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hm728 于 2012-3-7 10:33 编辑


林迪(昆明瑞山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设计总监、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

  朱海昆(云南博图装饰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硕士生导师)

  张毓池(云南派格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设计总监)



云南设计行业的现状

  【主持人】 近期回到云南昆明,发现到处都在改扩建,整个昆明市几乎“面目全非”。听说很多大的工程设计项目都是由外地设计师们设计创作的,包括呈贡新城的建设项目。曾接触过很多云南的设计师,感觉他们设计的作品并不比深圳设计师的差,为什么我们云南的设计师却很少参与到近几年云南各地的开发项目中来呢?是不是因为云南设计师的品牌不响?今天特地邀请三位云南著名设计师,就是想针对云南设计行业目前的现状及未来得发展状况做一下交流和展望。

  【朱海昆】刚才主持人提到的,目前昆明正在大搞建设,你刚好问到外地人来做设计,这个是有的。不过本土设计师也不是没有参与,可能针对性不同,比如,在座的我们三位,都是一直在参与的,而且在云南地州做的比较多,也可能因为地州在建的一些项目刚好适合我们的设计风格。外地设计师来云南也是这个行业的一些现状,喜欢异地交流,好比国外设计师也有喜欢来中国找灵感做设计的。
【主持人】嗯,是的。在这些项目里面,你们是否每次在设计中都会融入云南的这些民族文化?像我了解的富红楠老师,他做过的所有项目,不管在任何一个地方做设计,他都会把当地的本土文化融入到设计中去。比如他到浙江杭州做设计,会把杭州本土的文化融入到作品里,去河南三门峡做设计也是一样。请问各位嘉宾,你们在做设计的时候是否也会这样?你们更多的是尊重客户的选择,还是尽量把更多的民族特色元素设计进去。

  【朱海昆】我觉得这个可能更多的取决于项目的要求。我也一直在谈本土文化,本土符号、本土元素。比如,我在这里做一个云南的项目,首选的肯定是本土文化,当然项目做出来就适合放在云南,而不是各地都能放。但是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项目都要求带本土元素和文化。所以我认为,本土元素不能简单地完全归类。比如,把金字塔的设计放到卢浮宫,那一定很突兀。我们只能说有些地方适合用民族元素,有的不适合。

  本土设计如何应对外来设计元素的冲击

  【林迪】其实,我所理解的是,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要想真正开发,要看这块区域里的设计大方向,要看当地设计师是否坚持这些民族、本土风格。

  为什么我们会如此的关注本土文化,是因为云南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她保留了非常丰富的人文资源。她之所以能保持下来,就是因为当时她跟那些先进的地区之间有一种障碍。现在这种障碍被逐步打破了。民族文化是否该就此灭亡,是我们每位设计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纵观现代城市发展进程,更多的是一些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城市里的一些外来价值观在主导着设计行业的发展。比如今天我从呈贡来到昆明市区,发现以前很喧闹很繁荣的尚义街现在一下子变得冷清了,这种变化是在不知不觉中就发生了,然后这座城市的整个形态就慢慢变化了。

  我们应该探讨的是这些先进的设计理念涌进昆明,这个在全国比较落后的城市,它们究竟给这个城市带来了什么?这座城市是变得更好了,还是更差了。如果变差,那就不是一种好的设计。

  我们到底需要一种什么样的设计理念,我觉得设计首先应该考虑的是生活中的实用性,就是让生活变得更好是设计的基点。我们刚才说到现在昆明大项目,更多的采用沿海甚至海外的现代设计理念。


设计师林迪作品:瑞山装饰设计的澄江五星级悦椿度假酒店

  我们并不排斥这些理念,反而这种碰撞恰恰是一件好事。但是这种碰撞不能变成一种硬性的标准,比如把深圳的标准、上海的标准、香港的标准移植过来,这是错误的,也是一种很糟糕的设计理念。这片土地所孕育出来的文化才是最适合这些土地上的人们居住和生活的,它更回归生活的本质和自然。云南应该传承这种自然的、对天地充满敬畏的传统文化。设计也应该一方面回归传统,“开倒车”,仔细研究自己文化中的精髓,一方面把传统理念与现代工艺相结合,创造一种和谐适合的设计理念。既保留了本土特色,又能迎合外来观念。在内外文化碰撞中,云南本土元素在碰撞中慢慢成长起来,并进一步挖掘本地文化资源。

