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设计2006/08/31 15:26
■ 规划方法 (Programming Method)
规划(programming)为设计过程的初期调查阶段—即业主和规划者透过质与量的及主、客观的资料与印象之搜集、分析、综合、表列及总结的过程。根据Pena的定义,规划与设计不同点系在於: 设计是解决问题(problem solving)的过程,著重於综合(synthesize)创造性构想使成为可行的解决方案;规划则是寻找问题(problem seeking),重点在於资料与事实的分析(analysis)。
一、规划要件
一份好的设计规划书对设计者而言犹如一份清楚的地图,使设计案不致迷失方向。即便耗费於规划作业的时间常不及设计时间的1/5,但由於其可确保设计案更有效地进行,如此的规划时间仍值得投资。规划方法由以下三要件整合而成:
1. 专案小组(Team)
规划设计过程顺畅与否的关键即为专案小组的成员,无论是业主、使用者与设计单位之代表或双方顾问,皆须确保其所共同发展的设计方案能整合各方意见及使用需求,不致有所疏漏。专案小组的参与者包括下列四种:
·核心小组(the core group)
·顾问或厂商(consultants or vendors)
·使用者(the user group)
·决策小组(the review and decision committee)
核心小组通常 3-5人,主要为设计单位及业主双方的专案承办人,负责绝大部份的规划设计作业;特殊专业顾问如结构、空调、机电、消防、保全、照明、音响或电脑工程师,甚至家具、设备厂商等亦应随设计案进行的需要参与意见、彼此协调;使用者既是规划设计的对象,应尽可能涵盖各种工作类型的使用者代表参与规划设计过程,其可提供正反两面之意见供核心小组参采;决策小组则应为公司组织的最高主管人员,负责审核规划设计过程的进展并适时给予确认。
2. 规划议题(Issues)
·目标/需求(goals/needs)
·优先顺序(priorities)
·方案策略(strategies)
规划设计作业首先必须确定所需达成的目标与需求,建立目标之优先顺序及拟定可行策略。目标或需求即为设计案之所以付委托的缘故。建立企业形象、增加档案储藏与公共设施、改善家具系统以提高工作效率等为最常见的目标或需求,这些包含管理运作、经济及人力之目标,需经核心小组与最高管理阶层仔细讨论以作为安置职员、各部门邻近关系及空间品质的基础。在目标及需求确定之后,尚须依照其重要性(通常为时间的急迫性)安排其优先顺序,其应尽早决定以免目标日(target date)的延迟或进度落后。策略之拟定即如何达到目标的方法。例如改善作业型态殊异之部门运作,除计划部门访谈并做设施使用调查外;此外,针对电脑室的规划尚须将机电、空调与电脑专业顾问等的参与排入预定时程。
3. 工作时间表(Schedule)
时间表不仅是沟通的重要工具,藉由详列工作项目与预计作业天数,还可预期工作项目彼此间的关联;与决策有关的重要节点;推算合理的完成日期;注明所需资讯的取得或顾问专家介入的时机;以及排定与业主或顾问、厂商必要的会议时点。工作时间表需经业主和设计单位认可,故其应表现出可行的工作情况,避免因业主误解而片面决定不切实际的完成日期。当然此时间架构端视所规划设计的空间大小、工作范围、案件复杂性与施作困难度而定。正因时间表纲要了一案件由开始到完成的作业内容,此活动安排最好以横线(bar chart)或网状(net work)图形来表示,并将规划与设计阶段视为一整体考量,使参与规划设计的不同小组易於了解整个案件的进行与其角色如何影响其他规划步骤。实际工作进度可以另种图案并列标示於下,以了解延迟的情况和原因。
二、规划步骤
1. 辨明计划目标 业主欲达成的目标及其原因。
当签定设计合约,首要工作即概观业主需求: 计划内容、初步预算及策略动机。设计单位与业主必先概略地分析整个案件以初步评估其欲达成之目标是否可行,特别是完成日期的预定。目标之建立包括:
·业主的目标与方向: 改善既有设施或搬迁新址,有无分期计划或时间表
·未来的目标与趋势: 未来人员编制的异动、增减以预留使用弹性
·美学的需要与期望: 室内设计的风格、色调及预期效果
2. 定义使用需求 搜集所需资料并分析现况事实。
·资料搜集 影响规划作业之资讯、数据及重要情况。
资料搜集的对象包括使用者、管理阶层或设施管理者、顾问专家及基地本身。透过实地观察/记录/测量、部门访谈、问卷调查、可兹运用的经验与研究等方式来搜集有关该组织架构、部门沟通运作、使用者作业型态与基地现况等资料[表。特别是对使用现况与既有设施的研究调查,有助於了解使用者作业流程及既有设施问题之所在。
[表1.] 规划阶段所需搜集之资料
企业组织
操作环境
