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甸岛的轮廓无限接近于一个爱心符号,一眼望去,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与爱情相关的字眼。问DeepSeek如何理解爱情,它答:“当我们谈论爱情时,其实是在谈论自己——我们的渴望、恐惧,以及与他人建立联结的永恒努力。”这颗摇荡在成都麓湖之上的爱心亦然,身处麓湖水城的核心区域,向麓湖的四面八方用力一掷,桥与路便如动脉一般,链接起麓坊中心、海浪公园、麓客岛等其他社区组团。

▽爱心轮廓的麓湖伊甸岛© 贾科

vsszan198028270907381.jpg
两条动脉作为小岛的核心轴线,贯穿爱心,东南与西北向一条,南北向一条。南北向轴线略显蜿蜒,实际上是麓湖园区路的延伸,涵洞下沉进入岛心,对建筑位置与荷载要求更为严格。在如此条件下,我们在这颗爱心上建了三个房子,假装为“心房”,借空间催化相聚,将抽象的联结转译为具体的在场。

▽贯穿“爱心”的轴线与建筑© 大料建筑

vsszan198028270907382.jpg
心房与心房不同,仪式追求、社交需要、口腹之欲三足鼎立,难分难舍。礼堂背抵西北,面朝东南,重合于东南与西北走向轴线之上,与桥体重叠出浪漫的想象,“一箭穿心”。餐厅和水吧在岛上的东西两处,各占一头,中间隔着三百步碧茵。

▽岛上建筑布局© 贾科

vsszan198028270907383.jpg
▽麓湖伊甸岛建筑鸟瞰© 存在建筑

vsszan198028270907384.jpg
▽“一箭穿心”© 成都万华

vsszan198028270907385.jpg
礼堂建筑位于两条轴线的交叉点,与水吧结合布置。巨大的椭圆形向下弯折,沿中线折成两片,搭出三角空间,空间平面近似梯形,西窄东宽。银白色屋面化作羽翼,体量压迫感被削弱,整体更加轻盈,近乎失重,不稳定的态势若有似无。

▽麓湖伊甸岛礼堂© 存在建筑

vsszan198028270907386.jpg
▽位于两条轴线交叉点的礼堂© 朱雨蒙

vsszan198028270907387.jpg
礼堂西侧屋面更加圆润,却直向碧落,晚风经过时,制造出低音哨响。这种向上的势能并非宗教隐喻,而是暗合水吧逐渐热闹的私语声浪,将仪式氛围推向高潮,推向头顶的蔚蓝色剧场。

▽银白色屋面圆润且向上© 大料建筑

vsszan198028270907388.jpg
礼堂西立面被半透玻璃砖砌成玻璃矩阵,每每夕阳穿过,像素化天光铺满仪式空间,发梢与誓言皆镀上金箔。这场共游人间的邀请,因着光影的投射,仪式不再是单向展演,而是请见证者作为光的导体,参与更多相逢。至此,礼堂主动消解观礼的仪式距离,将观看转化为在场,联结每场因缘际会。

▽夕阳穿过西立面玻璃砖© 因澈景观

vsszan198028270907389.jpg
▽夕阳穿过西立面玻璃砖© 因澈景观

vsszan1980282709073810.jpg
礼堂东侧向中心草坪彻底敞开。仪式时,这里处处呼应预设的建筑功能。仪式之外,礼堂同样包容来客,成为无数偶然的交汇场。成都人民的张弛之道在此一览无余,他们三两成群,复杂酿造工艺的精酿啤酒摆在脚边,手里举着建设路小吃摊上的卤耙鸡爪,保留着拒绝被标签化的社会默契。

▽仪式之外的礼堂© 存在建筑

vsszan1980282709073811.jpg
▽礼堂隐于植被间© 因澈景观

vsszan1980282709073812.jpg
水吧是礼堂的倒影,显形为更直白的联结关系。沿礼堂南侧草坡向下,可直达岛西,水吧便伏卧于此。弧形建筑的空间重心被压低,薄如船帆一片。

▽水吧与礼堂结合© 存在建筑

vsszan1980282709073813.jpg
▽水吧夜景© 存在建筑

vsszan1980282709073814.jpg
悬挑屋面下的灰空间作为外摆区,木质铺装平台与沙滩、泳池构成连续的空间界面。三五把休闲阳伞,几帆桨板,此刻的水吧化为通透器皿,是对空间叙事最生动的注释。它盛放着成都特有的慵懒恬淡,将野心消解。不远处,有人正跃进泳池,水花溅起笑闹声,完成了更爆裂的生长。