  【主持人】林老师刚才从辩证的角度来阐述对设计理念的认识讲的非常精彩,赞同。云南有26个民族。曾记得2006年底我采访过云南冶金设计院的周伟博士,当时他设计了一套彝族民居方案,把彝族的民族文化和先进科学的设计理念融入其中,那套房子的设计方案在当年建设部的评奖中获得一致好评。

  现在昆明的城市化建设越来越严重了,以前顺城老街那种老房子都不在了。云南只剩大理、丽江还能看到一些民族的东西,很多布局都在重新设计。不知设计师们对保留民族文化与本土特色是否矛盾。参与项目方也就是地产开发商之间的设计沟通交流吗,会给他们一些合理性的建议,他们是否会接纳?
【林迪】这个问题很尖锐。实际上我觉得设计师是一个有责任的行业,他所设计出来的东西一定不能成为时代的污点。设计师应该是和历史有联系的,和时间是密不可分的,不是横空出世的,也不是靠想象就能改变世界的,他是在梳理历史文脉,不是在简单的复制过去的东西,因为过去的设计相对来说是原始的,手法单一的。他应该是在这种历史的背景下,保留文化精髓,应用新的技术,提升设计的品质。今天很多城市,满大街的车,乌烟瘴气,人行走期间,随时都是惊恐的、提心吊胆的,整个生活状态都是不安全的。设计师要做的就是让人们回到自然的欣欣向荣的生活中,这是设计师的责任。至于设计师能不能影响项目方。我觉得设计师即使不能影响,也应该积极努力的去做,这是应该坚持的,不能完全按照商业趋利模式走。

  【朱海昆】要说设计师怎么设计有本土的区域文化设计,怎么保留传统文化,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很多设计师一直以来都在讨论这个话题。一直都没有定论。只不过有些项目在两者融合方面做的比较到位一些。设计理念更需要从精神上、哲学上考虑,不仅仅局限在外观上。比如我们自己开车,从昆明到大理,到处都在搞新农村建设,一路走过去,就发现都在拆建,特别是楚雄,一些新建的房子,在云南民族特色的运用上,常常是表面上的,原来的彝族的很地道的图案全部印在墙上、电线杆上。这种形式的好坏我们不去评价,但是如果说这就是传承传统民族文化可能就不合适了,因为它只是单纯的沿用了外观,并没有表现出当时当地的那种生活方式。

  【林迪】有天跟云南诗人于坚聊天,他就说从年轻时候开始,在灰尘滚滚的尘土里过了一辈子,真的是很悲哀的,在大拆大建的过程里,如何把握本土特色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这种速度已经变成一种摧毁,就像毛泽东那句话说的,“我们不仅要善于砸烂一个旧世界,还要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这句话在执行的时候好像没有做好,现在只是在一味的拆,拆掉之后再建成高楼大厦,以前的城市记忆都消失殆尽了,至于好不好看,宜居与否,基本没个规划。这种脏乱差的城中村,肯定不是用简单的替换就能解决的市容市貌问题。只要城市在不断扩大,城中村就在不断出现。

  【张毓池】是的,城中村是伴随城市发展的,永远都拆不完的一种特征。这里拆掉了新建了,那边又成城中村了。


设计师林迪作品:瑞山装饰设计的澄江五星级悦椿度假酒店

  【朱海昆】等于把人和城市建设分离开来了,没有人的城市还有什么意思。现在丽江的四方街里面住的已经不是原来的居民,都是些做生意的人。现在的丽江已经失去了那种原始古城的感觉了。1978年左右,我到那里时的照片,跟现在一比,感觉是另一个地方了。用生意替代生活,这是一种毁灭。现在很多城市,小的村庄,把原居民全部置换掉,就像是城中村的问题,拆迁了以后,置换了一批人,代替了原始的东西。不应该是简单的置换,而应当是一种方式,一种手段去引导。

