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消失的豫西清末民初民居-灵宝市东里村邵家大院。


20130601_152452.jpg 20130601_152506.jpg 20130601_152651.jpg 20130601_152738.jpg 20130601_152825.jpg 20130601_153113.jpg 20130601_153140.jpg 20130601_153302.jpg 20130601_153414.jpg 20130601_153448.jpg 20130601_153516.jpg 20130601_153527.jpg 20130601_153552.jpg









彭军平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plp2
灵宝市苏村乡邵家大院历史悠久,闻名遐迩。
据说,明朝末年,灵宝县马泉村一位青年农民邵永乐,为躲避战乱和灾荒,一担两筐,挑着简单的家当,只身来到苏村乡东里村,靠给寇财主扛活为生。寇掌柜见他老实本分,勤劳肯干,说话中听,办事牢靠,从不计较吃亏便宜,便十分喜欢这个英俊的后生,就让他当了“伙计头”, 不再干那些又脏又累的粗活,只负责长工短工的活路安排。但邵永乐还是丢下这活干那活,总是闲不住。因为他是穷苦人家出身,对工友们关怀体恤,赏罚分明,所以大伙都尊重他,信服他,乐于听从他的安排。因而,不论春种秋收,还是喂牛放羊,他把活路都安排得停停当当。经过三年的观察和考验,寇掌柜毅然决定把爱女许配于他。结婚时,又送他二十多亩好地和一座小院。
邵永乐成家以后,另立了门户,就埋头奋斗起来。他起早贪黑,勤劳苦干,节俭度日,精打细算。凭借自己平时的积蓄,加上岳父的馈赠、岳母的暗中周济,他的光景很快就红火起来。
后来,邵永乐有了四个儿子,十三个孙子。在他的熏陶和调教下,儿孙们个个精明强干,身手不凡。经过近百年的努力和发展,到了清代康乾盛世,邵家已经人多势众,光景如日中天,跃居岳父寇家之上,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大户。到了嘉庆年间,由于种种原因,邵氏族人开始向两极分化,穷的穷,富的富,土地逐渐被富户吞并。穷人为了生活,迫不得已,就沦为同族富人的帮工或佃户。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大旱,庄稼绝收,灵宝县境饿殍遍野,邵家富户趁机以低价聚敛土地,斗儿八升粮食就兑换良田一亩。光绪末年,邵家富户已拥有耕地五千多亩,遍布方圆近百里。东至川口乡南朝村,西到五亩乡杜家洼,南至卢氏县伏牛山,北到本县的黄河边,到处都有东里村邵家的土地,每年所收课租成千上万。50多匹骡子的运粮队伍,分头从四面八方不歇气地往回运送租粮。每匹骡子脖子上都吊着一个大铃铛,下饰鲜红纓络坠子,威风十足。“咕咚,咕咚”的铃铛声从春响到夏,从秋响到冬,据说从来都没有把租粮运完过。此外,邵家在灵宝老县城和虢略镇街上开设有众多商铺:粮行,当铺,餐馆,茶社,药房,绸缎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民国时期,虢略镇小南巷里的一半商铺都归邵家所有。商铺中的掌柜大多是从黄河北边的山西省聘来,他们一个个工于心计,善于经营,生意非常红火。五千亩土地的租粮和众多商铺赚来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东里村邵家大院。
邵家发达以后,就开始大兴土木,建造豪宅。雇人从南山砍来粗大木料,从黄河北岸运来精美石雕,遍请能工巧匠,在村北那块十二亩大的平地上,陆续建起16座整齐美观的四合头院。之后,在崖头上边的十亩地里,用同样图纸又建起16座院落。至此,豪华气派、庄严古雅的邵家大院基本建成。
邵家大院坐西向东,分上下两排,共有32座院落。大门前边是笔直的村道,村道外边建有药房、商铺、餐馆、染房、磨房等,大院内的人们不用外出即能满足基本生活之需。大院落成以后,前面有十丈深的崖沟,院后是三丈高的立崖,贼寇无法攀登;街道南北两头各建一座梢门,夜晚和荒乱年间派人把守。梢门一关,顶门杠子一顶,外人根本无法进入。为了确保大院安全,祈求神灵庇佑,就在北头沟搅圈旁边盖了娘娘庙,在崖下盖了七星庙,在崖上盖了老爷庙。1835年,大院南梢门的斜上方又树起四五丈高的邵公碑楼。
32座四合院、两条街道、两座梢门、三座神庙、一座碑楼,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民居群落,总长300多米,上下宽约100米。站在远方观看,森然罗列,瓦蓝一片,犹如一艘万吨巨轮,碑楼恰似矗立于船头的桅杆,正乘风破浪,驶向彼岸。
邵家大院初具规模距今已近二百年,其间风雨剥蚀,人世沧桑,大院已数易其主,风光不再。但其设计之巧妙,建筑之华美,堪称民居建筑之典范,古代艺术之奇葩。大院中的一砖一瓦、一木一石,都透露出劳动人民非凡的智慧和精湛的建筑技艺。
