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tach://3298601.jpg
刘家琨设计捐建的这个小纪念馆不是为国家、民族、政权、伟人修建的,也不是用来弘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教育阵地。它是为了纪念一个在512地震中消失了的生命,一个普通但无比珍贵的生命——四川省都江堰聚源镇聚源中学初三一班学生胡慧姗而修建的。它想诉求的社会意义很清晰,但并不为这个时代的当权者所理解:“对普通生命的珍视是民族复兴的基础”;它的设计概念直接、有力:一个临时安置灾民的帐篷,“永久”地凝固成一栋供死者灵魂栖居和生前遗物存放的房子;它的空间氛围感人至深:在一个僻静角落里,房子青灰色,简朴,近乎冷漠的外壳,保护着其粉红色、艳丽、柔美的内部。在我看来,这个小房子,而不是鸟巢和CCTV,是建筑师能给我们这个时代提出的最有力的质问或回答。 整个房间都是粉色的,一种浅浅的、像新开的桃花一样的粉色。这是这个15岁女孩最喜欢的颜色,她有时把嘴唇和指甲涂成这种颜色,用这种颜色装饰右脚的鞋子,或者涂抹最心爱的笔记本扉页。现在,人们只能凭借房间里不多的展品,来想象这个女孩。这些展品,包括一条绣满了小草莓的粉色围巾,一面粉色的小镜子,和一个画着小猫的粉色水杯,被随意摆放在这间只有19平方米的纪念馆里,讲述一场短暂的生命过程。
这也许是世界上最小的纪念馆。它只有不到5米长,3米多宽,中等个头的人踮起脚就能摸到屋顶,来访者走进门,一眼就能扫尽所有陈设。修建它的目的,也不是纪念什么重大历史,或歌颂某个了不起的人物,而是怀念一个普普通通的生命。
一年多以前的汶川特大地震中,这个叫胡慧姗的女孩被埋在了废墟下。在87150名遇难者中,她是很不起眼的一个。
“她只是一个平凡的小女孩,没有什么故事,也不震撼。”就连纪念馆的修建者刘家琨也这么说。
但他还是决定为胡慧姗建一座小小的纪念馆,尽管他从没见过这个女孩,也讲不出任何一个关于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