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欧游对于国人早已不是新鲜事,而写欧游的文章多不胜数,其中也不乏好手,再做下去连自己也觉得愚蠢。但虽经多次违避,最后笔头一抖,还是写下了这个俗不可耐之题目。也许在这片土地上的所见所闻能够对我们有所借鉴和帮助吧。
此行是我的欧游“处子秀”,本有意跟随经验老到者同行。无奈我的签证却姗姗来迟,以致我出发时,另两位同伴已近归国之期。于是我的旅程便分为两部分:前半段三人结伴自驾游瑞士;后半程孤身背包闯意国。个中充满惊喜,但亦有遗憾。由于篇幅有限,我只能以参观的时间先后从整个过程中选取几个片段加以重点讲述。
威尼斯——倒影里的繁华
从维罗纳开成东行一小时便到了威尼斯,停车场特意被远远地设置在城外的角落里,进城须得步行一大段路。城里没有汽车,要到那儿只能搭船。大远河穿过城区像反写的“S” ;这就是大街。另有无数小河道便是小巷。水上巴士在大街上走;“贡朵拉”是又窄又长的摇撸小船,它哪儿都去,尽管价格昂贵,但还是特别受东方游客的青睐。其实威尼斯也有几百座桥,哪儿都走得到,无须下河去。无奈岸上实在拥挤,每条小巷都是接踵摩肩,和广州的北京路步行街无异!只好随着人流下海坐水上巴士了。在船上看威尼斯真美!教堂、旅馆、还有各式建筑都是临水而建。房屋前总有个用木桩架起的小码头,在绿树的衬托下色彩格外鲜明,它们的倒影在绿波里荡漾着。远处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这里没有灰霾,天空干干净净;在温和的阳光中,一切都像是透明的。海水那么绿,会带你到梦中去。轮船很快便到达中转站圣马可广场了,这儿可是威尼斯最热闹,最华妙庄严的地方。除了西边,围着的全是400年以上的建筑,东边居中的圣马可教堂却有八九百年的历史,它是广场的主角,融合了东西方的装饰和建筑风格。外观主要为拜占庭式,有许多宝藏来自对君士坦丁堡的掠夺:包括入口拱门上方的四批青铜马和支撑教堂门庭的浅浮雕彩色石柱等——拜占庭人为抵抗穆斯林,请来了以威尼斯总督挂帅的十字军,不料却遭到盟友最疯狂的劫掠。强盗们用夺来的巨额财富装点自己的城邦,并成为拜占庭文明的继承人和传播者。历史就是充满了如此不可预知性,这是它的魅力所在。教堂门庭上满是玻璃镶嵌画,由金色、蓝色和红色构成的圣灵像,华美而肃穆。教堂左右的两排楼房式样各异,且不对称。钟楼高98米,也偏在一边。但这两排房子都是三层,都有许多圆拱,恰恰与教堂的入口和圆顶相称;又都是白石砌成,更突出教堂的金碧辉煌来。广场以一种不规则的布局显现和谐的节奏。难怪拿破仑称之为“欧洲最优雅的客厅”了。如果当年威尼斯人把他做成整整齐齐、四平八稳,则不免流于平俗了。公爵府紧靠着教堂,这是一座哥特式的建筑,也是三层:首层拱门粗壮,疏阔,是承重基础;二层尖拱纤美,细密,为装饰之用;三层除与尖拱造型呼应的窗门之外,都是实墙,由白和玫瑰红石拼成方块图案,简朴鲜明。从河上望去,仿佛长在水里。用首二层玲珑的框架虚化建筑的体量,是很巧的设计。
从圣马可广场上船出海,半个小时便可到达玻璃岛(Murano)了。岛上有玻璃博物馆,以14、15世纪的玻璃制品见著。最令人叹服是那个身怀绝技的老工匠,只见他慢慢地从火炉抽出一块烧红的玻璃,用铁钳随手拿捏几下,一匹形神俱佳的玻璃马便完成了,前后不到一分钟。如此亲眼所见,真叫人难以相信。
(二)瑞士(TASCH,Zermatt)——道家思想的传承者
从威尼斯出来,驱车沿高速公路往西北方向走300多公里便到了有“欧洲公园”之称的瑞士。可惜天公不作美,自入境以来便一直下雨,到处水汽弥漫,烟雨朦胧,仿佛到了江南水乡,与想象中碧野蓝天的形象大相径庭。瑞士很小,早上随意选好一个目的地出发,即日便能往返。若非得在一处停留数日,必有主题活动,比如他们的全民运动——滑雪。由于去时是秋天,尚不是滑雪的季节,只好作罢。看见沿途满布着扎营点(camping)人气正旺,便大惑不解了:这些物质条件优越的欧洲人不好好的留在家里享受温暖,却要长途跋涉来野外风餐露宿?“既来之,则安之”是我国的古训。所以,决定当一回欧洲人,体验一下他们的生活。这次选的露营点是山脚一条叫TASCH的村庄,海拔也有1300米了。营地比想象中干净整洁得多,可选择自己搭帐篷和住小木屋,日常所需一应俱全,甚至可以提供WIFI服务。直到此时,才有点明白,欧洲人的扎营生活并非避世隐居,而是一种传统生活的延续与对自然的尊重。只有亲近大自然才能真正理解“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的道理。小国寡民的瑞士以最朴素的方式演绎着道家思想的精髓。反观时下的中国,正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创造大量物质财富,再以这些财富大兴木土,进一步毁灭自然。两者相去何止万里?身为中国的设计师在此中能置身事外吗?又或是充当帮凶?除此之外又有什么可以做的?