而今仔细观赏邵家大院,仍然让人惊叹不已。上下两排32座院落,虽不尽相同,却大同小异,都是五开间两层。每座院落的前边是大门和门房,大门前设有上马石和拴马桩。大门一律设在门房之北,厚重的门扇上镶满铜花铁箍,结实美观。门楣上雕花彩绘,奢侈豪华。进了大门,先是前院,也叫长工院。只见面朝里边的四间门房分上下两层,下层靠近大门的两间是伙计住房。长工们住在这儿,出入劳作方便,并兼有守门责任。另两间门房喂养骡马。二楼是管家和账房先生的住室。
进了大门,往内走约一丈远,就是二门和厅房后壁。二门一律设在厅房北间,二门口放置石狮一对,威风凛凛;青石门墩上雕有精美图案,有麋鹿骏马,有花鸟虫鱼,还有摇钱树、聚宝盆,真是一石一景,各不雷同。二门门楣上的雕花装饰更加繁缛精美,有的还悬挂着御赐金匾。
进了二门,才是正院。周围的厅房、厢房、正房全都带有二层阁楼。面朝内院的四间厅房的一楼皆为雕花格子门,做工奇巧,富丽堂皇。其中三间厅房相通,宽敞明亮,是会客之所。内边摆有床榻、茶几、八仙桌、太师椅,博古架上摆设瓷器、插花,墙壁上挂满名人字画,古色古香,高雅别致。厅房南头一间为闲室,是贵客偶尔留宿住所。厅房二层楼上雕梁画栋之下,存放贵重物品。二门顶部阁楼的装饰最为讲究,镂雕描金门窗,缨络织锦垂挂,小巧玲珑,清爽幽静,名曰“绣楼”,是小姐们弹琴、绣花、绘画的场所。
厅房正对面是正院上房,两边各有四间厢房,厢房是儿子、媳妇的住所。正房、厢房、厅房之间是天井,长四丈五,宽九尺余,以应“宽不过丈”之说。整个天井四面高房围裹,密不透风,中间只见一线之天,据说是为了囤气聚财。
上房又叫正房,共有五间,是全院最显赫、最重要的部位,也是本院最高统治者的起居之所。正房中部三间带有走廊,内边相通,一明两暗。正中那间是堂屋,摆着八仙桌和太师椅,供着神轴;南部是主人居室,北部是小姐住房。正房北间是伙房;南端则有一条四尺宽的通道,直通后院。
穿过那条狭窄过道,进到后院,只觉豁然开朗,又是一重天地。后院宽约三丈,长四丈有余,宽敞明亮,安全僻静。地上种植奇花异草,檐下饲养珍禽异兽,真是别有洞天,情趣盎然。院后边的崖跟凿有三眼窑洞,宽展幽深,冬暖夏凉,有的储存粮食棉花,有的放置备用器具。
纵观邵家大院,只见每排16座院落,一线排开,互为依托。门房和门房衔接,正房和正房相连,厢房后壁靠着后壁,两头梢房护卫,犹如城堡,恰似军营,森严壁垒,高深莫测。院落之内进深五重,前低后高,寓步步高升之意。墙面都用磨砖合缝,白灰粘结,壁坚墙厚,防盗保温。住在里面,远离尘嚣,宁静舒适,阔绰而又安全。
20世纪50年代初期,享尽荣华富贵的邵家老爷们遭到灭顶之灾,有的被镇压,有的被管制,有的逃往外地。邵家大院连同数以万计的财物都被政府没收,并分给贫苦百姓。于是邵家大院换了新主人,住进了“泥腿子”。由于每座院落都住进七八户人家,为了生活方便,人们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不断地拆修改建,隔墙垒灶,因而原有的格局被逐步打破。“文化大革命”中,许多精美雕饰被砸烂,大批古书字画被焚毁,那几块珍贵的御赐匾额也被捣碎扔进深沟。近200年的烟熏火燎和风雨侵蚀,加之人为的破坏,现在,邵家大院已破旧不堪,有的甚至墙倒屋塌,不少雕刻彩绘的房梁屋檩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任凭日晒雨淋。更为可怕的是,门前沟沿不断坍塌,离房屋仅剩几尺之遥。如果不采取断然措施,邵家大院这个罕见的民间建筑瑰宝,在不远的将来必将滑入沟底,从我们的视野中永远消失。
邵家大院的兴衰历史,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思考和启迪呢?首先,邵家大院的兴起与建筑,又一次证明了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邵家的发迹,大院的建筑,物质财富的创造,一砖一石的雕凿,无不浸透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其次,邵家大院的败落,也证明了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任何人也阻挡不住,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万不可逞强显盛,逆潮流而动;再次,我们应该尊重历史,不断进取,努力消除自身的无知和愚昧,千万不要再干那些毁弃文化、亵渎文明的蠢事和傻事。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比照山西省旅游胜地王家大院的繁华,乔家大院的盛况,正视我们这里邵家大院的惨状,警示并敦促我们自己,赶快行动起来,竭尽全力,呵护并抢救那些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艺术瑰宝。
可喜可贺的是,经过东里村民寇高登等人的辛苦奔波和泣血呼告,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省古代文化遗产抢救文物专家委员会于2007年10月颁布,灵宝市苏村乡东里村邵家大院为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可谓聊备一格,赖以自慰。
2010年7月30日
(根据邵维持、寇高登、寇全治口述 并调查整理)