  【林迪】现在的城市已经变得不伦不类的了。像现在很多中国的传统节日冷清,而洋节越来越热闹。本来中国的这些节日是很有意思的。
 设计师的无奈和责任

  【张毓池】刚才主持人提到的问题不是一个小问题,里面有好几个层面。第一,你提到了中国城市发展的大问题,这个问题不但是昆明,就目前整个中国来看,都差不多。无非就是北京、上海等大都市比昆明稍微好一点,在借鉴国外旧城改造方面成熟一点。走的扎实一点。当然也基于他的经济条件和政府的支持。但准确的说,中国的城市化,现在都很有问题,有很多隐患。尤其是基础设施这一块。前两天看电视,武汉大学里面竟然可以游泳。才下了一场雨,就可以游泳了。

  那你刚才说到的,昆明文化保护的问题,其实也不只是昆明的问题。我们现在的所谓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也好,区域文化也好,即便是现在已经重视或者已经在设计当中体现出来,更多的时候,就是刚才朱老师说的,是表面化的东西。不是真正正正的一种传承,很多时候说白了就是套用。没有个消化吸收的过程。

  刚才你提的这个几个问题,都是天大地大的问题,至于说昆明本土设计师,在本土的设计行业当中的融入问题,也是一个整个中国的问题,更多的体现在西部的问题。不是昆明,不是云南,是整个西部的设计师,基本上都存在云南的这类问题,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首先是设计师自身品牌的问题,设计专业的品牌问题。这两个问题什么时候解决了,什么时候顺畅了,你刚才说的这个问题,就会自然而然的解决了。

  不是设计师跑地州,也不是不去做昆明的大项目。云南的情况是这么一个情况,西部的情况是这么一个情况。准确的说,中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现在更多的是看沿海,看深圳。为什么西部省份很少去外面投标,我也不去。道理很简单,白去。但深圳就不一样,同样是市场经济,深圳就走在前面一点。相对来说,深圳在整个操作当中,合理的东西要多于昆明。所以很多时候,昆明绝大多数的设计师,属于一种无奈。包括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融入。因为业主的要求,有些东西你永远都无法实现。即便实现,也是假的。不是一种真的传承。给我把那个东西搬上去,给我把这个东西搬上去,它不是一个设计行为,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市场行为。业主要什么,你就要设计什么。

  【林迪】说道这种外来文化对当地文化的冲击,最大的问题就是,设计带有很强的商业性。把沿海的一种大城市的通俗文化,不停的向内地移植。其实就是消费。就是赚钱,花钱。通过刺激人的欲望,无休无止的在这种欲望的刺激下去不停的奋斗。为什么这几年我发现一个现象,就是信教的人多起来的了。信佛教啊,信道教啊,信基督教啊,都非常多了。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是个人在逃避。把欲望降低了,可能关注心灵的东西才能多。其实精神对人非常重要的。很多大城市的人为什么到云南之后,觉得挺开心、很舒服、很愉快,实际上就是这个地方摆脱了一种城市里的喧嚣。那种无休无止的竞争。真正感觉到一种接近自然的东西。就是和大地贴近,和人心贴近。


设计师张毓池作品:派格装饰设计的大理荡山洲酒店外观

  刚才朱老师说的,为什么丽江那个地方大家都愿意去。丽江,也建了一个新城区。为什么没人去,没那么热闹,因为,哪儿没有这种新城市?恰恰是老街,他那个尺度,就是为人的活动设计的尺度,那种人在里面的特殊的情怀。他保留的恰恰是这种东西。我在30年前去云南各地的时候,我发现那个时候还很原始。所谓原始就是保留了原来的生活方式、居民的生活状态、人和人交往的那种感觉,都是非常亲和的。现在都变了,你去那个地方,有几个人还穿着民族服装,除了歌舞表演。他们都不愿去穿,自己都认为自己很落后,这种价值评判,对一个文化的保护性,真的很要命。没人去想这个问题,只是在大手大脚的开发,越来越把一种通俗的生活带到山里去,大山深处享受的还是卡拉OK,还是那种麦克风这一类的充满感官娱乐的东西,我就觉得真的是很失败。所以说设计师真正应该关注的是这些东西。就是你本身的那种精彩,如何呈现出来,设计要做的是这个事情。

