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分享标题《新媒体艺术赋能未来商業空间的无限可能》
7月27日,由国内新锐的商業設計媒体Hi設計与爱普生联合举办的场景唤醒论坛——数字影像介入商業空间(上海站)完美落幕,近百名設計师、数十位品牌方、运营方、媒体等各领域的负责人参与了此次活动。活动邀请到了Hi設計联合创始人任维、更新設計创始人周游、SODA建築师事务所合伙人姜元、南京缐状建築設計研究室联合创始人、创意总监倪鹏飞、拼格创意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创意总监夏弘达、全球新媒体艺术平台MANA创始人谢赞以及全球领先的数码影像企业爱普生(中国)有限公司工程投影机产品经理丁若明,一起探讨数字影像与商業空间的融合与创新。
以下是全球新媒体艺术平台MANA创始人谢赞的演讲实录——
这是我们的网站,网站上有很多全球的艺术家,我们是一个平台,在这样一个平台上有艺术家,有設計师,还有一些从事科技的科创人员,这些所有视频都是网站上的创作者进行上传的作品和案例。我们也做一些专访,除了线上,也会做很多线下的活动。平均每个月会有一两场线下的活动,每年度、季度会有一些大型的活动。我们是一个全球性的平台。
MANA最早想建造一个平台,我大学学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其实在学这个专业时是十分迷茫的,那时候09年上大学,大学学了近20款软件,但是当时特别想看这方面的一些作品,想去接触这方面的创作者,但是当时了解一些艺术类网站很难看到这样一些作品的,尤其新媒体艺术作品,包括新媒体艺术也有很多人很难了解到什么是新媒体艺术。到后面经过很多的探索,后面做了MANA的网站。
MANA本身的意思是神力、超自然的力量。我一直认为,艺术家做了很多东西是市场上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我们在构建艺术家、設計师和科创人员大型的社区,目前我们相当于是国内唯一一个有国外从事创意設計的人去使用的网站,我们网站也是中英文双语的,国外一些创意团队也在用我们的网站,除了在上面可以看到他们的作品,同样也可以找到这样的创作者,一方面在上面分享、交流学习,也可以做其他的一些对接方面的事情。
这个是我们在做的时候生成的生态系统图,09年做的时候一直在想,自己学的是数字媒体艺术,到最后偏新媒体艺术,但是一直在想什么是新媒体艺术,越往后觉得新媒体艺术相当于是为設計,为科技,或者为艺术进行一些赋能。做橱窗的人用新媒体艺术的手段进行了创作,他创作了怎样的一些东西,所以他会有大量的跨界进行创新的合作。
线上我们会有一个网站,网站上也会有一些检索,可以找到大量的作品,也有垂直的社群。这些所有创作者你们也可以直接联系到他们,有他们的联系方式。这是我们做的线下活动,我们不是做設計出身的,之后也会跟Hi設計做一些战略合作。我们近期的活动是上海設計周的先锋论坛,主题制定和嘉宾邀请基本上都是我这边在做。
回到今天的主题,当我看到嘉宾名单时我心里很忐忑,我放到最后,前面都是讲数字影像,这几位在前面从设备、从技术、空间、建築,我都不知道自己要讲什么样的内容,我做了很多功课。
对商業空间我做了一些研究,今天讲商業空间,关于商業空间这块,商業空间大概会讲哪些东西?我做了一些搜索,我发现这些多数来源于近期的商業空间的光线、照明或者色彩設計运用、社区、商業属性与生活属性,还有可持续的,包括以人为本等等。新媒体最大的能力在于設計师不停地学习、不停地创新,不停地跨界,做出一些新的东西。
今天主要讲新媒体艺术为商業空间設計注入了新活力。新媒体艺术比较多的是它的新奇性、多维度、互动性、娱乐性、虚拟性。我们做平台不做落地的,顾客要参与互动体会的话,主要是参与性、细节性、便捷和多元。尤其在多元这块,顾客被本身作品感动的时候,这个作品才做得比较好。刚才讲到光,光的設計做得最好的是你感受不到光。
接下来关于商業空间用的比较大的类,如果作为一个创意团队或者公司,比如商業卖场空间、酒店、餐饮空间、娱乐、休闲这几大空间里面,其实都有不同的方面。