逐渐消失的豫西民居-邵家大院_20130601_144722.jpg
逐渐消失的豫西民居-邵家大院_20130601_144755.jpg
逐渐消失的豫西民居-邵家大院_20130601_144845.jpg
逐渐消失的豫西民居-邵家大院_20130601_144909.jpg
逐渐消失的豫西民居-邵家大院_20130601_144929.jpg
逐渐消失的豫西民居-邵家大院_20130601_145003.jpg
逐渐消失的豫西民居-邵家大院_20130601_145128.jpg
逐渐消失的豫西民居-邵家大院_20130601_145150.jpg
逐渐消失的豫西民居-邵家大院_20130601_145232.jpg
逐渐消失的豫西民居-邵家大院_20130601_153122.jpg
逐渐消失的豫西民居-邵家大院_20130601_153243.jpg
Ai 分析中……

暂无用户创作记录!~

记录用户以此项目图片为灵感使用Ai进行二次创作。

愚夫愚乐2013-11-25 10:55:21
邵 公 碑 ——摘自《彭军平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plp2

《灵宝市文物志》载:“东里村邵公碑楼,位于灵宝市区东南19公里苏村乡东里村中。该碑楼为砖砌庑殿式建筑。碑楼坐南面北,座基长4.35米,高0.75米,宽1.82米,楼体长4.15米,宽1.62米,高15米。楼顶由三座仿古屋脊组成,中间的一座较高,两边的较低,均为庑殿顶式建筑。四条垂脊高高翘起,脊上饰有立兽,造形别致,做工精美。三座檐下均有砖雕图案,中间为福禄寿图,左边为富贵图,右边为松鹤图。内嵌石碑一通,碑高1.03米,宽0.70米,圆额。石碑两面阴刻楷体,面刻‘邵公神道碑  大清道光十五年立’;背刻‘邵公神道碑记’。碑文记述邵自省、邵自强兄弟二人为颂其父邵全仁资宏量大、恤孤赈贫的功德所立。1978年被灵宝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邵公神道碑建于道光十五年,即公元1835年,距今已有175年历史。它巍峨雄伟的造形,端庄秀丽的外表,苍劲俊俏的楷书石刻,情真意切的隽语箴言,在我少年时期的心灵里都留有深深的印记。而今我再次瞻仰这座碑楼,它仍然给我带来莫大的亢奋和震撼。它亭亭玉立于东里村中,顶端是巧夺天工的四檐八滴水,华丽的桷檐脊榫上遍布镂雕彩绘,高耸入云的楼脊上列满飞禽走兽,婉转上翘的四条垂脊梢端各坠一个铜铃,清风徐来,铃声悦耳动听。真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 20世纪70年代,国营124厂在翻里建厂。来自全国各地的建筑师们听说邵公碑楼以后,纷纷前来参观。邵公碑楼那高超的建筑艺术,令众多大师瞠目乍舌,佩服得五体投地。
据说,为造好这座碑楼,主人寻遍河南、湖北、山西三省,最后才从山西省请来能工巧匠。大工匠姓张名高艺,身怀绝技,其制作工艺和施工场面,村民们前所未见,闻所未闻。他动手捏造雕花配件,并亲自挖窑烧制。出窑后的砖瓦陶件堆成一座小山,他手持利刃,把零件逐一过手,一刮一削,分类放在一边。在建造碑楼上部的图案时,张大师站在高架之上,扯着嗓子喊一声,小工就拿起一件扬手抛上,张师傅伸手一接,顺势安在相应部位。环环紧扣,严丝合缝。就这样一喊一扔一接一安之间,不到半个时辰,一幅三尺见方的精美图案就活灵活现在人们眼前。看得众人眼花缭乱,屏气凝神,不敢吭声。待师傅安上最后一片脊瓦,在四角挂上铜铃,铃随风响,人们这才回过神来。一看地下,一大堆物件全部用光,不多一砖,不少一瓦。人们拼命地拍手叫好,随之鞭炮“噼噼啪啪”地响个不停。
