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1066621071a 于 2019-8-15 10:17 编辑

近期公众号文章将采用连载方式具体讲述中级共创群8月3日-8月6日四天线下考察活动感悟,敬请期待。

20190809_131103_000.jpg
【序】

我首先会从3日和4日两天的考察心得开始。
3日考察对象为杭州美院象山校区,主要去看王澍的建筑,顺便还有西扎和隈研吾。
关于王澍专题,共创群已经讲完,总共用5节大课的方式分享,目录:

一:王澍之简介初识
二:学习王澍的意义
三:造字法与单体逻辑
四:观法拆解及如画观法
五:王澍建筑的当代意义及引发的思考

4日的主要考察对象有两个,网师园和沧浪亭。
(这期先聊网师园,下次聊沧浪亭)

【象山校区】

20190809_131103_001.jpg

20190809_131103_002.jpg
  
象山还是想象中的样子,有毛的、湿漉漉的大家伙。

他不太在乎自己的样子,更不在乎别人看不全自己,相反他选择片段式的展现,这里水岸山居最为明显,靠近建筑,建筑显得很大,近处的植物疯长,只剩下中间高大的山腰入口,比例优美、视线通达,有种入山的感受。

这里显然不是那种需要小心翼翼呵护,生怕玷污的建筑,反而是那种真正可以用来“用”的建筑(即使经常被批评很多地方不好用)。

同时一些零散空间也开始荒废,就像养园,园子初始状态再美,但终究要回到日常,那常常打理这里的人就变得重要,因为他们的样子就是未来园子的样子,这也是为何季裕棠总是细心的考虑酒店服务人员的生活的原因,只有他们开心了才能真正的关爱你的空间,照顾你的家人。
20190809_131103_003.jpg
(水岸山居-入口回望)

同时王澍和季都属于偏好手作的设计师,空间那些手打的风钩和门把手,时刻唤醒人的知觉。

我一直认为逛王澍的建筑和逛园子一样,都是需要保持清醒状态才能体会其精华的,当人多和时间短暂而匆忙离开的人们,自然很难发现其中的美好。

同时那些长期住在这里的朋友估计也厌倦了那些找不到来路、发现不了去路的复杂网络,可园林正是一种忘记时间的游戏。
20190809_131103_004.jpg
(象山校区--手作痕迹)
20190809_131103_005.jpg
(上海柏悦--手作痕迹)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有二维码,有人脸识别,我们不用再真正用手接触一些东西,我们的知觉变得麻木,最后只能走向盲信的“大脑发达”。

【网师园】

4日苏州网师园。

印象最深的首先是竹外一枝轩,这个建筑是一个通过性和提供短暂休息的地方,就像一个面罩般的存在,左侧突起的走廊白色侧壁显得不合时宜。
20190809_131103_006.jpg
(竹外一枝轩--远观)
从集虚斋内部向外走,景色层出,竖向的天地轴门将立面隔成竖向的明暗层次,景色层出,同时竹外一枝轩的玲珑体量(矩形洞口、圆形洞口并存),两者叠加出时而出现时而隐匿的人群与水景。

同时室内、轩内、水面,层层跌落的地平面,加剧了身体的连续感受,让人们产生了亲水的欲望,然后忽然一转,走向窄窄的走廊。
20190809_131103_007.jpg
(网师园平面)

20190809_131103_008.jpg

20190809_131103_009.jpg
(竹外一枝轩--内观)
中国传统建筑没有体量,只有片。
20190809_131103_010.jpg
(王欣作品)

第二个点想聊的是水断处通桥的折桥,为了安全考虑,这里用了两侧栏杆对称做法,但是出于考察的目的,我们在现场探讨了如何将裁水的感受扩大,于是建议这里其实可以把外侧栏杆去掉,里侧栏杆保留,这样从大面积水域来的视野延伸感更强。
(关于这种讨论,在方塔园篇还会涉及)
20190809_131103_011.jpg
(网师园折桥)

最后想聊一下这个园子,我最喜欢的一处叠石,我一直认为园林里的叠石非常考验实力,它的开洞位置,对景点,人在里面行走的感受,哪块石头突出来怼你一下,哪个石头收回去,请你过去,都需要精心考虑,这种方式也许和古代评价叠石的标准不太相同,但却给我提供了很好的身体感训练,她们和如今室内空间的立体构成手法的知觉很相似,深层的评价标准是相同的。(想想季裕棠的空间)
20190809_131103_012.jpg

20190809_131103_013.jpg

20190809_131103_014.jpg

(石头的玲珑内部)
                                                                                                       20190809_131103_015.jpg
(石头外部其貌不扬,内部却身体感十足)
【寄语】
之前好多朋友问,如何提高手法?
其实我想倒不如去苏州看看园子,园子里的欲扬先抑,明暗高矮宽窄对仗,空间位置经营组织,叠石技巧,身体感与空间知觉,哪个不具有浓浓的现代气息呢?
只是我们容易被极度风格化的外表迷惑罢了。
可以抽象思维能力不正是我们室内设计师很擅长的吗?

问题就在于我们是否愿意走出自己的遮蔽圈,把室内扩展到建筑,到园林,再到更高维度的东西,根本在于对“设计”的认识。

共勉。
如果你意犹未尽,关注公众号。【下期主要分享对象:苏州沧浪亭】
公众号.jpg


王澍建筑与园林-网师园游记有感_QQ截图20190809131401.jpg

没搜索到文物库相关内容

暂无用户创作记录!~

记录用户以此项目图片为灵感使用Ai进行二次创作。

序赞东2019-9-12 10:29:57
家具与墙面色彩的搭配艺术
召南2019-12-19 17:35:09
感谢分享!!!      
刘⑥流2023-10-31 09:37:00

感谢分享!!!   受益匪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序赞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