对于新媒体艺术,我认为新媒体艺术,包括其他技术人员、工程师跨过来时,他们相当于科技艺术导演的导演,去创作一个一个作品,但是去打造这样一些空间作品的时候,他们拥有超自然的力量。为什么说是导演?以往导演创作一部影片,现在导演也在升級,有之前的叙事影像转变为现在的景观影像,比如舞台导演打造一个舞台剧,现在很多沉浸式的舞台空间打造的不仅仅是影像,它打造了一个沉浸式的空间。对于这些艺术导演,他们的画笔是什么?他们的画笔很多。数字影像这块刚才谈了很多,其实真正进行创作运用,现在很多設計师、创作者,他们现在已经开始大胆地运用的工具,VR、AR、XR。关于5G、6G,5G来了以后,6G说是零的时代,再往下是真实世界、虚拟世界、多次元世界。
国外一些艺术家是计算机毕业的,工程师毕业的,但是做出的作品很棒,其实很多理工科的人从小有美术的审美,以及自己的感知,从而打造出非常棒的作品。对于他们的展示也会用到各种各样的空间里面,在各种场合都可能展现。这是一个朋友做的沉浸式的作品,任何一个空间包括会议场合都很强调沉浸式。还有西部世界,中国有一批人奔着西部世界做,而且正在行动中,做各种各样的场景,而且真正在为人生目标打造这样一些场景。
这个是简单的举了一些例子,比如Tigrelab用了AR增强现实,把影像打印出来可以进行拍照。这是在一个购物中心,它也可以变成音乐会的现场。
比如前段时间上海外滩源,一位国外艺术家把地球球体在上海外滩源造了一个月球表面,站在地球看月球的感觉。
还有窑洞的应用,还有关于海洋馆,现在很多场馆都开始进行一些改变,博物馆以前以物为主,现在主要以人为主,强调各种互动。
这个是景德镇叙述关于陶瓷的故事,如何传达陶瓷文化。这个也是增强现实,小投影。用了磁悬浮,做了空中盆景,现在中国很多旅游景区都有盆景园。这是米兰設計周,当时通过一个简单的玻璃水晶加上光影,营造一个空间。这个是沉浸式剧,现在有很多表演,不只是观众在下面,演员在上面进行表演,现在很多剧,比如《不眠之夜》这都是很棒的沉浸剧,包括《梦回牡丹亭》,演员动作可以控制观影变化,当你再去看一出剧时,演员就在你旁边进行表演。
这个是通过无人机做的一只小飞天狗,当时拍了一个小片子,也给当地旅游带来了几十万的客流。这个是现在博物馆应用到挺多的,利用一台投影机把画廊的画,各种各样的空间技术应用很多。这个是多拉A梦的任意门,这个是《听琴图》,通过VR可以进入宋徽宗的画当中。这个也是沉浸式的光影,结合比较好,它把亭子,中间水幕、塔、白墙营造了沉浸式的感觉。这个是上海大观园大前年的项目,有两个天井,当时天气比较热,这个人进行吟唱时,一个天井不停地下雪,一个天井不停地下雨,再有人吟唱。这是三亚,在热带的地方,艺术家复制了冰川。这是卡夫卡写的《变形记》,艺术家为了卡夫卡做了一个动态雕塑,以表达扭曲的人性。
其实案例非常多,这个是李四达老师的分析,分析比较到位,未来是虚拟、混合体验,还有超现实的媒体体验,在这里面有很多人造环境、智能化环境、5G网络时代,包括沉浸、代入感,具体案例也不多讲,现在大家经常刷抖音或者看电影,里面真的很多东西,真的成为现实。抖音里有很多实现了,是观众自己拍的,还有一些科幻在落地。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创作中可以更多地运用这样的一些东西。
另外一方面是从学科中做判断,这一环是近期接触比较多的,这块是现在时代在发展的方向,近期这块也在开始进行研究,包括近期的马斯克脑部可以输入数据,现在时代发展比较快,关于这块的创作。
因为我是做平台的,特别想把这句话拿出来,我对做平台时有一个感悟点,觉得国内的创作者,我们基本上没有做档案的习惯,了解了非常多的团队,基本上做了一个作品,然后问他你的作品怎么样,怎么样可以了解到,包括一些甲方自己做了一些项目,就几张图片和文字。之后对于创作者来说不能做更多的表达,现在一些需求方如果看不到具体的案例,从前期策划到你后边的记录,还有一些数据的生成,形成一些影像,或者更多维的记录,如果不去做这块的话,东西等于没做,等于没有的。
我叫谢赞,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