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溪植物园,是广州践行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国家植物园“1+3+N” 城园融合体系(以华南国家植物园为核心,北-中-南3片迁地保护示范区为支撑,N个专类植物展示园和生态科普宣教点为延伸)的重要节点,旨在构建一个从国家植物园至街头社区的综合性植物保护、科研科普体系网,成为植物园与社区公园融合的创新典范。
▽绽放云溪©AECOM

vsszan199936221132141.jpg vsszan199936221132142.jpg
AECOM团队以“城园共融、生态共生、人民共享”为设计原则,携手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云溪植物园环境提升工程整体景观设计工作。历时3年精心打造,开园后,这里迅速成为深受市民与游客喜爱的绿色休闲目的地。

▽生机云溪©云溪植物园管理处

vsszan199936221132143.jpg

【城市+山林】
公园坐拥广州“中央绿肺”白云山的西麓,核心区约35公顷。其前身云溪公园始建于1999年,伴随旧机场搬迁、白云新城和地铁新线路的建设,原有配套设施亟待升级,以满足新城功能与市民日益多元的生活需求。焕新后的公园,不仅吸引周边居民深入探索山林野趣,更丰富了市民在白云山的整体游憩体验。

▽吸引周边居民深入探索山林野趣©云溪植物园管理处

vsszan199936221132144.jpg

【生态+艺术】
设计巧妙融合生态治水、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等核心理念,通过对场地自然格局的因地制宜梳理,并结合全龄友好的包容性设计,公园成功吸引了多元化的访客。艺术化的构筑物设计、植物展示手法,以及引入“自然艺术策展”等空间创新运营模式,不仅激活社区活力,也提升了公园经济效益,为公园注入了可持续生命力。

▽吸引周边居民深入探索山林野趣©AECOM

vsszan199936221132145.jpg

01云溪融城:350m渗透式界面,焕活山城生活圈
原云溪公园临街界面封闭,昭示性弱,受高差及天桥阻挡,临园不见门;紧邻道路的水景亦被浓密灌木丛遮挡,入园难见水。AECOM多专业团队提出针对性策略,打造渗透式的公园界面:

▽整体分析©AECOM

vsszan199936221132146.gif

优化主入口动线:将原藏于天桥桥墩下方的主入口,巧妙调整至天桥外侧临水溪的开阔区域,顺接山势;
升级入园体验:入园即沿溪而行,视线豁然开朗,远眺白云山主峰摩星岭;
通过动线引导与视线通廊的精心设计,公园界面焕然一新。市民近可观叠溪潺潺,远可揽云山秀色。多层次绿色景观廊道自此映入城市画卷,真正实现了“山、园、水、城”四景交融。

▽云溪融城鸟瞰©AECOM

vsszan199936221132147.jpg vsszan199936221132148.jpg

02生机云溪:连水脉,复生境,营造多层次植物群落
水系连通
连通上下游断流水系,还原山体自然汇水路径,激活水体循环;巧借场地高差,构建多级自然叠水,延续自然山水脉络,营造长达600米的蜿蜒林溪;利用软性植物驳岸入水、水深控制等手法,营造多样化的小微湿地群落,促进水陆生物交流,提升山林溪谷的生物多样性。

▽生机云溪©AECOM

vsszan199936221132149.jpg

生境提升
林相优化:保留原有山林树木,并有针对性地结合场地增加植物园植物品种,园内设有新优花卉、蜜源植物、珍稀植物、野牡丹、睡莲等5大专类展示园,为鸟类、昆虫提供栖息觅食的空间。

▽生机云溪©AECOM

vsszan1999362211321410.jpg

坑壁修复:原溪谷中段存在面宽130米、深约7-10米的垂直硬质挡墙,为溪谷中主要的生态断裂带。通过地形重塑与生态覆绿手法,恢复植被与水系的连续性,实现坡面绿化、土壤保水和生境多样性的同步提升。

▽深坑改造前后©AECOM

vsszan1999362211321411.gif
▽生机云溪©云溪植物园管理处

vsszan1999362211321412.jpg
湿地重构:扩大原有半硬质驳岸池塘,采用生态化草坡入水的方式,形成水岸无界的生境空间,种植湿地植物,丰富过路水鸟的觅食空间,优化湿地动物栖息繁衍环境。
▽生境提升©AECOM

vsszan1999362211321413.jpg

03诗意云溪:岭南神韵的现代转译,依山构园,意境绵延
云溪庭
原址为叠水园茶室,运用岭南造园手法,借山水自然之势 “因地制园、借景藏景”,改造巧妙围合两座现代岭南建筑,前庭引溪流潭影成水院,后庭借山势层林作山庭。整体自然嵌入白云山水之间,达成“庭院亦山水,山水亦庭院”之境,通过近、中、远三重景观层次,彰显岭南园林“小中见大”的设计精髓。

