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馆是瑞士国家在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的国家馆。该项目源于一次国际竞赛,于2022年底至2023年初举行。在建筑设计上,项目旨在打造一个极为轻盈的结构。我们设计了由多个相互连接的球体组成的充气结构作为展览空间,并设有一座由模块化钢结构与木质立面构成的垂直建筑体,用于容纳内部功能空间。另有一个独立球体安置于后方建筑之上,作为屋顶酒吧空间。展馆于2024年春末动工,并于2025年4月13日世博会开幕时正式启用。

▽项目概览©Iwan Baan
vsszan197365222021071.jpg
设计理念

在为2025年大阪世博会设计瑞士馆时,我们被55年前同样在大阪举办的1970年世博会所深深吸引。当年“代谢派”建筑的精神充满了大胆、激进与富有想象力的展馆设计:飞船、异形生物、齐柏林飞艇般的结构充满展场,许多建筑也采用了充气结构。这种充满勇气、乐观与欢乐的建筑展示令人叹为观止,仿佛传达着一种信念——建筑可以承担探索与改善社会的职责。我们希望2025年的瑞士馆能呼应这种1970年大阪世博会的大胆与乐观精神。

▽轻量化结构©Iwan Baan
vsszan197365222021072.jpg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想起了Buckminster Fuller那句标志性的问题:“你的建筑有多重?”我们接受了“轻盈”的挑战,力求将对场地的物质干预降至最低。(尽管建筑重量不等同于生态足迹,但两者之间有很强的关联。)特别是考虑到该展馆为临时建筑,轻量化结构在物流、能源消耗、施工与拆除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因此,我们提出采用由多个相互交错球体构成的充气结构。这些球体采用双层膜结构,材料为PVC与ETFE,由辅助钢结构支撑。只有这些气垫本身被充气,内部空间维持常压,因此观众进入和穿行无需设立气闸门。

▽采用由多个相互交错球体构成的充气结构©Iwan Baan
vsszan197365222021073.jpg
所有展览空间均设置于这些球体之中,且全部布置于地面层,无需电梯或自动扶梯,以进一步降低环境影响,同时实现对所有观众(无论其行动能力如何)的无障碍访问。后勤功能区为矩形体量,由模块化钢结构构成,外覆木饰面,形成球体展厅的背景墙面,内设办公室和会议空间。顶部加设一只球体,仿佛轻盈得几乎无法停留地面,内部为屋顶咖啡厅,俯瞰整个世博园区和大阪湾,视野开阔,景致壮丽。

▽模型©Manuel Herz Architects
vsszan197365222021074.jpg vsszan197365222021075.jpg
▽屋顶咖啡厅©Iwan Baan
vsszan197365222021076.jpg
▽屋顶咖啡厅©Iwan Baan
vsszan197365222021077.jpg
展馆场地种植有丰富的绣球花和紫薇树,牵牛花藤蔓爬满球体结构。这一构图意在传达瑞士的核心价值与特质:球形充气结构象征瑞士在科学、研究与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植物与花卉则展现瑞士令人惊叹的自然景观,也暗示这些自然在很大程度上是被精心规划与管理的——一种“建构的自然”。球体与植物相互交叠、共生共长,表达出自然与创新间的密切联系。同时,“轻盈”这一从设计初稿即确定的主题,也与瑞士所珍视的价值观高度契合,体现出我们彼此之间以及对整个世界应负的责任。

▽牵牛花藤蔓爬满球体结构©Iwan Baan
vsszan197365222021078.jpg
当然,我们也曾自问:在今日这个时代,世博会是否仍具必要性?在互联网和全球媒体几乎瞬时传递信息的背景下,加之高度发达的旅游与交通业已使全球触手可及,世博会是否还有其独特作用?但恰恰在当今全球日益紧张与误解频发的局势下,能够在某个共同场所亲身会面、共享开放与世界主义精神的机会,反而显得尤为宝贵与重要。

▽内部空间©Iwan Baan
vsszan197365222021079.jpg vsszan1973652220210710.jpg
就建筑学而言,我们也相信“展馆”这一建筑类型极具价值。多数建筑受市场压力与投资逻辑的制约,必须尽可能高效利用空间、严格控制预算、规避风险。而展馆作为一种临时性结构,天然带有“奇观”性质(借用Guy Debord之说),能突破效率与理性主义的桎梏,成为我们学科中为数不多的实验空间,因此在推动建筑创新方面可扮演重要角色。

▽夜景©Iwan Baan
vsszan1973652220210711.jpg
▽夜景©Iwan Baan
vsszan1973652220210712.jpg
整个展馆——包括充气球体与后勤建筑——均可拆解为中小型模块化单元,便于运输。这使得展馆在大阪世博会结束后可以整体迁移并重复使用。目前我们正在与一位潜在客户洽谈展馆的永久迁址和再利用,地址临近大阪。

▽模型©Manuel Herz Architects
vsszan1973652220210713.jpg vsszan1973652220210714.jpg
▽一层平面©Manuel Herz Architects

vsszan1973652220210715.jpg
▽上层平面©Manuel Herz Architects

vsszan1973652220210716.jpg
▽剖面©Manuel Herz Architects

vsszan1973652220210717.jpg
  • Client: Presence Switzerland; Federal 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 Contractor: Nüssli Group
  • Architects: Manuel Herz Architects
  • Team: Manuel Herz, Diogo Franco, Ben Olschner, Francesca Mautone
  • Scenography: Bellprat Partner
  • Landscape Architect: Robin Winogrond
  • Local Architect: Atelier Morf Inc.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SBP -Schlaich Bergermann Partner
  • MEP Engineer: EnergyTech
  • Academic Partner: Kyoto Design Lab (Kyot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All Photos: Iwan Baan
vsszan1973652220210718.jpg

没搜索到文物库相关内容

暂无用户创作记录!~

记录用户以此项目图片为灵感使用Ai进行二次创作。

暂时没有评论,你回一个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序赞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