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主持人:赵俊涛(深圳市文航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设计总监)

  嘉 宾:冯 羽(大羽营造创始人、样式总呈)

  万文拓(深圳市品源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创始人、设计总监)

  林兰涛(深圳市阿凡达室内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设计总监)



在众人朝拜的米兰家具展上,他为什么会做第一个离开展场的人?

  【赵俊涛】很难得今天大家聚在一起,在中华室内设计网“创意三人行”这个节目中聊聊自己最近的一些想法。我4月份去国外考察了精品酒店,原本没有想到去看米兰家具展,当时一看时间正好是家具展的时间,我就说正好去看下,是以一个虔诚的朝拜者心态去的,可是看了之后,我是第一个要求离开展场的人,可能你们去也一样。因为有感觉的馆不让进,能进的馆我觉得在深圳家具展里面都能看到。

  【万文拓】为什么不让进呢?

  【赵俊涛】因为你是中国人,就这么简单。我大概是早上9点进场,12点半我就撤场了。我实在不愿在那里呆更多的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讲,可能它闪亮的地方还赶不上深圳展。比方说灯具,我们国内好多做LED灯的企业,我做酒店项目,很多人推荐我做LED灯,但是国内很多LED灯在显色性、照数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缺陷。但在国外,这个已经不是问题了。

  【林兰涛】在中国也不是问题。

  【赵俊涛】我个人认为在部分欠发达地区是这样的,在国外它普遍不是问题。我觉得我作为一个室内设计师,不是灯具设计师,为什么我要来想灯具是怎么设计的?这就是我们的配套有问题。现在是材料企业把产品提供给我就可以了,或者说提供了以后我去做一些深化、细化工作,可我去米兰看的时候,他们的深化要比我们国内要远很多。

  【万文拓】他们是专门团队深化还是供应商深化?

  【赵俊涛】灯光设计团队来深化。我只能说我突然间觉得很难受,如果我跟他们洽谈,我可能这辈子都不会跟他们购买,因为他是国外的厂家,但是我跟他谈了我能学到很多东西。我们国内的团队干什么去了?让我们的设计去推动我觉得是被动的,我只是个室内设计师,从国外的生产链条来看,室内设计师和家具设计师还是有分工的,所以说参加这个展览很悲哀。后来我中午就离开了,返回到市区,因为前一天晚上我收到一个资讯,我们住的那个酒店的街区,集中了很多很好的品牌。这个街区给我的感觉非常棒,后来我才知道在米兰家具展期间的所有街区、所有品牌的橱窗一天一换,这才是真正的家具展,才是跟商业、跟我们息息相关的。晚上我去阿玛尼开的酒吧里喝咖啡,在那里面坐了3个小时,就做了一件事:看着对面的那个橱窗在布展,里面来往的人就几个。当时我就想,如果我是那个设计师,一天一换,一个月30换,每个都不一样,还要跟隔壁不一样,挺不容易的,我很震撼。这是米兰家具展带给我的一个更大感受,我没有想到它的冲击力那么大。
【林兰涛】说明他们的加工工艺也很高,你做出来方案,马上就能加工出来东西。

  【万文拓】这也不是他一个人在换,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品牌在支撑。

  【赵俊涛】对,但你要想到一个问题,假如街上有十个精品店,每个精品店的品牌出来的东西很明显都不一样。我在那里呆了三四个小时,有什么感觉呢?晚上7、8点钟它关门了,来了一些配套的小货车,把前一天的橱窗撤掉,然后开始根据图纸组装今天的布展,我们所了解的阿玛尼,LV全部都要按一样的规则出牌,所以他们很公平。

  在米兰有两点给我很大的感触。一个是去参加展览,结果给我的感触不大,我就去寻求街头巷尾的设计,有一些竟然像扎哈·哈迪德做的家具,他们真的是在街头巷尾的店面里面做他们的家具展,真的是非常棒。所以后来我印证了一条,看米兰家具展,应该是米兰家具周或者米兰家具月,一天是不够的,一周也不够,一月差不多,不要只看展览的那个展场,更多的应该看街头巷尾。

  米兰家具展也许不一定值得一看,但家具展期间的米兰城值得一游

  【冯羽】这就是米兰家具展大的文化素质影响了你,可能它的展馆没什么意思,但是每年还有这么多人去,就是它的这种整体的、大的文化氛围影响了他们,其它地方像广州、深圳,他们的家具展只在展馆里。但是米兰展延伸到了街头巷尾,就像一些大的国际电影节一样,你一下飞机到哪里都是那种氛围。

