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华南地区首座大型综合类自然博物馆、深圳市“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之一,深圳自然博物馆自项目规划之初就备受各界关注。
▽从东南方向鸟瞰深圳自然博物馆 ©B+H Architects, 3XN, Zhubo consortium

vsszan54459281340431.jpg
深圳自然博物馆毗邻风景秀美、蓬勃活力的坪山燕子湖片区
vsszan54459281340432.jpg
坪山位于深圳东北部,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作为坪山的“山水会客厅、活力新中心”,燕子湖片区风景如画,集聚岭南地区独有的山、林、田、湖、草等多元自然要素于一体,生态基底条件优越,是自然博物馆的绝佳场地。
▽深圳自然博物馆景观设计手稿©B+H Architects, 3XN, Zhubo consortium

vsszan54459281340433.jpg
三角洲

DELTA

岭南自然风光旖旎©B+H Architects, 3XN, Zhubo consortium

(示意图仅供参考For reference only)

vsszan54459281340434.gif
场地山水相依,舒朗开阔,远景彰显中国传统景观的错落层次和意境之美。自然博物馆以大气而灵动的姿态,跃然浮现于这幅由自然创作的水墨山水画卷之上,人为建筑与自然背景和谐相融。
▽景观设计充分融合场地的中国山水层次美感©B+H Architects, 3XN, Zhubo consortium

vsszan54459281340435.jpg
河流讲述故事

RIVERS TELL STORIES

河流像景观一样©B+H Architects, 3XN, Zhubo consortium

vsszan54459281340436.jpg
潮涨潮落

EBB AND FLOW

就像坪山河的潮涨潮落冲刷着河岸边界,景观设计有意模糊了人为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界限,使两者相互交织 —— 建筑的终点和景观的起点趋于融合。建筑和景观和谐配合的原则贯穿设计始终,方案致力于创造一个真实反映燕子湖地区美丽丰富生态的环境。
▽融合人为与自然系统的边界©B+H Architects, 3XN, Zhubo consortium
(示意图仅供参考 For reference only)

vsszan54459281340437.gif
景观设计力求保护和展示自然美景©B+H Architects, 3XN, Zhubo consortium
(示意图仅供参考For reference only)

vsszan54459281340438.jpg
寓教于乐的景观

区内的生态环境、城市文脉和个体需求相互依存、彼此塑造,景观设计有意将三者紧密关联,发挥协同作用。首先,设计以燕子湖生态系统为根基,景观既是城市与自然系统的一部分,也是连接二者的媒介。其次,景观虽然包罗万象,但落脚点仍回归到空间的使用者。它将复杂的生态过程提炼成儿童和家庭可以看到、触摸和感受到的形象体验。最后,景观是天然流动的,它以富于变幻的形态呈现,引导游客穿越空间。

▽多层次教学式景观©B+H Architects, 3XN, Zhubo consortium

vsszan54459281340439.jpg vsszan544592813404310.jpg
连接城市

河流的运动极大地塑造了我们的自然环境。基于三角洲的总体设计概念©B+H Architects, 3XN, Zhubo consortium

vsszan544592813404311.jpg
通往自然
场地北侧的水体是连接景观与博物馆、公园和北部河流的重要纽带。水体中的三个水流“漩涡”,为参观者提供了形象的视觉体验,进一步强化了“河流”的整体设计概念。
▽连接博物馆与滨河公园©B+H Architects, 3XN, Zhubo consortium

vsszan544592813404312.jpg
一条醒目的通道引导访客穿过水体©B+H Architects, 3XN, Zhubo consortium

vsszan544592813404313.jpg
将学习探究引入室外

室内和外部空间的整合不仅是为了创造更包容和健康的环境,也为了将游客与活跃的自然空间联系起来,进一步强化博物馆展示和创造动态教育环境的能力。下沉广场是室内的植物世界展览空间与坪山河景观生态系统的交汇点。展览和生态系统的混合空间极大地增加了博物馆的覆盖面,让游客以更生动的形式观察自然世界。
▽下沉广场的学习空间©B+H Architects, 3XN, Zhubo consortium

vsszan544592813404314.jpg
▽联动室内外空间©B+H Architects, 3XN, Zhubo consortium

vsszan544592813404315.jpg
深圳的屋顶三角洲

作为未来的标志性目的地©B+H Architects, 3XN, Zhubo consortium


▽自然博物馆屋顶空间规划©B+H Architects, 3XN, Zhubo consortium
(示意图仅供参考For reference only)