碑体上的20幅雕花图案,最大的三尺见方,最长的有六尺之长。布局合理,寓意吉祥,花色鲜明,线条流畅。有“岁寒三友”,“五福临门”,“松柏长青”,“富贵牡丹”,“龙飞凤舞”,“鹤鹿延年”,两两对称,浑然一体。内嵌石碑一通,碑身高1.97米,宽0.69米,厚因嵌内不详。正面碑额刻有“留芳千古”四字,两边饰有线刻云纹。碑体正中竖刻“例赠修职郎性天邵公神道碑”12个大字,碑首有“峕 道光十五年岁次乙未仲夏之吉”字样,落款“男:自省、自强 暨 孙男:洛、汙、海、溪、汉”。石碑两旁的楼体上阳刻对联一副,上联“範模猶存但须子孫律舊德”,下联“懿行宛在慿教奕世美風徽”。背面碑额中间竖刻“永世禄福”,其下阴刻“邵公神道碑记”,碑文14行,满行41字。
此碑是邵家二位公子自省、自强为其父邵全仁(字性天)所立,拜托进士候
选知县许虎撰文,由邑学增广生员许鱼书书写。碑文开宗明义述发宏论:“且家之兴不兴,于兴之日必有所由兴;业之成不成,于成之时必有所由成。”指出家庭、事业的兴衰成败,都有它自身的原因。文中颂扬其父行侠仗义,疏财济世,不燕翼,不交游,不离俗,不逐俗,不矫情,不溺情,专事“哀鳏寡,恤孤独,赈困穷,补不足,使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的功德之举。文采飞扬,言简意赅,情真意切,溢美之心跃然碑上。
邵公碑楼经过近200年的风雨侵蚀,雄风依然不减当年。令人痛惜的是,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中,位于偏僻山庄的它也难逃厄运。许多雕饰被捣毁,四个铜铃被扯掉,阴刻的碑文、阳雕的对联被敲砸得惨不忍睹。我之所以把对联以繁体字刊出,并不是故弄玄虚,而是希望有识之士对照碑楼上的累累伤痕,来辨别我的抄录是否准确无误。
令人担忧的是,近二百年的风雨冲刷,邵公碑楼的北面被洪水冲出一条十多米宽、五米深的水沟,碑座东北角离水沟仅剩20公分,整座碑楼岌岌可危,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东里村村民寇高登、邵维池、寇学治等人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们写申请,打报告,托关系,找市长,自带干粮,四处奔走。在苏村乡政府、市文化局的支持下,终于筹得一点资金。2006年3月,邵公碑楼保护工程动工。经过两个月的奋战,填平夯实了水沟,修砌加固了护坡,增添了围墙,垒砌了门楼,邵公碑楼终于消除了隐患,排除了险情。2008年,“村村通”工程从碑楼北边经过,20公分厚的水泥路面把路槽覆盖得严严实实。从此以后,再不必担心洪水冲刷,高峻壮丽的邵公碑楼将永世屹立。它默默地俯视着人世间的一切,昭显着熠熠生辉的华夏文明。
洛丹伦De秋天2013-11-25 14:58:34
内容不错,就是图片粗糙了点
愚夫愚乐2013-11-25 20:26:38
洛丹伦De秋天 发表于 2013-11-25 14:58
内容不错,就是图片粗糙了点