  【赵俊涛】后来我们专程去了戛纳,我们才觉得戛纳只是浮云,戛纳电影城还赶不上万达电影城,就这种感觉。但是冯羽说的是对的:氛围的打造很重要。这个酒店玛丽莲梦露住过,马龙白兰度住过……它把整个一连起来就是最高的境界。我们去了戛纳,当时就怀疑:这是戛纳吗?戛纳在我们心中是不得了的地方,心理落差很大,把我们给震蒙了。所以我觉得深圳、广州的家具展,我们的主办方是否意识到这个问题,其实我们所有的参展方正在往一个独树一帜的方向努力,可惜我们的主办方没意识到。

  【林兰涛】你还别说,我看我们的展览都是一阵风,在这种气氛这方面都是一阵风,吹完就没了。

  【冯羽】你看米兰那个展览,包括威尼斯双年展,其实深圳也在搞,但是它那个整体的感觉跟米兰就是没办法比,这个差距不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时间慢慢积累,才能达到一定的水平。

  【万文拓】也要看这座城市能提供多大的平台。

  【赵俊涛】我最近有个项目,甲方是国内的知名品牌,我希望这个项目的诉求更加简单直接,但是由于甲方诉求的原因,中途很多东西都开始打折,所以突然间我觉得,在国外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是不是更直接,更自由。我在巴黎的时候,找到我一个同窗的好友,他在巴黎做建筑师,他请我吃饭,他说他刚拿到驾照,他花3000欧元学会开车,但他的收入也是以这个为平衡值的,我们国内很明显,3000块钱只是学会,好不好是另外一回事,更不见得能上高速,我那同学学会的意思是一个月直接可以上高速公路。这就是一个很矛盾的事情。首先我很反感他学车的费用很高,但是又很佩服他学车的这个课程很好。他跟我讲,他在巴黎已经拿到了建筑师的牌照,而且他们公司做的项目有两方面,一个是哈迪德的,一个是盖里的项目,他们是一个美国公司。他跟我说了很实在的两句话:第一,待遇赶不上国内,第二,不要以为我比国内能要的时间更多,其实我只比你们多一点而已。他们也经常加班。为什么他不回国,只能说明他已经适应了国外的那种环境。所以说,不见得我们国内的环境就很差,他甚至很憧憬我们国内的生活和工作。这也是我在欧洲很大的一个收获,就是说我们没必要自怨自艾了,国内也很不错的。

  【万文拓】我听出你的味道了,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活法嘛。游戏规则不一样。

  【冯羽】其实国内市场还可以,而且甲方素质比早些年提高了不少。
【万文拓】我觉得你那句话说的不错,一个是地域文化不一样,时间差异不一样。我们现在在这里玩,等把游戏规则玩转了,我们自己制定规则,这个差距不是一天两天的。

  【赵俊涛】我们这次的行程分三个阶段的,前面是去迪拜,后面是巴黎和米兰。我看了迪拜后的第一感觉就是深圳千万不要像迪拜那样没有文化,没有感觉。大家去了那里以后除了烧钱以外没有别的目的了,我们也一样。

  【林兰涛】你说的烧钱就是他们的文化,它就是打造一个烧钱的地方。

  【赵俊涛】对。再说到米兰家具展,可能我跟其他的设计师不一样,就是它没有那么神,其实它不见得比深圳家具展高多少,这话有个补充,前提是你能看的东西,不见得比你想象的高多少,只能说这个城市为米兰家具展所服务的东西,比如城市里的橱窗、装置艺术这些东西使得米兰在家具展期间值得一游。我觉得对于整个深圳,包括我们做一些设计文化周,是不是应该做一些这样的互动,我觉得是非常有必要的。否则我们这个城市很尴尬,不进展场就什么也看不到,进了展场也看不到东西,难道你比米兰还牛?就不如我们本土的商家都做一些个性化的东西,做一些外围的补充。

  【冯羽】很简单,像深圳这样的城市,未来你让它达到米兰的这种高度也是需要很长时间的,这种事情很复杂,它是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多元融合的结果。深圳本身是没有历史的城市,它的产业链很丰富,像米兰的产业链我们就不清楚,而深圳各行各业都有,搞文化的有钱就是很有钱,可能跟它的产业结构等很多方面都有关系。

  【赵俊涛】只能说这是一个方向吧,没有结论。

  商业至上的环境下,正渐渐走失的传统文化如何能得到更好的传承?