▽云溪亭分析©AECOM

vsszan1999362211321414.gif
▽诗意云溪©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vsszan1999362211321415.jpg
▽云溪亭©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vsszan1999362211321416.jpg
▽云溪亭©AECOM

vsszan1999362211321417.jpg
▽云溪亭©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vsszan1999362211321418.jpg

虹桥
溪谷间的弧形虹桥,既是“路”也是“景”。设计通过改造与新建的形式,充分考虑桥体所在环境、景观协调性等因素,强调形态上的拱与平、风格上古典与现代的双重融合,打造出具有自身独特气质的景观桥。

▽虹桥©AECOM

vsszan1999362211321419.jpg vsszan1999362211321420.jpg

04绽放云溪:不止于植物园,解锁自然空间的无限可能
云溪植物园在场地设计阶段便预留了富有弹性的景观留白空间,为后续运营提供了多元场景的可能。“自然遇见艺术” 的理念被贯彻至园区运营之中,通过自然艺术创作、植物科普、观鸟探秘、企业发布会、花艺盆景展示和节事大会等丰富活动,有效触达不同兴趣与动机的访客群体,吸引了全龄段人群的热情参与。重新开园不到一年,园区访客量即增长3倍,年轻群体占比则显著提升至30%!

▽绽放云溪©AECOM

vsszan1999362211321421.jpg

艺术创作
云桥、入口服务中心、溪谷等处既可远眺白云新城的日落天际线,也可窥探杉林溪谷,桥身及建筑亦可作为艺术家创作的理想载体。

▽入口服务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vsszan1999362211321422.jpg
▽艺术创作©云溪植物园管理处

vsszan1999362211321423.jpg vsszan1999362211321424.jpg vsszan1999362211321425.jpg

自然科普
邀请植物学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和互动教学,普及植物科学知识,提升公众的生态保育意识。

▽自然科普©云溪植物园管理处

vsszan1999362211321426.jpg vsszan1999362211321427.jpg

美学活动
融入花卉作品展示、自然艺术创作、企业发布等主题,营造出浓烈的自然美学氛围。

▽美学活动©云溪植物园管理处

vsszan1999362211321428.jpg vsszan1999362211321429.jpg

自开放以来,云溪植物园已成功承办“外交官看中国·广东行”驻华使节交流研讨会、第32届广州园林博览会、2024广州市小微湿地观鸟赛等丰富活动。它不仅是一处重要的植物保育科研基地,更以“山水园林+自然运营”的独特模式,成为市民亲近自然、感受岭南文化的城市绿洲,树立了中国推动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创新实践。
*文中部分图片由云溪植物园管理处、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授权使用

vsszan1999362211321430.jpg vsszan1999362211321431.jpg vsszan1999362211321432.jpg vsszan1999362211321433.jpg vsszan1999362211321434.jpg
项目名称: 广州云溪植物园环境提升工程整体景观设计
项目类型: 景观设计
项目地点: 广州
设计单位(联合设计请注明所有设计方,并确认各设计单位已认可发布内容):AECOM、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事务所网站: http://aecom.com/cn
设计团队完整名单:
AECOM:吴琨、黄欣宁、韩来坤、钟茵、罗昕、潘启超、冯阳生、谭斯慧、蔡艳文、林丹薇、叶展琦、何曦彤、刘晔、范逸轩、叶晖、姜婧、陈岩、谭农超、梁丽、郭顺汉
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李晓雪、芶皓、李青 、林兆涛、范丽琼、莫韵、曾荟馨、陈汝博、李雪仪、曾庆宜、刘彦威、林健日、肖泽书、梁颖珠、刘若慈、冯倚霞、杨佳瑶、吴铎权、陈广成、刘颖棠、田彤、谭婷婷、刘志伟、罗家欢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丘建发、何小欣、张瀚
业主: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
建成状态:建成
建设时间(起迄年月):2021年3月投入建设,2023年完成基础建设,2024年8月正式对外开放。
用地面积(平方米):350,000平方米
其他参与者,包括但不限于(若无可空出,若有其他合作方请补充):
施工:广州普邦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Ai 分析中……

暂无用户创作记录!~

记录用户以此项目图片为灵感使用Ai进行二次创作。

95qabc2025-7-22 23:22:50
谢谢分享!!!谢谢分享!
syhgdesign2025-7-24 01:06:35
感谢楼主辛苦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序赞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