手机拍摄像素一般般。日晒雨淋已经不像样子,很希望政府能采取有效的方法保护起来。
RE19822013-11-28 09:57:58
楼主也不容易啊。一下整理这么多
愚夫愚乐2013-11-28 10:39:57
RE1982 发表于 2013-11-28 09:57
楼主也不容易啊。一下整理这么多

谢谢鼓励,只是传统有些好东西,就这样消失了,许多人和我一样,还是有些担忧。
fairylucy2013-11-29 14:01:35
喜欢有历史的东西!!
老铨2013-11-29 19:24:17
感觉震撼,太美了,
愚夫愚乐2013-11-29 20:54:24
本帖最后由 愚夫愚乐 于 2013-11-29 20:55 编辑

那个碑楼是文物——
《灵宝市文物志》载:“东里村邵公碑楼,位于灵宝市区东南19公里苏村乡东里村中。该碑楼为砖砌庑殿式建筑。楼顶由三座仿古屋脊组成,中间的一座较高,两边的较低,均为庑殿顶式建筑。四条垂脊高高翘起,脊上饰有立兽,造形别致,做工精美。三座檐下均有砖雕图案,中间为福禄寿图,左边为富贵图,右边为松鹤图。内嵌石碑一通,碑高1.03米,宽0.70米,圆额。石碑两面阴刻楷体,面刻‘邵公神道碑
      大清道光十五年立’;背刻‘邵公神道碑记’。碑文记述邵自省、邵自强兄弟二人为颂其父邵全仁资宏量大、恤孤赈贫的功德所立。1978年被灵宝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邵公神道碑建于道光十五年,即公元1835年,距今已有175年历史。它巍峨雄伟的造形,端庄秀丽的外表,苍劲俊俏的楷书石刻,情真意切的隽语箴言,在我少年时期的心灵里都留有深深的印记。而今再次瞻仰这座碑楼,带给我的仍然是莫大的震撼。它亭亭玉立于东里村中,顶端是巧夺天工的四檐八滴水,华丽的桷檐脊榫上遍布镂雕彩绘,高耸入云的楼脊上列满飞禽走兽,婉转上翘的四条垂脊梢端各坠一个铜铃,清风徐来,铃声悦耳动听,实乃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20世纪70年代,国营124厂在翻里建厂,来自全国各地的建筑师们听说邵公碑楼以后,纷纷前来参观。邵公碑楼那高超的建筑艺术,令众多大师瞠目乍舌,佩服得五体投地。
         