  【赵俊涛】我个人认为还有一个问题,我去看了米兰展以后,感觉我们太不把老祖宗的东西当回事了。

  【万文拓】已经几十年都这样了,现在还回来了一点。

  【赵俊涛】我感觉我原来不懂,很陌生,在米兰的时候,我们几个朋友喝酒,那有个多姆大教堂,600年的历史,经历了数次战争都存活了下来,可是它的建筑并没有停下来,不停的在修,当时我们都很佩服啊。我们的龙门石窟修了400多年,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一年拆完了。其实中国的很多东西也是经得起世界推敲的,可惜我们的教育从来没有站过来。我从欧洲回来的第一站到广州,在陈家祠呆了四个半小时。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处理这个事情?国内的很多文化场馆,忽略了现代人的实际感受,比如说我们会很渴,想喝点酒,但场馆没有提供这样的服务,连门口都没有。

  【冯羽】如果陈家祠提供这样的服务那还叫陈家祠吗?

  【赵俊涛】连门口都没有,喝杯水都不容易,真的,这个时候你怎么推广本土的文化?

  【冯羽】我倒是觉得这个周围就不能有东西,既然你喜欢它,既然很虔诚,比如说穆斯林的圣地——麦加,你要把它当成圣地,那周围就很干净了。比如说很多东西,像茶道,弄着弄着就不是原汁原味了,这里面其实有问题。我前几天去西安,去酒楼里吃饭,高档的广东酒楼,掺了一些西安风味进来,你分不清它是广东风味还是其他。如果作为一种传承,其实这是有问题的。你像中国的瓷器,在日本它的烧制方法都是很传统的,但在中国就是不停地商业化。

  【万文拓】我们做的酒店的一个业主,请我们吃饭,说他开的酒楼是本地特色,我一听本地特色就来劲了,一看还是吃粤菜,他说就是调制一些西安的特色进去。人家说我没办法,不这样卖我卖不出去,商业行为放第一,文化放在第二。这是中国市场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

  【林兰涛】为什么粤菜做得比较好,它有它的道理。我去了广西的一些小县城,北留、宜林、容县,我在大排挡吃的,我说这里还有叉烧肉,而且那种味道很纯正,没有经过酒楼的加工,当时我就坐在那里想,如果搞套好的碗碟包装一下去卖,一定也是精品。我到容县的时候,老板就让我带点沙田柚,我说这里也有沙田柚啊?当时愣了,老板就说:这里的沙田柚以前是送到皇宫的。确实吃的感觉很好。
【赵俊涛】说实话,我们这一代人,不懂标准是什么,吃饭我们先左手还是先右手,站着还是坐着,不知道,没有人传承这个东西。

  【冯羽】现代社会讲效率就是金钱。其实经济的发展对文化的传承有很大的影响。

  【赵俊涛】那天我在米兰吃早餐,一个五星级的餐厅,我确实饿了,但厨师就是不上饭,结果我等不了就走了,他们煮一个猪扒要25分钟,一点都不能少,一个土豆烩牛肉要25分钟,总之端到你面前要50分钟,我们觉得受不了,但是其他人觉得很正常。这是个文化的问题。如果我们广州的早茶,喝茶的时候,吃点糕点,但是如果把这个程序调一下,你肯定能接受,但是老外接受不了。这里面的关键是,我们自己认不认为自己的标准是最好的。

  【冯羽】经济越发达的情况下产生的文化传承越难保留。我举个例子,比如说吃荔枝,从深圳到北京假如两个半小时到了,在北京也可以吃上新鲜的荔枝,我想问你,北京人到了深圳吃荔枝还新鲜吗,根本就不新鲜,那么你地域的文化还有吗?根本没有了。慢慢地你的地域特色就没了。我在哪里都可以吃荔枝,在哪里都可以吃广东菜。现在修一些度假村之类的,修了也是不伦不类,新的东西又不停地出来。反过来讲,这是时代的一个产物。但是慢慢的,比如说在西方,休息日,美术馆、博物馆,一家人一家人地去,但是在深圳,你去听个音乐会,看个美术展览,里面一家人一家人的太少了。