vsszan544592813404316.jpg
踏上时间之旅

不论是从寒武纪大爆发的植物区启程©B+H Architects, 3XN, Zhubo consortium

vsszan544592813404317.jpg
为本地生态而建

除了为人们提供探索和学习的空间,屋顶公园还创造了一个独特而宝贵的自然栖息环境。作为更大的燕子湖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景观设计力求最大化可种植面积,同时确保所选择的植物种类能够强化并修复本地物种,保持地区的蓬勃生机。
▽传统作物展示区©B+H Architects, 3XN, Zhubo consortium

vsszan544592813404318.jpg
此外©B+H Architects, 3XN, Zhubo consortium

vsszan544592813404319.jpg
岭南地区潮湿的亚热带气提供了很多生态助益,但也为户外参观的舒适度提出了挑战。深圳夏季炎热潮湿,季风会带来大量降水和强风。为了回应这些问题,景观设计通过精心调整植物的布置、密度和品种,创造了大片的树下空间,在保证空气流通的同时,也为访客提供保护和遮荫。另外,水景作为景观设计中的关键元素,也能够产生调节局部温度和微气候的效果。特别选择的屋面铺装材料则通过高反射率来减缓城市的热岛效应。
▽融于自然的学习空间©B+H Architects, 3XN, Zhubo consortium

vsszan544592813404320.jpg
融合边界

毗邻的滨河公园是博物馆整体愿景的组成部分。它既反映了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概念叙事
vsszan544592813404321.jpg
为此,设计务求消除或柔和博物馆与周围公园之间任何可感的或实际的边界,三角洲的设计概念和坪山河富于变化的路径皆服务于此目的,由此形成的高度整合的景观设计进一步回应了博物馆的使命和目标。
▽编织自然与人文©B+H Architects, 3XN, Zhubo consortium

vsszan544592813404322.gif
全天候沉浸式探索体验

室外景观为博物馆的教学和展览空间提供了自然的过渡和延伸。参观者由室内移步室外
vsszan544592813404323.jpg
可持续的韧性未来

  • 自然博物馆不仅展示了自然演进的历史,它也激发了参观者对于人类行为的反思,以及对建设可持续地球家园的构想。博物馆以巧妙、可感的形式体现了可持续元素。从这个角度来看,自然博物馆的概念远远超越了建筑和场地,而是将周围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城市囊括其中。
  • 以海绵城市为例,设计搭建了一个可持续的韧性框架,通过四个相互连接的区域,收集和再利用雨水,减轻洪水的影响,减少对传统基础设施的依赖,并补充地下水含水层。

▽可持续管理雨水径流©B+H Architects, 3XN, Zhubo consortium

vsszan544592813404324.jpg
▽展示当地独特的河岸系统©B+H Architects, 3XN, Zhubo consortium

vsszan544592813404325.jpg
在宏观层面上©B+H Architects, 3XN, Zhubo consortium

vsszan544592813404326.jpg
社区的心脏

作为学习和探索的场所,博物馆旨在深度连接游客和周边社区。方案细致平衡各类社区成员和参与者的需求,致力于将博物馆打造成为未来经济、旅游、文化和教育的驱动力。博物馆充当了整个活力社区的灯塔,与周边学校、会议场馆、商业与住宅区,以及公共交通和开放空间紧密相连,助力提升城区综合能级,一个可持续的韧性未来正蓄势待发。
▽连接周边社区©B+H Architects, 3XN, Zhubo consortium

vsszan544592813404327.jpg
▽自然博物馆位于更大的开放系统的中心©B+H Architects, 3XN, Zhubo consortium

vsszan544592813404328.jpg
大湾区共享的自然文化遗产

深圳自然博物馆以河流三角洲为灵感
(示意图仅供参考For reference only)

vsszan544592813404329.jpg
vsszan544592813404330.jpg
  • 项目名称:深圳自然博物馆
  • 项目类型:公共文化类
  • 设计方:贝加艾奇,3XN,筑博 联合体
  • 公司网站:https://bharchitects.com/cn/
  • 联系邮箱:dora.zhang@bharchitects.com
  • 中标年份:2020
  • 建成时间:预计2025年底建成
  • 项目地址:深圳坪山燕子湖片区
  • 建筑面积:100,000.0㎡
  • 客户:深圳市建筑工务署

Ai 分析中……

暂无用户创作记录!~

记录用户以此项目图片为灵感使用Ai进行二次创作。

月饼20162022-4-28 21:18:10
谢谢分享!值得学习!!!!
.肆錵.2022-8-4 15:18:46
厉害了,学习了6666666
szlin_sz2022-9-7 16:48:22
谢谢分享,学习Ing
mutoukeyang0002022-9-13 17:02:04
屋顶会不会漏水
艺能2024-6-30 19:16:20

谢谢分享!谢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序赞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