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五个瑞士年轻人成立了Atelier 5。
五人之中,最长的不足30岁,最小的仅23岁。其中四人在过去的两年里一同在Hans Brechbühler的事务所中工作。这位名为Hans Brechbühler的瑞士建筑师在三十年代曾与勒柯布西耶共事。五个年轻人间接的承起了柯布西耶的衣钵,拜柯布为偶像,自认柯布门下走狗,并制定了“共进共退,共损共盈,共议共决”的工作章程。
少年意气成立事务所的年轻人千千万,接不到活熬不住饿死拉倒的一大片。五人个年轻人真正的合作契机是伯尔尼近郊的一个集合住宅项目。简单来说,有五个年轻人想要造房子,恰好有一个项目摆在面前,五个年轻人就这样走到一起。

1969年,经历了十五个春秋的Atelier 5事务所,合伙人数扩展到十人,亦有元老脱团另立门户,五人工作室的名号已名不副实,利益分配的规则也不再取绝对的平均主义,工作章程亦几番修订,却不改其名,亦在数个住宅项目的设计和建成的实践中践行了以柯布为师的初衷,并创立了其独特的裸露混凝土的建造风格。
次年,他们通过竞赛,得到Atelier 5成立以来第一个非居住功能的公共建筑设计项目,斯图大学山上新校区的食堂。

这座食堂在1976年建成。它被学习生活在山上校区的学生们使用了三十五个年头。除却植物在墙壁上的攀长,未显露出丝毫风霜痕迹。
初见,其细巧梁柱外露并由此表达出的均质空间意象让作为观者的我印象极为深刻,可以是笛卡尔式的空间网格的物质化,也可以是建筑初学者学习空间概念时做出的三维空间框架,暗叹这个房子的理念强烈及操作清晰,此叹非褒非贬,叹中存惑,待解。
十个月的日常使用让这座最初作为体验对象的建筑化为今日的“身边的房子”,时间让更多的细节显露,感受也平和了许多,这才开始试入手查找一些资料。在Ammann Verlag 1985年出版的Atelier5作品集中,他们自己这样解说了这座房子。
p1667976648.jpg
p1667976666.jpg
p1667976703.jpg
p1667976724.jpg
p1667976765.jpg
p1667976799 (1).jpg
p1667976799.jpg
p1667976817.jpg
p1667976849.jpg
p1667976867.jpg
p1667976881.jpg
p1667976900.jpg
p1667976938.jpg
p1667976954.jpg
p1667976960.jpg
p1667976988.jpg
p1667977142.jpg
p1667977139.jpg
p1667977011.jpg
p1667977001.jpg
p1667977155.jpg
p1667977171.jpg
p1667977200.jpg
p1667977228.jpg
p1667977339.jpg
p1667977300.jpg
p1667977290.jpg
p1667977236.jpg
p1667977351.jpg
p1667977371.jpg
p1667977386.jpg
p1667977408.jpg
p1667977590.jpg
p1667977573.jpg
p1667977521.jpg
p1667977429.jpg
p1685986237.jpg
Ai 分析中……

暂无用户创作记录!~

记录用户以此项目图片为灵感使用Ai进行二次创作。

暂时没有评论,你回一个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序赞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