  所以说我们这一代人对小孩的培养会更好一些。前一段我一个朋友就在讲,他生了个女孩,他心想得培养成像大家闺秀的那种,会中国茶道、绣花、弹琴。就是要保护传统。像现在的年轻人,走到哪里都是一样的。过去一讲,你是哪里的,我说是南京的,然后就会让我讲讲南京的东西,都觉得很神秘。你比如说像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我经常跟我父亲在一块聊。我父亲既是铁匠也是木匠,就是真正的那种老木匠,包括打铁,打的很到位、很讲究,这些慢慢都没了。其实从工艺上讲,人手工打的铁真不如模具做出来的精准,但是从另一角度讲,像故宫烧制的那个东西,可能以后很少再会有人会了。

  【赵俊涛】我在南宁有套房子,160平米,租给了一家老外,老爸老妈和两个小孩,父母在研究什么?研究壮语。你根本不知道他为什么要研究这个东西,男的是语言学博士,我就问他研究它干什么,那老外就说:我把它研究完以后就录制成一个音频文件发回美国,我的工作就结束了,一百年后你可能要花1000万美元去跟美国人买。可惜中国现在还没有人去研究它。
冯羽】我坐飞机的时候看到一个杂志,爱马仕做中国的名贵家具,把苏州当地的一些老的木工,年薪100万,请来做这个高档家具。他们是从物理学去研究,很原汁原味地按中国传统的设计理念来做的。其实我们政府的财力,完全可以去保护这些要消失的东西,但是我觉得现在很多人,大家都觉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要保护,但是真正要保护的时候就变味了。比如说我设计广州客运中心的时候,那个建筑师都70多岁了。他就说你现在去旅游,每一个地方的寺庙都整修,有多少整修就把它的历史风貌给整没了。这是最大的问题。但是你看外国人做这些东西,不用介绍,通过触摸都能感觉得到它的沧桑感、历史感,包括像雅典的帕特农神庙,这块砖头碎在这儿就是碎在这里了,它是这个概念去保护。而我们一讲保护就是彻底翻新。我在上小学的时候看美术杂志,记得特别清楚,有个叫李绍文,画云南重彩画派的,他就讲了,敦煌壁画为什么有魅力?真正的大师不是画这个的人,是碎这个的人。我们很多东西就是把历史感完全整没了,政府去搞保护那就彻底“保护到位”,它不会有历史感了,我觉得应该是一看就有几百年历史的,不是靠我给你说它有几百年历史,应该是不留痕迹的保护。

  【赵俊涛】我去的地方也不多,故宫,我觉得非常可惜,大家没把它当回事,包括我在内,如果没有更多的出国,我可能也不把它当回事,现在我觉得如果我能去次故宫,在那里呆上三五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在里面好好走一走,看一看。故宫还是非常值得看的。我们国内好多地方都是精品。我从米兰回来之后,可能有种感受就是更爱国,可能世界就是这样子,知道自己有什么,然后开始变魔法。

  【冯羽】所以我们设计师要做有文化的设计,其实很多东西要自己去参与。

  【林兰涛】刚才冯羽说的一个东西我觉得非常关键,咱们中国缺少什么,缺少对古建筑修复的人才,而我们认为修复是什么?水泥加砂浆,哪里少了,就给它一上,然后就完工了。

  【冯羽】我们大家经常都有这种体会,一说去丽江吧,比如说2000年去丽江,你会说:不错不错。五年前去,就会说没啥意思。我去年去丽江,那可是号称高原水城啊,但是那个水城旁边全是新建的,它也是木质的,仿造古代的,但是木料都是新的,而且它引入了一些现代的东西在里面。其实我觉得从文化传承和保存的角度看,丽江这样的城市,不能引进太多的商业的元素。

  【赵俊涛】刚才我们讲的所有东西都是一句话:你是谁?你是意大利人吗?我去参观一轮不等于就是意大利人,我就是中国人。所以我认为,应该干点啥,好好干,哪怕丑,坚持到底。
 中国设计师缺少对本土文化的探索性

  【冯羽】我向来觉得中国的东西不比别人的差,为什么呢?你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产生的东西是经得起推敲的。比如说我们在内地做设计,遇到甲方要求我们做西班牙、地中海之类的风格,其实内心是抵制的,为了生存没有办法。但是我觉得一个中国人是不可能做出西班牙的东西来的,为什么?你从小都不是吃这些东西长大的,你的宗教信仰都不一样,你怎么能对它做到了解呢?我觉得我作为一个中国设计师,绝对不推崇做法式、西班牙式。

