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设计思享 于 2016-4-1 03:35 编辑

                                       
                                                                                                   
让我们永远缅怀一位在建筑界勇敢前行的伟大女性
她的作品伴随她的灵魂会给后人带来更多的光明

2016年3月31日,英国BBC网站官方证实,一代建筑大师扎哈·哈迪德因心脏病,在迈阿密医院结束了她荣耀的一生,享年65岁。

1.jpg

紧接着SOHO中国CEO,扎哈的闺蜜,张欣女士也发出了微博证实了这个我们都不愿意承认的消息:
2.jpg

扎哈的事务所合伙人发出邮件证实:

3.jpg

是的,一直到此时此刻,你我的心中,才万般不愿的承认,时尚女魔头,走了。

4.jpg

个人简介: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伊拉克裔英国女建筑师。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 2015年皇家金奖全球首位女性获奖者。
60岁的哈迪德是个工作狂,至今单身一人。她1950年出生于巴格达,1972年进入英国伦敦的建筑学会学习。毕业后在伦敦创办自己的事务所。
哈迪德的设计一向以大胆的造型出名,被称为建筑界的“解构主义大师”。这一光环主要源于她独特的创作方式。她的作品看似平凡,却大胆运用空间和几何结构,反映出都市建筑繁复的特质。

扎哈拿到皇家金奖的时候曾说,她非常骄傲能成为全球第一位拿到这个荣誉的女性。她也相信,今后这个行业将能看到更多的优秀的女建筑师。
她说,建筑并不容易,这个行业的挑战是巨大的,这些年的变化也是巨大的,我们只有时刻保持进步才能在这个行业生存。她的话成为了多少女性设计师的动力源泉,言犹在耳,却再看不到她自信洋溢的风采。

5.jpg
如果从扎哈开始学习建筑设计算起,在她四十余年的建筑生涯里,她的设计遍布全球,而且因为总是奇形怪状,所以很容易让人眼前一亮、过目难忘。,每一个建筑师乃至每一个设计师,对她的作品都如数家珍,哪怕你是行外人,也一定听过她的作品,这位建筑女魔头曾说: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享受设计!下面就让我们用她的作品给予她沉痛的道别。

德国的维特拉(Vitra)消防站
6.jpg

位于莱茵河畔威尔城(Weil amRhein)的州园艺展览馆
7.jpg

法国斯特拉斯堡的电车站和停车场
8.jpg

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滑雪台

9.jpg


美国辛辛那提的当代艺术中心
10.jpg

中国首都北京地标建筑银河SOHO

11.jpg

广州歌剧院
12.jpg

迪拜“ME”酒店
13.jpg

望京SOHO
14.jpg

凌空SOHO
15.jpg
扎哈设计的的灯
16.jpg
米兰的Citylife项目住宅小区
17.jpg
意大利南蒂罗尔梅斯纳尔山Corones博物馆
18.jpg
首尔东大门设计广场
19.jpg
台湾淡江大桥
20.jpg
美国迈阿密住宅项目One Thousand Museum,是栋60层的摩天大楼
21.jpg
与歌手Pharrell Williams共同为阿迪达斯设计运动鞋
22.jpg

西班牙萨拉戈萨桥
23.jpg
阿利耶夫文化中心
24.jpg

扎哈的经历



建筑界的女魔头哈迪德1950年出生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一个富裕、开明的家庭。她的父母相信教育能使人独立,在女儿身上投入了比男孩还要多的期待。她父亲一位世交的儿子是名出色的建筑师,这位邻家哥哥对年幼的哈迪德产生了极大影响。另外,母亲的品位也深深影响了哈迪德。从小,哈迪德就看着母亲在家里来“乾坤大移位”——因为母亲又买了标新立异的新家具。
18岁,哈迪德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攻读数学系。22岁时,全家为了她的学业移居伦敦,她开始在著名的建筑学府——伦敦建筑联盟攻读研究生。当时,她的导师是荷兰著名建筑师雷姆库哈斯。那会儿,哈迪德的火爆脾气就很有名了,但那正是导师和同学喜欢她的原因,也是她作品中爆发力的源泉。
当年,伦敦建筑学院的学风相当放任自流,谁也不会教她做什么和怎么去做,就是在如此自由的氛围中,她想象力的种子一颗颗萌芽了,使她成为日后最有创意的建筑师和雕塑家。
求学期间,哈迪德开始对20年代的苏联前卫艺术,包括马列维奇和康定斯基的构成主义感兴趣。这个流派的作品只采用长方形、圆形、直线等构成抽象造型。每天对着这样的前卫艺术,哈迪德突发奇想:建筑,为什么不可以是前卫的,有漂浮感的?
1977年,哈迪德获得硕士学位后加入大都会事务所(OMA),在那里做了两年的学生和六个月的合伙人,之后创立个人工作室,开始大量参与国际竞赛。她的设计中开始出现锐角尖顶、流动丝巾一样的长弧曲线,给大家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