  【张毓池】当生活变成标准化的时候,价值就不在了。

  【朱海昆】所以现在设计师,包括本土的和外来的,都存在。 对一个项目所在地生活评判的标准,就决定了你在做设计的时候的去向。
【主持人】对,责任感很重要。现在,我们中华室内设计网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美院、天津美院联合主办的空间设计大奖——艾特奖正在面向全球招募设计作品。以后全球的建筑装饰市场将会指向中国,全球的设计师也会不断涌到中国来拿艾特奖。大家都知道,跟建筑室内设计有关的各种奖项很多,但中国却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己品牌大奖。所以现在我们推出的这个国际空间设计大奖——艾特奖,也是设计行业历史潮流发展的必然。

  从目前的情况看,国外的许多设计师都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国内的设计师们也体现出前所未有的创作激情。设计欲望的引导很重要,你们都是云南很有代表性的设计师,我一直在想,云南的设计师怎么面对目前的这种冲击市场。还有怎么才能把自己学到的、经历过的东西跟设计的作品融合起来,做一些真真正正的本土的有含金量的东西。我更希望我们云南的设计师们都能把自己的好作品送参艾特奖,让更多国际国内设计师们了解我们云南设计师的真正实力及总体设计水平。

  我们现在就把话题缩小一点,请各位老师说一下当下云南设计师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才能更好的融入民族文化,把真正的民族文化融入先进的设计理念,云南建筑装饰与室内设计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将会何去何从?

  设计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

  【林迪】实际上我这几年也在接触一些优秀的设计师,包括国外的,我觉得我们和他们最大的差距是,他们来到一个地方,比较尊重当地的文化。他并不是破坏式的,他可能对当地的民族文化不熟悉,但他有个原则就是尊重自然,他所设计的东西是和现场的环境协调的,不是一个莫名奇妙的东西放在那,整个呼应了周围的环境。他们保持了对环境的一种敬畏。我觉得这才是一种先进的理念,真的前卫的东西。而不是把一个城市里怪异的东西,放在这里。恰恰是有些国内的一些公司会把其他地方的东西直接搬过来。

  【张毓池】其实最近这几年,我碰到了很多国外设计师的作品,典型的中式设计,给你的感觉就是,他对中式元素的提炼很多时候还超过了当地设计师,为什么呢?我们中国人看自己的东西,看不明白,看不出道道来,而老外一看,就非常清楚。

  【林迪】这也跟当地人文化自卑的观念有关。他们觉得LV的包就是比本民族的包要好看。实际上没有什么可比性。

  【张毓池】设计师其实很受业主的制约,遇上开明一点的业主,完全是福气。

  【林迪】是,因为这个行业目前来说很受市场制约。在做的过程中,他们还是有商业行为。这个东西建了之后,他们会考虑市场是否能卖个好价钱。现在的人喜欢什么东西。还是一个市场规律。