清晨从营地走出来,一片清新的朝气冉冉地由远而近,仿佛在古时的村落里。起初以为瑞士只是有些好景观而已,现在方知,此地无处不是好风景,而且除了美景似乎就没有什么别的。这大半由于天然,小半也是人工——沿山路而上,满眼重峦叠嶂,了无穷尽;远处的雪峰积雪皑皑,雄奇壮丽,是前所未见的山水画。在山腰一处小平台上,不经意地放置了一张红色休闲椅,这个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毫无造作,宛若天成,真不明白木讷的瑞士人为何有此巧思与浪漫情怀。来看看他们的住所或许会有答案:瑞士的村子不大,总是依着山势参差地安排,看似随意而为,实则错落有致;房子只有两到三层,形式和用材基本一样,不外是当地的原木加上毛石为主材,但却无一雷同,他们总会在细节处理和用色上另辟蹊径,别出心裁。然而每家每户无不例外地种满鲜花。远看整个村落宁静和谐,与环境有机融合在一起,单独看又都别致清雅。而且易于识别。在统一与个性中取得了完美的平衡。宛如出自设计大师之手!是他们的设计水平很高吗?我看不然!这是一种真诚热爱生活的体现。我深深体会到真正伟大的设计不是单靠熟练的技巧所能做到的,要做好设计,必须热爱生活。反观国内无数星级度假村与别墅楼盘虽然不惜重金投入,却如兵营般前篇一律,死气沉沉,所欠缺恰恰是一颗至诚之心。
瑞士是山国,铁路依山而筑,工程浩大,蔚为壮观!看风景能够流连低徊固然高雅,但目不暇接地过去,新境界层出不穷,也未尝不淋漓痛快;坐火车逛山便是这个办法。瑞士的火车一律红色,在青山中穿行,时隐时现,暗合“万绿从中一点红”的意境。试想若在隆冬,满目皆银装素裹,小红火车穿行山中,定是一幅“雪里红”的图画。“红配白”岂不正是瑞士国旗的色彩?