25.jpg
卢浮宫伊斯兰展厅--哈迪德作品

1982年,香港举行的国际建筑竞赛上,哈迪德获得了一等奖,坚定了她在这一行走下去的信念。然而哈迪德的这个作品初审就遭淘汰,是日本建筑家矶崎新独具慧眼,把她的方案从废纸堆里捞了出来。矶崎新评价这个方案时说:“我被她那独特的表现和透彻的哲理性所吸引。”
哈迪德很受鼓舞,她先后在哈佛、耶鲁等著名大学任教,设计作品几乎涵盖所有的设计门类,门窗、家具、雕塑摆件、灯具、椅子、水杯和餐具。她的绘画作品更是前卫,一直在世界各地展出,作品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法兰克福德意志建筑博物馆这样的业内权威机构永久收藏。这些,都反映出一位女设计师的广阔视野。
有人打了个这样的比方,“哈迪德这三个字就是当今建筑界的畅销品标记”。她仿佛一帆风顺,以至于黎巴嫩电视台的记者,有一次在采访哈迪德时曾问:“你是一个幸运儿,对吗?”哈迪德严肃地回答说:“不!我坚韧不拔地去努力!我花了数倍于他人的力气!我没有一天放过自己!”
哈迪德的成名之路充满荆棘。尽管她很早就被称作“解构主义大师”,尽管她大胆运用几何结构,得过大大小小的奖项,有时一年多达四项,仍有很多人不能接受她怪异的设计方案。著名的主流建筑师罗伯特·亚当就曾尖锐地批评:“她根本不考虑地板落差极大、墙壁倾斜、天花高吊……对其中生活工作的人有何不便。空间在哈迪德手中就像橡胶泥一样,只是满足她孩子一样的玩兴。”

26.jpg
扎哈哈迪德设计的南京青奥中心

她的不少作品都只能安静地躺在图纸上,无法付诸实施,她甚至一度被称为“纸上谈兵”的建筑设计师。直到1993年,哈迪德才推出成名作——德国莱茵河畔魏尔镇的一座消防站。她通过营造建筑物与地面若即若离的状态,达到一种海市蜃楼的效果。
1994年,哈迪德花费了极大的力气,获得了英国威尔士卡的夫湾歌剧院竞图方案的一等奖。但是,来自卡的夫地方的反对,最终扼杀了方案的实现。他们不愿让一个口音浓重、深色皮肤的女移民来主持重要文化建筑的建设。哈迪德承认,这次挫败曾给予她很大打击。在伦敦生活了二十年,她却未有一件作品在英国问世。
哈迪德另一个比较有名的作品,是她独立设计的美国辛辛那提罗森塔尔现代艺术中心。这幢八层高的建筑像一只精巧的方盒,一层一层搭建在玻璃底座上,被《纽约时报》誉为“田园绿洲”。此外,法国斯特拉斯堡的一个停车场,以及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滑雪场等也使哈迪德名扬四方。
2004年3月21日,海耶基金会把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立兹克奖颁给了她,她创下了两项记录——是该奖项创立25年以来的第一位女性获奖者,还是最年轻的获奖者。评委之一、里斯大学的建筑学教授卡洛斯·吉门内兹这样评价她的贡献:“她让建筑成为都市精力的虹吸管,让我们看到了城市生命力的喷薄和流动。”