▽外摆与沙滩、泳池形成连续界面© 存在建筑

vsszan1980282709073815.jpg
▽麓湖与水吧© 存在建筑

vsszan1980282709073816.jpg
▽外摆与沙滩、泳池形成连续界面© 因澈景观

vsszan1980282709073817.jpg
▽水吧室内设计方案© 大料建筑

vsszan1980282709073818.jpg
餐厅位于伊甸岛东侧,双层建筑依托地形嵌入山坡,层叠轮廓与等高线达成共识。建筑狭长,体量被刻意压缩得更薄,以此构建空间的微妙张力——每张餐桌均临近窗口,食客视线穿透对侧窗口,视野渗透进更宽广的场域。与此同时,落地窗消解室内外边界,通透界面提示视觉冒险。室外,靠近湖岸一侧预留外摆空间,金属穿孔板廊架会将蜀地的灼热过滤,为到访至此的客人提供阴凉。

▽餐厅平面布置© 大料建筑

vsszan1980282709073819.jpg
▽沿湖外摆空间,Lakeside Outdoor Seating Area © 成都万华

vsszan1980282709073820.jpg
▽建筑体量轻薄狭长© 存在建筑

vsszan1980282709073821.jpg
▽麓湖伊甸岛东岸的餐厅© 存在建筑

vsszan1980282709073822.jpg
▽餐厅嵌入山坡© 存在建筑

vsszan1980282709073823.jpg
▽视线穿透对侧窗口© 大料建筑

vsszan1980282709073824.jpg
▽视线穿透对侧窗口© 大料建筑

vsszan1980282709073825.jpg
▽餐厅金属穿孔廊架© 存在建筑

vsszan1980282709073826.jpg
▽餐厅金属穿孔廊架© 大料建筑

vsszan1980282709073827.jpg
而分叉的空芯立柱是空间真正的叙事者。它们在室内以3米模数切割空间秩序,每个柱跨半围合出一个“无边界包厢”,创造岛屿般的社交灰度——既非完全暴露,亦非彻底隔绝。每个“岛”仅可容纳一张餐桌,使每组餐位独立于其他喧响。若干“岛屿”集结于此,在空气中形成复调,一如成都本身杂糅的叙事层次。

▽分叉空心立柱施工© 大料建筑

vsszan1980282709073828.jpg

▽分叉空心立柱© 大料建筑

vsszan1980282709073829.jpg
▽分叉空心立柱© 大料建筑

vsszan1980282709073830.jpg
▽柱跨围合“无边界包厢”方案© 大料建筑

vsszan1980282709073831.jpg
▽餐厅室内设计方案© 大料建筑

vsszan1980282709073832.jpg
▽餐厅室内设计方案© 大料建筑

vsszan1980282709073833.jpg
当伊甸岛成为联结的介质,我们希望借通透纾解疏离,用交叠抵抗割裂,让物理的迫近催化心理的共振。那些被空间预设的相遇,将个体叙事编织为公共记忆,人们带着各自的记忆前来,却在此窥见他人的倒影。玻璃砖折射的叠影、木质铺装传递的体温、分叉柱间隙的注视,都在不动声色地解析:与他人建立联结,即借他者之镜完成一场自我辨认。

▽麓湖伊甸岛夜景© 存在建筑

vsszan1980282709073834.jpg
▽麓湖伊甸岛© 因澈景观

vsszan1980282709073835.jpg
▽麓湖伊甸岛© 存在建筑

vsszan1980282709073836.jpg
▽总平面图© 大料建筑

vsszan1980282709073837.jpg
▽一层平面图© 大料建筑

vsszan1980282709073838.jpg
▽二层平面图© 大料建筑

vsszan1980282709073839.jpg
▽礼堂立面图&剖面图© 大料建筑

vsszan1980282709073840.jpg
▽餐厅立面图&剖面图© 大料建筑

vsszan1980282709073841.jpg
  • 位置:四川,成都
  • 时间:2022 -2024
  • 面积:礼堂&水吧343.0㎡ 售票厅14.0㎡餐厅594.0㎡
  • 业主:成都万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 建筑/室内:大料建筑
  • 主持建筑师:刘阳
  • 建筑师:孙欣晔 蔡卓群 丁月文 史维维
  • 施工图设计:洲宇设计集团
  • 景观设计:因澈景观
  • 灯光设计:Artluci(阿特露祺照明设计)
  • 摄影:存在建筑,朱雨蒙,贾科,成都万华投资集团,因澈景观,大料建筑
Ai 分析中……

暂无用户创作记录!~

记录用户以此项目图片为灵感使用Ai进行二次创作。

暂时没有评论,你回一个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序赞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