·目标/计划
·经营型态
·限制
·相关法规
·企业文化
·科技运用
·组织架构
·劳力模式
·职员种类/数量
·竞争对手之情况
工作机能/型式
物理环境
·作业型态/流程
·空间标准
·沟通模式
·空间/家具/设备需求
·邻近需求
·既有家具/设备
·环境需求
·电力需求
·资讯网路系统
搜集资料的方法包括:
(1). 文宣资料搜集: 研究公司发行之刊物、D.M.或刊载之广告等可能披露组织文化的文件。
(2). 业主访谈: 计划并进行与管理阶层的访谈,以了解该组织的层级架构、既定政策、业务内容与管理方式等问题。
(3). 实地观察: 实际观察空间设施的使用情况,并以笔记、速描、照片或现况配置平面图记录使用缺失与相关问题。
(4). 设施调查: 调查既有设施,尤其是将继续延用的家俱、设备等的尺寸、型式、数量与状况并拍照建档。
(5). 基地勘察: 精确测量现场尺寸,勘验水电、电信、空调系统的情况,并记录配电盘、消防栓、火警警报器、侦烟器、洒水头、地板插座、管道间、逃生门等位置。最好能取得相关的建筑设备图以增进对该建筑系统的 了解,以决定设备更新或增设之程度。
(6). 问卷调查: 与各部门主管或各阶层使用者进行问卷调查或访谈,以了解关於部门邻近性、编制、作业流程、工作单 ,元型式、共用设备、附属设施与其他特殊需求。
资料整合 藉分析上述资料决定需求内容,并以数据图表方式详列出以下可供规划设计之有用资讯:
(1). 部门单元概貌: 包括各部门或小组的作业内容、操作方式与彼此关联。
(2). 邻近需求: 机能单元间的关系属性所涉及之相邻配置,或因业务内容对主要出入口、走道(主要、次要或内部走道)之邻近需要。
(3). 空间标准: 根据组织层级或工作职掌所订之家具政策(furniture policy)(工作桌、坐椅、档案柜型式、数量;隔屏高度等)、单元面积大小、材质使用,及其他基本配备。
(4). 人员编制与支援空间: 各部门根据工作机能类型所编制的层级、人数,计算所需使用面积及所辖属的支援或共用空间大小与数量。
(5). 成长预估:未来短期(1-5年)或长期(5-10年)可能之部门人员增减、组织异动或公用设施的增加的数量或面积。
(6). 辅助机能: 包括部门共用的印表机室(区)、档案室(区)等;全公司共用之茶水间、员工餐厅、会议室、电脑主机房、图书室、储藏室等数量、大小。
(7). 沟通联系:文件储藏与作业流程、会谈讨论方式、电话/电传视讯的使用。
(8). 设备需求: 个人/小组/部门/组织所需器材配备,例如电脑、印表机,其数量、尺寸、共用方式,及连接网路系统与否。
(9). 特殊需求: 各别基能单元所需特别处理或注意之处,例如电力、空调、照明、隔音、高架地板、门禁系统等。
(10). 基地现况: 包括建筑物方位、形状、尺寸、室内高度;梁柱间距;电 梯、楼梯间位置;采光与开窗方式;水电供应、负载;空调容量、置;照明型式、数量等。
空间标准直接影响总面积需求,一般而论,总经理/副总经理/部门主管/经理/主任(专业人员)/一般职员所占面积之比例约为 6:5:4:3:2:1,若以一般职员每人所占面积(含走道面积)1.5坪计算,则主任3坪、经理4.5坪、部门主管6坪,依此类推。一般面积标准见[表。
办公室面积标准
私人办公室
总经理 28-30 9.1坪
副总经理 21-24 7.2坪
部门主管/资深经理 16-18 5.4坪
经理/资深专业人员 13-14 4.2坪
开放办公区
主任/专业人员 8- 9 2.7坪
私密性工作站 9-11 3.3坪
秘书 5.5-7 1.8坪
一般职员 4.5-5.5 1.5坪
3. 确认设计议题—消化整理所搜集的资料以激发设计概念。
透过使用需求、作业需要、空间大小与基地现况的分析,综合而得之设计概念或迫切需要处理之状况,如:企业形象/私密/个人舒适/安全/照明/噪音控制/空调/通风/弹性/成长/保全等。
上述可能之设计议题基本上可概分为以下四类:
·美学: 空间印象及外观(如稳重、活泼、新奇、高科技)
·心理学: 愉悦、满意(领域感、认同感)、亲切温暖
·生理学: 舒适、安全(如空调、照明系统、建材使用)
·工作目标: 机能满足、使用便利
此四类议题对办公人员而言并非同等重要,而有其先后缓急之别,亦即必当基本工作需求满足之后才能进一步处理更高层次如心理或美学之需求议题。使用者对设计所关注的焦点亦以工作机能与舒适性占绝大多数而美学最少。规划设计者可利用此需求阶层(hierarchy of needs)特性决定设计议题的优先顺序,以呼应使用者的反应。
4. 订定设计准则—设计应采行的整体方向与对空间、品质的标准。
规划阶段所发展主要议题的设计准则(guidelines)与规范(performance specifications),应清楚描述设计特性而非特定方式如尺寸、材料、表面处里或制造方法,其应在设计完成阶段方订定材料使用与施工规范。此准则可用来引导设计或筛选设备系统,并藉以评估其效能适用与否,订定之准则应包含二种资讯:
·需求(requirements)
· 标准(criteria)或规范(specifications)
规划者须对使用需求做出具体结论,其包括三部份:
·总结每一空间之活动项目及内容
·表列每一种活动区域之建议面积
·简图说明活动区域间之邻近关系
此外,亦须制定对面积使用、动线安排、工作环境、弹性使用与配置方案等之设计标准;以及建立对建材、家具、水电/空调系统、安全/保全等之使用规范。
■ 空间规划 (Space Planning)
空间规划包括空间需求与设计考虑,此二部份构成空间规划的重要阶段,
其系根据上述之规划方法与步骤,将繁杂的设计资讯转化为简易有用的分析图表,不仅确定了空间组织、环境支援系统与人性考虑,亦为初步草案设计奠定基本雏型。
目前已有专门的电脑辅助设施管理(computer-aided facilities management, CAFM)软体(注2.)处理此等资料整理,其可将输入资讯迅速转化成组织图、(比例)泡泡图与面积计算,并可做该企业组织前后5年的资料维护(maintain);亦可将AutoCAD所绘之建筑平、剖面图转入,在其上做方块/堆叠 (blocking and stacking) 的配置简图,真正达到电脑辅助空间规划的功效。
一、空间需求分析
1. 组织图(the organizational chart): 说明在组织架构内之分支部门与小组之层级与辖属关系。为方便了解可予以编号或以不同颜色/图案标示不同部门,以做为所有分析简图的参考索引。
2. 泡泡图(bubble diagrams): 说明部门间/部门内/成员间的关系,绘制类似原子构成之图形以关系键(强或弱)联结相关之部门或小组。
3. 关系矩阵(the adjacency matrix): 以矩阵表示跨部门/小组的邻近性关系,以图案或颜色标示其关系之强、中、弱,以决定配置考虑的优先顺序。
4. 空间需求(space requirements): 藉面积预估及统计核对空间的使用效益,以作为空间规划的依据。首先需确定各工作类型或职等的空间标准/人数及所有公共设施各别之面积/间数,并将各类标准净空间面积乘以各别之动线系数(circulation factor),再合计成总需求面积[表。
5. 比例泡泡图(the proportional bubble diagram) : 说明组织内根据面积规模比例表示之部门、服务空间及其相互关系,以不同之联结线条表示部门间关系之强、中、弱。
设计流程 (Design Process)
设计案由规划开始至施工完成迁入,再加上后续的使用成效检讨,构成整个案件交付体系(total project delivery system),其包括下列六个主要阶段:
·规划(programming, P)
·草案设计(schematic design, SD)
·设计发展(design development, DD)
·施工图说(construction documents, CD)
·工程施工(construction)
·使用后评估(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POE)
一般而言,此六阶段系循序渐进,但亦常因进度紧迫之故而彼此重叠。特别是日前在美国盛行的“快速处理”(fast-track),从构想到实现的时间(lead time)不合理即是明显的错误(虽然也有成功案例),更惶论顾及使用者需求细节与设计密度。
二、设计考虑
1. 方块配置图(blocking diagrams): 根据组织内之工作流程/邻近性/联系关系,与泡泡图/比例泡泡图/预估面积,发展在既有建筑内之初步平面规划,以不同色块或图案标示部门/小组之配置。
2. 区域划分图(zoning diagrams): 初步评估空间分配与使用,包括开放(open)空间与封闭(enclosed)空间之分配位置。换言之,即研究以到顶隔间墙或玻璃围隔之房间(包括私人办公室及公用设施空间)与开放办公区的配置关系,其会影响整体空间围塑之观感。
3. 设计议题(design issues):
设计议题即设计案之重点。
·创意: 加强企业形象与高效率之办公环境。
·机能: 检讨与更新办公单元,增加共用设备区、会议室与档案储藏空间。
·弹性: 工作区可弹性做为复合空间使用。
·舒适: 提供舒适与多功能之环境并考虑自然光与人造光源等照明计画融入於设计之中,以利使用者有较舒适的办公环境。
·安全: 办公室各主要入口以门禁系统管制。
·经济: 设施造价合乎效益(高品质与高生产力)原则,且有保固年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