  【张毓池】投其所好。
【林迪】对。还是在做这个东西。他不可能有信心去做一个东西,就像现在,人家要买一个汽车,国产也有车,进口的也有,但是他为什么要去买个进口车。起码进口的绝对是安全的,他不信任国产。这样就变成一种恶性循环。设计也是这样,反正你这样东西好卖,我就把项目交给你去做,反正我们只是一个交易。收取一个设计费。大家都皆大欢喜的结果。这就没办法了。就必然不可能像我们刚才说的那样,跟这些东西有什么关系。他觉得这种关系不值钱。他就不去做这件事。当有一天,比如现在,丽江或者哪里,有人破坏这个例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的时候,你才会发现那个才是大家真正需要的东西。但一定要有人去做,我觉得,外来的先进的,不见得全部是不好的,真的有水平的,他的基点是基于他尊重这个地区的文化,然后他把这个东西整合提炼的很好。比如就像巴厘岛这个地方,为什么很多人愿意去。就因为他有浓郁的地域特点。就是巴厘岛。你说他高端吗,他非常高端。简单的说他们是把房子的建筑形式保留下来,实际上不是,他们是把那个地方的一种生活方式保留了下来。他给人家体验的,是巴厘岛特有的那种印度教的那种文化那种生活方式。人家去体验的是那个,是整体的东西,不是体验一栋房子。他绝对是体验的整个的一个文化形态。这种才是真正的高端的东西。如果只是体验一栋房子,那些旅游的人走南闯北,什么没见过?他非要到这个地方做什么。都是这个意思。

  【张毓池】其实就是这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有时候我们会发现,不管是建筑还是室内,某某别墅,或者一个私人会所,感觉很经典。很有文化气息。空间啊什么的都做的相当不错。这种作品相对还多一些。反过来你看商业中心,很少做到经典。按理说,参与建筑设计师的数量还更多,为什么呢?因为商业建筑受制约的东西太多了。做好一个商业建筑既要好卖,还有文化的东西,很难。

  【林迪】是。首先是要尊重本地域的自然、环境,体现一种文化。但本土设计师他也不会逃避对外来设计师带来的先进的理念和技术。

  【张毓池】其实这个它牵扯一种审美的东西。在国外为什么,好的东西容易造成。不管是我们这一代还是哪一代。只要是设计行业,都存在这个现象。我想这首先是整个国民的素质的问题,艺术修养要深一点。中国现在就存在这个问题。改革开放就是这么几年,要想修养、素质一下子提升,很难,但是总的趋向是越来越好。包括现在很多老板,也在更新观念。不像三五年以前,天天就是老观念。也开始重视设计了。从原先一毛不拔设计费,到现在,越来越多的老板开始觉得设计要出点钱,设计还得重视。这就是一种进步。也在往前走。无非就是现在给我们的感觉好像还慢了一点,出的钱还少了一点,份量轻了一点。实际上还是在慢慢往前走。设计师也是一样。从原先的没有品牌的观念,到现在逐步形成品牌。这点我们就要向林老师学习,慢慢的培植自己的品牌。等到设计师自己来培育了,你的公司,品牌也好,你去到哪里,你说话的份量就重了,慢慢你想影响是有条件的。你没有品牌你影响什么,谁听你的。

  去年我做了一个桑拿房,单独做桑拿的,我就深有体会,生意很好。以前都是在酒店,从来没有在外面做。第一次呢也不大,也就四五千平方左右。但是以前从来没做过,生怕上当。以前都是工程师过来拿张图片哗啦哗啦就做完了。但是不管怎么说,他愿意先拿出钱做设计,就是一种进步。要是在5年前10年前,不可能的。直接就找装修公司了。据我了解呢,最近这两年,包括地产公司,越来越多的老总愿意把设计先分离出来,先做,愿意出这点钱。这就是进步。这是非常实在的一种进步。

  昨天我还接触了一个,将近8000平米,也是地产公司的,他就是先喊来三五家设计公司,报点资料,然后选择一下。这就说明他有这种观念了。这就是一种进步。设计师也必须通过这样一个过程,逐步的提升自己的品牌。还是像原先那种方式,永远都起不来。林老师这种呢,属于走的早,定位非常准确,现在很多设计师还必须要走他这种模式。因为林老师目前的模式,是做这个专业的一种长远的方向,认可设计师的设计。