从营地坐火车40分钟便到了世界知名的小村庄扎马特(Zermatt)了,远远望去,村落被群山环抱,倒真有像中国的丽江。这里的瑞士人似乎是靠游客活的,仅有的几条街上满是旅馆和铺子,铺子不外乎卖些纪念品(军刀、手表、滑雪装备等等),都是为游客预备的,当然还有旅行社了。这个地方简直是游客的天下,不像属于本地人。这也与丽江相似,只是多了几分整洁而少几分传统底蕴而已。次日,天终于放晴,雨后的扎马特格外明净,一眼就看见那汪汪的河水和屏风般的青山,真有一股爽气扑脸而来。雾气化作轻烟如纱巾缠绕在山脊上。扎马特用如此美景欢送我的离开。回意大利的路上风景实在太奇特。从车窗望下去,往往只见一丛丛的树顶,到处是深绿色,在风里微微波动着,越往前走,山便越高也越远,中间豁然开朗,一片片的山谷中散落着小村落;路颇曲折,一座大山峰总看不完;瀑布溪流左右穿插,多少让山顶上的云掩护着,清淡得了无生息。不知转了多少弯,山势渐渐平缓,路也变直了,便回到了意大利。
(三)佛罗伦萨——渗入骨髓的艺术气息
从意大利西北部沿西海岸公路向南行5小时便到了著名的大理石产地Massa,由于同行者要到矿场公干,我便改乘火车经比萨到佛罗伦萨。不巧拍碰上铁路工人罢工,在比萨车站滞留了半日,错失参观斜塔的机会,留下不少遗憾。佛罗伦萨是一个人文历史宝库,一出火车站便发现处处皆为文物建筑。最让人难忘的当数文艺复兴式建筑的典范圣母百花大教堂与在它旁边那高耸入云的钟楼。教堂靠近闹市,在狭窄的旧街中展开它的巨大体量,仿佛一座山似的。它的外立面以墨绿、白和红三色大理石砌成,它们互相映衬,给人以鲜明稳定的感觉,与以往所见的单色调教堂大不相同。长方形是它的基本元素,所以直线虽多,却不觉严肃,只感到有种温和,平静的特质。教堂内比较简单,只是地花繁复和穹顶巨大而已。爬上穹顶便可俯瞰全城。忽然发现眼前的佛罗伦萨依然是桔黄的屋顶,灰白的墙身和狭窄的街道。遥想那彼起彼落的教堂钟声应与当年但丁所听到的无异吧。
教堂正对面的八角形房子是受洗堂,以Ghiberti做的铜门最有名。上刻十幅圣经故事,以远近景对比手法,使两维的浮雕画面产生纵深感。无论构图,造型都尽善尽美,被米开朗基罗称为“天堂之门”。在百花教堂到市政广场的短短一段路上,我看到不下四五处修善旧建筑的工地。把一间旧屋夷为平地只需片刻功夫,但要维护它却不知得耗费多少人力物力与持之以恒的决心!更何况是整整一座古城?意大利全国有超过10万个文物点,要妥善维护是何等的艰巨!难怪我所到之处无处不是工地。这与中国倒是极相似的。不过我们是拼命去除旧布新,人家是歇力修旧如旧。可谓南辕北辙,对比鲜明了。
市政广场因靠近市政厅而得名。相当于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面积却小很多。这里除了著名的大卫雕像复印品外,还有海神喷泉,柯西莫一世骑马像,狮子雕像等等,都很值得细细品味。不过我觉得最令人佩服的是意大利人把传统与时尚融合得天衣无缝的神奇本领。有多个顶级时尚品牌的博物馆展厅就坐落在市政广场的一隅,而它们与周边又融为一体,毫不突兀。我觉得这是意大利文化特质的体现。他们从罗马(拜占庭)——文艺复兴——巴洛克——近现代——当代是一部完整的发展史,所以无论形式如何改变,其核心体系是一脉相承的。他们的传统与现代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好比同一个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当然可以和谐同存。这为我们平时日思夜想的“如何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课题提供了借鉴。市政广场东边便是乌非齐美术馆。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的精华荟萃于此,可惜笔者到时刚好是周一闭馆,这又是一个大遗憾。穿过美术馆就到了阿诺河,景色之美与描绘它的众多经典画作无异。老桥连接着河两岸,桥本身并没有什么美感,只是由于桥上建有许多金铺以及它的故事而知名;桥中央还有一个老金匠的雕塑。
与热闹的北岸相比,南岸要清静得多,其实这里有不少有趣得地方,譬如皮蒂宫(Luca Pitti),它是美第奇的老冤家皮蒂所建,内藏艺术珍品很多,目的是与美第奇争阔。所以建筑体量气势极宏大。基础还是用一块块巨大的毛石砌成,结果最后还是被对头收购了。美第奇还在它旁边建了一座带有浓郁文艺复兴色彩的波波提花园,很值得看一看!富豪斗阔,古今中外多不胜数,但比得如此文艺倒是如此一家了。漫步在古城的旧街道上,随时会有惊喜的发现——大名鼎鼎的野猪铜像原来竟然座落在一个毫不起眼的杂货市场旁,若不留心,万难发现。我觉得在这里每个角落都被精心设计过,点缀的雕塑,水泉等等无不恰到好处。应该是经过漫长的积累与更漫长的悉心维护的结果,艺术气息早已渗入古城的毛孔中。佛罗伦萨的菜市场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各式肉类,蔬果干货琳琅满目,色彩鲜明,尤其是摆放层次十分讲究,简直是一幅幅鲜活的世俗风情画。“艺术源于生活”是句人所共知的话,然而真正做到能有几何?