      据说,为造好这座碑楼,主人寻遍河南、湖北、山西三省,最后才从山西请来能工巧匠。大工匠姓张名高艺,身怀绝技,其制作工艺和施工场面,村民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他动手捏造雕花配件,并亲自挖窑烧制。出窑后的砖瓦陶件堆成一座小山,他手持利刃,把零件逐一过手,一刮一削,分类放在一边。在建造碑楼上部的图案时,张大师站在高架之上,扯着嗓子喊一声,小工就拿起一件扬手抛上,张师傅伸手一接,顺势安在相应部位。环环紧扣,严丝合缝。就这样一喊一扔一接一安之间,不到半个时辰,一幅三尺见方的精美图案就活灵活现在人们眼前。看得众人眼花缭乱,屏气凝神。待师傅安上最后一片脊瓦,在四角挂上铜铃,铃随风响,人们这才回过神来。一看地下,一大堆物件全部用光,不多一砖,不少一瓦。人们拼命地拍手叫好,随之鞭炮“噼噼啪啪”地响个不停。
          碑体上的20幅雕花图案,最大的三尺见方,最长的有六尺之长。布局合理,寓意吉祥,花色鲜明,线条流畅。有
      “岁寒三友”,“五福临门”,“松柏长青”,“富贵牡丹”,“龙飞凤舞”,“鹤鹿延年”,两两对称,浑然一体。内嵌石碑一通,碑身高1.97米,宽0.69米,厚因嵌内不详。正面碑额刻有“留芳千古”四字,两边饰有线刻云纹。碑体正中竖刻“例赠修职郎性天邵公神道碑”12个大字,碑首有“峕道光十五年岁次乙未仲夏之吉”字样,落款“男:自省、自强暨孙男:洛、汙、海、溪、汉”。石碑两旁的楼体上阳刻对联一副,上联“範模猶存但须子孫律舊德”,下联“懿行宛在慿教奕世美風徽”。背面碑额中间竖刻“永世禄福”,其下阴刻“邵公神道碑记”,碑文14行,满行41字。
         
      此碑是邵家二位公子自省、自强为其父邵全仁所立,拜托进士候选知县许虎撰文,由邑学增广生员许鱼书书写。碑文开宗明义述发宏论:“且家之兴不兴,于兴之日必有所由兴;业之成不成,于成之时必有所由成。”指出家庭、事业的兴衰成败,都有它自身的原因。文中颂扬其父行侠仗义,疏财济世,不燕翼,不交游,不离俗,不逐俗,不矫情,不溺情,专事“哀鳏寡,恤孤独,赈困穷,补不足,使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的功德之举。文采飞扬,言简意赅,情真意切,溢美之心跃然碑上。
         
      邵公碑楼经过近200年的风雨侵蚀,雄风依然不减当年。令人痛惜的是,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中,位于偏僻山庄的它也难逃厄运。许多雕饰被捣毁,四个铜铃被扯掉,阴刻的碑文、阳雕的对联被敲砸得惨不忍睹。
          之所以把对联以繁体字刊出,并非故弄玄虚,而是希望有识之士对照碑楼上的累累伤痕,来辨别抄录是否准确无误。
         
      令人担忧的是,近200年的风雨冲刷,邵公碑楼的北面被洪水冲出一条10多米宽、5米深的水沟,碑座东北角离水沟仅剩20公分,整座碑楼岌岌可危,随时都有倒塌危险。东里村村民寇高登、邵维池、寇学治等人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们写申请,打报告,托关系,找市长,自带干粮,四处奔走。在苏村乡政府、市文化局的支持下,终于筹得一点资金。2006年3月,邵公碑楼保护工程动工。经过两个月的奋战,填平夯实了水沟,修砌加固了护坡,增添了围墙,垒砌了门楼,邵公碑楼终于消除了隐患,排除了险情。2008年,“村村通”工程从碑楼北边经过,20公分厚的水泥路面把路槽覆盖得严严实实。从此以后,再不必担心洪水冲刷,高峻壮丽的邵公碑楼将永世屹立。它默默地俯视着人世间的一切,昭显着熠熠生辉的华夏文明。
愚夫愚乐2013-11-29 21:09:52
老铨 发表于 2013-11-29 19:24
感觉震撼,太美了,

谢谢鼓励!这这块土地上有太多的好东西需要保护。
下一页
123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序赞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