  【林迪】运气好。

  【张毓池】运气是一方面,但更多的还是你自身的努力。
好的设计应该注重功能性

  【朱海昆】刚才林老师说了一点,我深有感触。他在讲着,我也在思考。因为我现在也在做着大理的一个项目。刚好在形式上的建筑,他说的这个给我很大启发。实际上我们应当是设计师撒手,尊重一种生活形态。不是以建筑形式方面做的怎么样。这个形式多种多样,我们在座就三个设计师,做出来可能是三种形态。

  【张毓池】所有的形态最终都应该服务于这种生活方式。

  【朱海昆】对。生活方式是不变的。那么,不管大理丽江啊,他们都是明清时期的建筑,跟我们现在的相比,应该是老掉牙的。但是他总结出来的建筑特点。 比如说大理的白族民居,昆明地区的一颗印,都是经典。他为什么总结的出来,实际上他是从生活里面提炼出来的。最后得到的这样一种形态。所以,更多的时候应该尊重他的生活方式。尊重本地域的思想。对自然的思想。提炼出来才能更具有代表性。

  像我现在正在做一个《海心亭》的设计,那边的十多年的老房子,新的,但是还有一点钢筋水泥上面还贴着一点瓦,绘了一些彩绘在上面,特别难看。还想里面造垣。我就感觉刚才就跟我一样。就是老在他这个形式上走。

  比如说大理的,三房一照壁,这个照壁为什么要有,实际上他是生活当中过来的,房子背西面东,他的照壁基本上都在东边,太阳落山以后,正午就比较暗,照壁白墙就会反射过光来。这就是生活当中总结出来的,跟地域本质有联系。有他的一些哲学思想。我们现在做的就是照搬一个过来,或者纯粹的加上一个构造。

  【林迪】是这样的,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就是太看重形式了。其实设计呢,看只是一方面,我们过分注重这个东西,就丧失了他真正的内在的用途。很简单,生活才是最大的设计师,比如我们在丽江看到过一个老院子,看见屋檐下,回廊上放了一把椅子。很老的一把椅子。那把椅子可能在那放了四十年。他天天坐在那个地方,经过一生人的调整,你还能设计吗?那已经设计的太好了。谁都设计不出来。生活告诉你,就该摆在那个位置。看他的院子也是很舒服的一个位置。晒太阳也是最舒服的。这才是真正的生活方式。

  【张毓池】对,他可能在那个地方已经挪了很多次了,最后选中那个地方。就这个方位,就这个朝向。

  【林迪】现在很多人喜欢复制一些欧式的建筑,西班牙式的什么的,实际上只有那个瓦墙的颜色是西班牙式的。里头根本不是一个风格。为什么呢。他就简单的去复制一个看的结果。我们也去过欧洲,看过那些房子,进去以后,他的那个格局是和欧洲的那种生活方式结合的,几十年几百年形成的那种特点。大家不去看那些东西,这是在看他的外壳。好像我穿了一件阿玛尼的西装,我是否就具备了阿玛尼所提倡的那种形象,这个只是包装。其实我们过分的去强调包装,作为设计的主题去追求,只会是一种很简单的复制。地域很重要。为什么大家经常要谈故乡,因为故乡他是最舒服的。为什么出去多少年,回到昆明第一件事是要吃碗米线。这种就是故乡的记忆,故乡的情节,根深蒂固的,是跟你血脉里面跟你生命有联系的东西。这个才是比较本质的东西。

  【张毓池】是。准确的说,目前的设计还是部分的忽视了功能。其实功能才是真正体现特色的。

  【朱海昆】对,一个现在很多的美式的风格,西班牙式的建筑到处在建,而里面的生活方式完全是不搭调的。餐厅里面放一个中餐的圆桌,菜还是吃的老奶洋芋。这完全是不一样的。看上去老感觉不对。
设计师如何在业主要求和风格之间协调

  【张毓池】主动权在客户手里,设计的风格也是由他说了算。设计师要想调和这种矛盾,我觉得目前的情况来看,最好的就是双方签协议,约法三章,功能你说了算,风格地位也是你说了算,但是定下来,不管是哪种功能,具体怎么做,是我设计师说了算。不是你说了算。钱是你的,是的,但是你既然请我,那么后续的这些工作应该由我说了算,至少是以我为主。如果还是以你为主,那另请高明。所以现在的设计师很是无奈。刚才谈到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市场问题,第二是设计师本身的修养问题。云南本土的绝大多数设计师在修养、素质方面与沿海、国外相比,还存在很多问题。这是要设计师不断提升不断改进的地方。