扎哈的性格



哈迪德的工作室位于伦敦的心脏地带——克拉肯威地区,办公室硕大无比,天花板装饰着复杂锯齿状的蓝色有机玻璃,书籍和杂志包围了整个房间。哈迪德的惯常打扮是:黑色束腰上衣,黑色光面修身长裤,黑色Prada凉鞋。她一天坐上15个小时,也不会得腰肌劳损,因为她那张粉红色的安乐椅,顺着人体的脊椎线条呈S形设计,就如一件现代软雕塑。这是著名设计大师VernerPanton的作品。“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享受设计!”哈迪德说。

27.jpg
扎哈作品

她本人也是即兴设计的爱好者,她曾设计出一双“建筑感十足”的深桃红色凉鞋,上面布满了龟背竹一样的镂空曲线,奇妙的坡跟让鞋看上去和地面若即若离,拥有神奇的飘浮感。哈迪德的下属知道,要是这位“女魔头”有一天穿自个设计的凉鞋来上班,说明这位与众不同的老板又成了一座随时会爆发的活火山,“她嫌大家的活干得太沉闷了,或者,她嫌自己的活太沉闷了,就会换双鞋子来振奋一下精神。此时,谁要是漫不经心,就会引来她的尖叫、怒吼。”
哈迪德对工作和下属的严苛在业界很出名。她外表健硕,有着中东女性特有的旺盛精力,头发中分,最前面两络头发挑染过,向两边撩起,“就像一部传奇撩开了门帘。”她的一位下属说,“你没法不对她又敬又畏。”哈迪德声音洪亮地布置工作,听到她的声音,下属们的心脏都会擂一阵鼓。她是那种一周能在办公室耗上80个小时的人,跟着她混的下属,多多少少也要有点工作狂倾向才成。
对于自己恶脾气的议论,哈迪德说,没有完美主义强迫症,哪能成为一个好的建筑设计师?和她有着相似性格的男建筑师却不被认为反常,这说明什么?说明男女还是不平等,到60岁没结过婚的男建筑师还被认为是“钻石王老五”,有着同样经历的哈迪德却被视作“爱神也会吓跑的女魔头”,也是同样道理。

备受争议的背后



在30多年的设计生涯中,扎哈的许多方案都因设计理念太过超前、往往要挑战现有结构、设备和施工等技术的极限,而无法实现,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她几乎没有实际建成的作品,哈迪德也因此获得了“纸上建筑师”的称号。有业内人士称:“扎哈的奇形怪状和飞扬跋扈的规划,把城市的格局弄得乱七八糟,我们需要更简单的设计和整齐的布局。然而哈迪德固执而坚定地认为,奇幻图画定会变成现实物体,她从不打算放弃自己的设计风格。她的成功和被质疑总是相伴相生……

有的人喜欢静止规整,有的人喜欢流动变化,这是品味的不同,无所谓优劣。此外,任何一种创意,当被群体认同之后,都容易陷入事后诸葛亮的觉悟,仿佛前人的成就并无多少玄奥可言,所以继哈迪德之后,后来者甚至可以把同样的风格发挥得更好,这都不足为奇。但这些不能动摇哈迪德存在的意义。

扎哈的遗憾

在2020年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场馆——东京新国立竞技场这一项目中赢得竞标的扎哈·哈迪德,被日本方面“爽约”,并被要求签禁言令。
哈迪德为日本设计的主场馆建筑预算费高达2550 亿日元。
但全日本都嫌贵,不要。日本政府将建筑工程预算下调到 1550 亿日元。 活生生少了1000亿日元啊……
但哈迪德说:不存在……稍等,我弄个方案又来。
扎哈·哈迪德为东京 2020 年奥运会设计的主场馆方案在投入实际建设后,日本建筑界就批驳声不断。这个新国立竞技场造价高昂,并被指体量太大,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等。

28.jpg


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设计的2020年东京奥运会主场馆方案。

2015年12月,在距离奥运会开幕仅5年不到的时候,日本政府拍板宣布本土建筑师隈研吾成为新方案设计者。


我从不追星,
也不喜欢做他人的“粉丝”,
因为那只是在看着别人做自己无法实现的梦。
而扎哈,建筑设计界的“女魔头”,
这样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女强人,
是一个值得学习的传奇
大师,一路走好!
天堂如果有建筑
你的到来,也会让它们重焕光彩。




扫一扫关注”设计思享“▼
640.jpg




   
                                         

没搜索到文物库相关内容

暂无用户创作记录!~

记录用户以此项目图片为灵感使用Ai进行二次创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序赞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