  【赵俊涛】Artdeco大家都有感觉吧,我给一张在巴黎拍的照片你们就知道了,老外在很多很多年前,就把中式细说了一次。就是那个龙椅,走了一半,拐个弯,就伸出来了。我后来那天跟我同事说:如果我们能够把所谓的中式或者说东方的,老祖宗的东西拿出来玩一下,这就成功了。

  【冯羽】我们能不能做一点点我们自己本土的,东方文化支撑的——我讲的不是雕花这些,如果中国的建筑只是停留在这里,中国文化就太被歪曲了。

  【赵俊涛】我补充一下,中国人一看这张照片,他可以提出很多不理解,不满意的地方,关键在这里。但是我们现在在做一些迎合的、欧式的东西。

  【冯羽】那天一个开发商来我这儿,说想做欧式,我说开发商其实也要有责任和义务,你看那些策划公司,策划的就是让老百姓觉得西班牙的好,所以说我觉得开发商应该有市场引导性。如果说大家做出自己本土文化基础上的建筑,让老百姓也觉得很好,你为什么不这样引导?

  【万文拓】开发商是一方面,另外多点你这样的设计师,谈方案的时候,去引导他们。

  【赵俊涛】关键不在这里,“我们姓什么?我们应该怎么样活着?”很多时候我们回答不了这个问题,或者说因为第一个问题没有回答好,后一个问题更迷糊了。真的,我也一样。

  【冯羽】我每年做的项目就是营销地产,我早几年曾经讲过,其实设计是个大同,它只有文化背景的区别,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现在总喜欢把设计讲成什么“式”,西班牙式、中式……一说中式你们会想到花窗,我跟朋友讲:如果中国五千年文化就简单到用花窗,用柱子来表达,我觉得真是太可悲了。你看看太极图是什么,你研究过太极图没有,很多人把文化想得也太简单了,很多人一说我是做中式的设计师,就是花窗、画板,探索性不够。作为我们这一代,要做原汁原味的传统的东西。我觉得我没有老祖宗那么大的本事,把建筑研究到细到那种程度,但是我们可以探索,从文化背景探索下去,就是说有我们这个时代的烙印。

  【万文拓】我比较支持他的这种说法,不是说不能去做,中式、地中海,还有老外研究我们的壮族文化,我们也可以研究土耳其文化,但是只有研究好了,研究透了,再端出来才是一道菜。

  【冯羽】我自己比较坚守中国的传统文化。这里面其实很艰辛,非常痛苦。面对甲方,本来他要做西班牙式的,你非得让他做中式的,你要跟他讲很多,确实非常辛苦,包括涉及到技术上的一些东西,比如说我们用传统的夯土的东西特别失败,但是你不能因为这个就不去研究,如果大家都不去探索,这就不叫设计了。

  【赵俊涛】好,现在回到米兰的话题上来,大家心情刚才聊得可能有点沉重,但是你去了米兰心情会更沉重。我只能这么说,作为一个设计师,我希望自己天马行空,更希望市场能够接受我天马行空。其实我没有想太多的其他的原因。这就是我在国外得到的总体印象。
设计师应不应该专注单一风格?

  【赵俊涛】我们再谈谈另一个话题:你们觉得设计师应不应该专注单一风格?我觉得越在其他的项目面前看自己,越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了。甲方喜欢什么,我们就擅长什么。那天我看斯塔克的作品,感觉关键是自信,他不把欧式当回事来用,“不把中式当回事”你敢这么说吗?好,我和你从此以后只用中式,而且是天马行空的用。我们在巴黎的一个装饰艺术博物馆里面,有这么一个家具,中式的,很Artdeco,一条龙,从椅子底下钻到靠背上去了。你会突然间觉得,为什么这件事不是我们去做的?我这次的感觉是,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并不难,你把自己喜欢的表达出来就对了。我发一个图片给你,你会觉得中式的Artdeco真的比欧式的要强的多,可惜我们没有意识到。我觉得我会在未来的项目里面,可能我只能玩得了这个,别的玩不了,我能弄明白的就是我家里的东西,如果我们这一代人都在做这件事,那么就是中国的时代到了。