(四)罗马——夕阳下的古都
罗马是古代伟大帝国的心脏,想象起来,总会心潮澎湃。现在它早已光辉不再了,但在七零八落的废墟中,我们还能体味一二。这些遗迹随处可见,像是这座古城的点缀。这边几根石柱,那边数段断墙,带着当年的尘土,寂寞地陷在坑里;虽在初秋艳阳天,看着也是黯淡无光的。其中以古罗马遗址中心(Foro Romano)规模最大。这是古城的中心,有法庭,神庙与住宅的残迹。想当年这里是何等的热闹,也不知有多少惊天动地的故事上演,如今只剩游客指点嬉戏了。遗址上面是帕拉迪诺山,是饱历兴衰之处,最早只是一个小村落,罗马共和国时期一姓贵族在此聚居;帝国时代更是繁华。遗址东边是大斗兽场(colosseo),如不亲临现场,哪怕之前已经看过一百遍照片,也无法体会它的宏伟气势的。在这里我体会到古罗马的社会等级是何等分明——皇帝在最下层,第二层是贵族,第三层是公务员坐,顶层平民坐。这种观念似乎还在影响着今天的意大利人。我发现他们以着装区别职业,工人、学生、白领、商人、公务员........都泾渭分明,绝不含糊。估计他们的社会阶层从来都是等级森严吧。
“罗马不是一天建起来的”。的确,这个城市很大,街道也比较宽阔,但却总是很拥挤,人们也不怎么守规矩,有种乱哄哄的感觉。幸好每处关键路口总有泼辣壮实的女警维持秩序。意大利人总自诩他们的语音最纯粹,最清朗,听着女警尽职的吆喝声,似乎的确铿锵有力的很。古罗马人总是以同样的模式复制城市,遍布帝国全境的数百座城镇都如棋盘般整齐划一,只有罗马城市唯一的例外。这里街道纵横交错,仿佛走进了大迷宫,建筑风格也是多种多样,有如博览会。幸好罗马人一直用同一种石材——罗马洞石建城市。从地铁站到人行道,从教堂到斗兽场都毫无例外以此为主材。所以从天使堡鸟瞰罗马城,一大片都是灰黄调子,在绿树的映衬下显得和谐而高贵。罗马自古便以教堂著名,其中又以梵蒂冈的圣彼得堡教堂最精妙,在城西北尼禄广场的旧址上。教堂两边的列柱回廊像两只巨臂拥抱着圣彼得广场,场中央是一座从埃及夺来的方尖碑,左右各有大喷泉。此回廊出自贝尼尼之手,共四排陶立克石柱,共284根,顶上的栏杆立着许多小雕像。据说教堂里尺度大得离谱,“天使像巨人,鸽子如老鹰”可惜正值教宗在广场为人民祈福,拥挤不堪,无法进去细看。穿过圣彼得广场,就到了罗马的母亲河——台伯河,向左转不远处便是天使堡和圣天使桥,它是罗马皇帝哈德良的陵墓。公元6世纪,教皇为祈求瘟疫停止,在堡顶竖立起大天使迈克尔雕像,遂有天使堡之名。我看此雕塑持剑怒目,振翼欲飞的英姿更像一位即将奔赴死亡之战场与黑暗决战的勇士。此建筑在中世纪被改造为城堡与秘密监狱,同时也是教皇的避难所。城堡还有一条秘道与梵蒂冈相连,以便教皇在危急时刻逃亡。这里既有阴暗潮湿的地下室小房间,也有文艺复兴时修建的华丽大套房,还有十分精彩的壁画。它包含了罗马两千多年的历史与变迁。城堡的顶部则是俯瞰古城全貌的最佳位置。圣天使桥出自巴洛克大师贝尼尼之手,桥上的塑像很强调对人物瞬间动态的塑造,与端庄典雅的文艺复兴作品迥异。桥上桥下满是千奇百怪的卖艺人,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个白发老人,他一手撑着伞,一边忘情地唱着民歌,曲调在沧桑中透着乐观;他的老伴则一直站在旁边默默守候。他们的自强不息与相濡以沫,让人充满敬佩和羡慕。此外,围绕在纳沃纳广场周边还有许多景点(如万神殿等)都值得一游,只是人实在太多了。
意大利就像一本历史悠久的百科全书,里面包罗万有,尽管有些残破但只要细细品味,就越发觉得回味无穷。瑞士则是一幅绝好的风景画,你会发现原来美是如此直截了当,任何修饰与描绘都是那么的多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