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与设计本不相关,但在传统与现代频繁发生碰撞、交流与沟通的今天,设计师运用水墨艺术的元素到设计中去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他们将水墨的笔墨语言与现代设计观念相融合,产生了一系列优秀作品。当然,这种融合除了设计师身体力行的推动之外,更有一定的背景条件作为生成契机,本文即对此进行探讨。
现代设计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西方现代工业化时期的产物。但并非中国历史上无设计,不过彼时的设计被称为工艺或艺术,如园林艺术,即今日的园林景观设计;而木工、织工工艺所指内容,则今日多在家居设计、染织设计的范畴之内。从“工艺”或“艺术”的称谓即可看出,艺术在中国传统设计中的重要性,以及艺术与设计无法割裂的关系。而“水墨”,这一来自于中国传统特有画种——中国画的技法,虽确定无疑属于纯艺术的范畴,也不可避免地与中国传统设计沾染上某种密不可分的关系。譬如屏风、折扇这类家具、生活用品,作为实用的设计,很大程度上倒是藉由直接绘制于其上的水墨画承载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使得它们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一种实体得以传承至今。
水墨画在中国历史上与设计的简单结合,即曾创造了独有的产品,并在其中显性地体现了文化特色。然则到了19、20世纪,当设计被经济地位居高无上的欧美国家重新定义,现代设计作为经济的产物,由外而内输入经济相对落后的中国时,设计似乎与传统工艺失去了所有联系。作为一种舶来物,设计似乎必然要学习欧美。如此,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最终要带来文化一体化的结果不可避免。在文化一体化的进程中,我们看到各个国家、民族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经济落后的国家和民族,由于其处于文化传播的弱势地位,被欧美强势文化所裹挟而深受其害。比如中国设计,甚至成为欧美设计的复制品,设计师不但在表现手法和形式上趋于西化,甚至在思想观念、审美趣味上被严重扭转,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在无意识中全然丧失。
要谨防这种情形最终导致“弱势文化”的失语与异化,从而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就要有意识地传承并发扬本民族文化。格罗佩斯曾经说过:“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因此水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在今日非但有其继续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更需要通过一些现代思想观念的植入使其进一步地传承并发扬。比如结合现代社会生态所产生的实验水墨、城市水墨等,为水墨在当下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拓宽了路径。然若其仅仅作为一个画种,受到油画的严重侵袭,显然无法再有独霸天下的辉煌及影响力,这就不能仅仅从纯艺术自身找出路。因为水墨代表一种文化,最终要传承的不仅是绘画技法本身,更重要的在于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这便可藉由其他更为优越的传播方式进行,比如借助现代设计,这一实用物的领域,可替代中国历史上屏风、折扇之类,作为一种囊括现代生活方方面面,内容庞大的载体,为水墨提供更加宽广的展示舞台和传承空间。
水墨与现代设计的结合自此而生。水墨艺术在设计中得到了发扬,并显示出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力。1959年,在动画设计领域“创民族风格之路”的探索下,水墨作为一种表现语言率先运用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中。该作品问世之后,引起了国际动画界最广泛的关注,在国际上获了很多大奖。当时法国《世界报》在评论中说:“中国水墨画,景色柔和,笔调细致,以及表现忧虑、犹豫和快乐的动作,使这部电影产生了魅力和诗意。”;80年代末香港设计师靳埭强,将水墨语言和平面设计结合探索、创新,并在他的海报作品中大量的运用,引领了水墨设计风,并引起国内设计界对本土设计的反思。中国设计师认识到中国的现代设计要有国际影响力及更长足的发展,必然要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的根基上。正如韩玉春所说:“民族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流传下来的图形艺术,也包含着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积淀,也可以说这是一种文化基因。做为一个本土设计师,我对传统文化的喜爱是天生的,像血管里流动的血,存些时候不用刻意表现,而是一种自然流露。”
正是经济全球化浪潮所引起的文化一体化的危机,促使我们将水墨与设计相结合, “使传统水墨艺术获得更广阔的当代性视野,同时,也使实用的设计艺术得以承载丰厚的文化内涵”(“第四届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之“设计水墨”策展人之一董小明语)。但除此之外,西方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对于水墨融于设计也起到了强烈的促进作用。
所谓“后工业化”,是指在物质基础达到一定水平,供给以知识和技术为动力改变生活方式,需求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目前西方大部分经济发达国家都处于这样的时期,他们历经百余年的现代工业化进程,在此过程中,为了满足新生消费大军的需求,采用机械制造、批量生产的方法,从而在设计中极大追求实用的唯一性,而严重忽略人们对精神享受的追求和向往,使设计仅仅作为物质生活的必需品而存在,形成了单调、冷漠的大一统面貌。人们被其影响,变得越来越迟钝、麻木不仁、缺少情感和活力,急需寻求改变。
改变还是从设计本身开始做起。作为人们生活方式的创造者,设计本身应该体现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双重追求,不仅引领人们物质生活的进步,还在于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深远影响。这个关于设计的意义与价值的关键问题又被重新提出,其时西方社正步向后工业化时代,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甚至供远大于求。人们对设计有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在满足功能之外,,能在其中体会到更打动人心的内涵和情感。于是设计师开始纷纷使出浑身解数,使作品变得与众不同。设计冷漠、单调的大一统面貌终于被打开缺口,表现出个性、情感与人文情怀,人们在丰富多样的设计中重燃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尽管人们对中国是否步入后工业化莫衷一是,但也被现代工业化的设计风格所烦扰,希望感情在设计中回归。对于中国设计来说,那些所有广为流传、深受人民大众喜爱的艺术样式都是包含情感的,均可以为设计所用,从而带去改变。而其中水墨作为中国传统艺术样式的最大分支以及典型代表,与西方艺术保持着相当距离和独立性,更具魅力,成为设计师不约而同的选择。水墨在纸上自由流淌、渗透、晕染,形式多变,墨色丰富,给严谨的设计带去无限灵活性,并使其化理性诉求为感性诉求,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田一光对靳埭强的作品曾有过这样的描述:“靳埭强简洁的画幅,以蜿蜒游动的造型设计成的海报,虽并不奇拔,却有一种魂萦梦绕,需要发倍投问的依依之感。”将设计水墨化,“水墨化就是自然化、人化、诗意化和隐喻化”,这种企图让设计“回归自然、回归原始、回归原始、回归触摸、回归行云流水,回归人与物质的对话(而非征服),回归“无胜于有”和“意在言外”的超设计境界的理想,或许能够对走出现代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包豪斯的阴影,发生作用。
后工业化给设计带来的改变还有手绘精神和自由随性设计风潮的勃兴。当设计长期受严谨、理性的构成理念影响,高度强调画面分割,以及电脑绘图所造就的完满廓形,这无疑加剧了人们对自由和趣味的渴望。在人们的审美需求和设计师的推动下,自由随性的世界设计风潮勃然而兴。许多设计师开始运用各种书写工具绘制各种各样的手绘风格的设计作品, 这些作品充满了随意性,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和自由精神,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受自由随性的世界设计风潮的影响,中国设计师也开始在各种平面设计中进行手绘风 格设计的探索和尝试。水墨作为中国本土独特的、优秀的艺术样式和手段,以其自然随性、生动质朴的笔墨语言形式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设计师的最佳选择。
所以可以说,水墨与现代设计相融合,是由经济全球化背景的反作用和后工业化时代的正能量所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今水墨艺术已经在设计中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和影响力,设计师们以更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态度来对待两者的融合,他们努力使水墨艺术在现代设计中有创造性的转化。这将是一个永恒的课题,需要持续不断地研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