  【冯羽】我觉得中国的室内设计师就是因为没有太多的专注风格去发展,所以才导致在国际上拿不出手,这是最大的问题。我这几天在看安藤的东西,他新出的自传我看了,他在1969年就讲“你要找我做设计,一定要有足够做下去的勇气。”那是什么时代,作为一个业余室内设计师敢这样去坚持,我们跟他差得太远了。2004年安藤的事务所才20多个人,但他却是享誉全球的设计师之一。安藤经营了十年都还没我做的东西多。一个设计师的成长,我觉得是消极的,不是积极的,因为设计确实是文化的积累。比如说安藤,远的不说,从1999年开始,如果他愿意,他的事务所扩展到200人那是很随意的事,为什么不愿意这样做呢?他自己说“我扩大了没用,我的东西要自己接受得了,消化得了。”前几天看张智强的采访也是一样,他的团队就20多个人,他说“我一定要对得起找我的人”。安藤是一个人做了几十年,他肯定有贫穷、有寂寞,也想让所有人去认识他,但他没有这么去做业务,他住着占地27平方米的住宅,但是让全世界都知道了地球上有个安藤忠雄。

  我们现在的设计师,第一,不敢坚持,第二,做东西都跟现在的转基因大豆一样,非常快。我觉得能称得上设计师的人,他一定是消极的。所以我说我还要战斗十年。因为如果你连时间都没有,你怎么能把你的风格做到成熟?安藤能把混凝土做得能有丝绸的柔情,这跟他一成不变的坚持是有很大关系的。如果他要像我们很多设计师,做营销、扩大规模,只要有业主来找就接,要想形成单一的风格,就是痴人说梦。如果你连一个甲方都不能拒绝的话,更不用说你单一风格的形成,这需要性格的历练,需要时间,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真正能走到国际上的设计师,比如说安藤,一定是单一风格的。你全做的话,很难把整套体系做到精通。像妹岛,从一开始就研究超薄,像台湾设计师谢英俊……设计师一定要专注单一风格,走到最后就是玩手法。

  【万文拓】刚才两位聊得非常深刻,我在冯羽的基础上再加两点。一个设计师没有自己的风格是称不上设计师的。但是我是这么理解的,冯羽的观点中有他自己的坚持,对中国古典的元素、人文研究也很透彻。我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在商业环境、政治环境影响下,我们要做一个单一的设计师,很难。对自己的风格有所坚持的同时,我们不排斥其他风格——要有这种探索精神,不是说什么风格都接触,而是要融合各种文化。另外,我觉得设计师的风格更多取决于他的个性。风格跟人有关系,冯羽给我的感觉,他本人已经是一种风格了。他再坚持下去,他的作品自然跟人的风格走,因为作品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
【赵俊涛】我觉得我们自己的东西,就要当个宝好好用心去做。第二,从商业的角度来讲,自由一点,我觉得国内设计师背负的历史、道德责任感太多,把自己的东西做好了,就是在推动社会的进步。我们现在的设计师是两极分化:第一,太把自己当回事,第二,太不把自己当回事。把自己的idea放出来就行了,我们不是做永垂千古的东西,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从A到B之间架一道桥梁。我们都是沧海一粟,一方面你要认真,一方面不要太认真,它是辩证的。

  最后一个话题关于旅游中当地人文的融入。如果我们四个人去旅游,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巴黎、迪拜……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我告诉你,所有人都拿相机拍照。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在这住50年的人,你还会去拍吗?这就是我觉得的“融入”。你在那个柱子下面坐一个小时,什么都有了。对于别的人,这个柱子是朝拜的一个必经之地。我们可能是反过来去旅游的,到此一游,拍完照走人。可惜我们没有在这儿坐着,喝点茶,聊一聊。我觉得很悲哀,我是到了国外,当我融入到了别的文化中之后才理解到它的必要性。

  【冯羽】我觉得我们这代人根本就没有沉重感。我们觉得设计就是玩。

  【林兰涛】我个人也有些观点,可能不太成熟,我也想走一条很普通、很正常的路。想做点东西出来,现在的山寨又太厉害了,有些时候真的很无奈,自己做的东西转眼间被别人抄了,还是比自己牛的大师抄自己的东西。我觉得设计还是要有切入点,不管是传统文化也好,一定要形成一种手法,形成一种风格,这是需要时间去锤炼的。我自己而言,今年要少做一些项目,静下来沉淀自己的东西,这是我的一个想法。
Ai 分析中……

暂无用户创作记录!~

记录用户以此项目图片为灵感使用Ai进行二次创作。

暂时没有评论,你回一个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序赞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