塘坝、1290m蓄水池、输水泵站及管理用房、索道站、综合管理监控中心、天气雷达站、综合管廊监控中心、LNG站房、垃圾转运站、污水处理站等,都分别进行了精心慎重的选址和设计,采用针对性的策略和设计方式,使其适宜于所在的不同山地环境,在完全满足功能工艺需求的基础上,增强其公共性和景观性,并力图从尺度、结构、形态、材料等方面探讨生产/工业/工艺与生活/管理/景观两种既有差异性又有关联性的建筑类型表达方式。
vsszan460282912395948.jpg
vsszan460282912395949.jpg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个造雪引水泵站、两个110kV变电站、两个水池塘坝,作为“山林场馆,生态冬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一种异化于城市空间的具有“山林”特色的基础设施建筑。
vsszan460282912395950.jpg
vsszan460282912395951.jpg
vsszan460282912395952.jpg
vsszan460282912395953.jpg
vsszan460282912395954.jpg
vsszan460282912395955.jpg
vsszan460282912395956.jpg
vsszan460282912395957.jpg
vsszan460282912395958.jpg
vsszan460282912395959.jpg
vsszan460282912395960.jpg
vsszan460282912395961.jpg
vsszan460282912395962.jpg
vsszan460282912395963.jpg
vsszan460282912395964.jpg

  • 设计公司: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位置: 中国
  • 类型: 建筑
  • 材料: 石材  金属  钢  混凝土
  • 标签: 北京
  • 分类: 体育场(大型室外场馆)  体育建筑  体育馆(室内运动空间)
Ai 分析中……

暂无用户创作记录!~

记录用户以此项目图片为灵感使用Ai进行二次创作。

暂时没有评论,你回一个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序赞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