  当然设计师有引导客户的这个责任。但是更多的决定权还在于客户手里。只有当设计师的自身品牌有影响后,他才有更多的话语权。有了品牌后,都是客户自动找上门,那个时候说话的语气都不一样。如果没有品牌名气,那就客户说了算,改十回八回都得改,我怎么说你怎么做,改到我满意为止。所以设计师唯一的出路就是做品牌。市场经济就意味着品牌经济,没有品牌在市场经济里混不走。

  现在中国在这个专业本身存在很多问题。包括沿海一带,很多设计师做的工作是两种工作,设计和现场,这在国外早就分离了,设计师是不用去做现场这个工作的,包括陈设配饰,软体装饰,在国外也是一个单独的学科。大陆设计师是三合一。一个设计师要去完成这三个板块的工作,能做的好吗。有几个做的好,很少。问题就在这里,靠设计师的个人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你设计师创意很好,构思不错,有休息,但是让你去现场,你未必做的好。而恰恰是中国的很多设计企业或者装修公司,都普遍存在这个问题。很多人不愿意去学管理,也不想去弄什么陈设配饰,为什么,没价值,不匹配。这个不止是昆明,是中国目前的整体状况。当产业发展到成熟的时候,这些分工才能越来越细。但是产业的发展又跟教育等各个行业的发展有关联,所以这也不仅是一个行业的问题,是整个社会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问题。

  中国的情况也跟政府的引导有关。像西方国家的房子、大型设计都是企业在操作的,而中国多数是政府。政府定了一个风格样式,其他的就跟着做这类风格。

  在中国现阶段设计上,有三个城市最具有代表性。北方的是青岛、大连,南方的是丽江。这三座城市绝对会被写进历史。这三座城市发展的基础条件跟其他都是一样的,但是他整个的文化品味要高。虽然都在说丽江越来越不像原来的丽江了,但是毕竟在中国现阶段来看,还是比其他地方保留的更好多一点,传承的好一点。为什么呢?你看看市长、书记的简历你就知道了。大连,薄熙来,那是什么样的素养,什么修养,你想想,那是专门学建筑的。艺术修养在国外是主科,是一辈子要学的。只有社会整体的审美提升了,社会上的好项目才会多起来。像是在昆明,什么样的设计品味,什么样的风格,这个设计还没做,基本上就定了,看领导者的审美度有多高,修养有多深。

  【林迪】99年我去美国的时候,当时中国很多东西还不行,尤其是室内这一块。但是到了美国的飞机场,不管是在夏威夷,还是在加州,给人的感觉就是,北京的机场比美国的机场高大豪华,但是中国的机场五分钟你都待不住。为什么,城市化里面全是现代材料。美国的机场,你就是待上五个六个小时,班机怎么延误,你都不会嫌烦。你坐在里面感觉很惬意。很舒服,那个环境是养人的环境。中国的飞机场,天哪,五分钟就头昏。但是99年我去的时候,北京机场二期刚刚改造完,那个墙壁全是亮亮的,看着都是晃的,眩晕的。美国的机场非常注意设计,它用的瓷砖全是300*300的,都用小尺寸的砖,不但是节约的概念,更多是一种自然舒适。
Ai 分析中……

暂无用户创作记录!~

记录用户以此项目图片为灵感使用Ai进行二次创作。

chengxiaoman2014-1-18 11:31:07
很喜欢云南的生活   很舒服  很惬意  回到郑州就开始想念那里的生活了
gxjiangyan2014-2-26 00:15:38
三位大师的对话,非常深刻,生活形态才是设计的本质,表面的美观终会腻烦,好的功能植入合适的概念才是项目的精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序赞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