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将经过无数次修改的体量模型转换为三维数据,然后将三维坐标数据输入全站式(TS)测量仪,利用导航系统确定出打桩点。同时,施工人员还在iPad上不断确认桩柱的位置和形状,并辅助以人工挖洞来保证精确程度。施工过程尽可能地接纳了一些意外因素,例如草的生长、土壤的塌陷以及手工误差等。在混凝土凝固之后,建筑体量被开凿出来,这时候它是被泥土覆盖着的。根据地质的变化,土壤的性质和外观在不同位置也有所差异。原本的计划是将这些泥土冲掉,露出灰色的混凝土结构。然而,被泥土包覆的建筑在外观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散发出一种洞穴般的独特氛围,因此设计团队决定让它保持这种状态,并在此基础上为建筑赋予新的形象。
▽设计示意©junya.ishigami+associ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