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光借地借树石,建築師在60.0㎡中咫尺山林-1.jpg


借光借地借树石,建築師在60.0㎡中咫尺山林-3.jpg

“疏密得宜,曲折尽致,眼前有景。”

——童寯《江南园林志》

自述/ 房子与诗工作室

现在想来,如此这般的营造工作室,对于我们这种起步不久的工作室而言是一件奢侈之事。然而那天,当我在小河直街看着河边的这栋房子时,还是不自觉地陷入其中。思考其中原由,大致有三。

首先是房子。这是一幢江南水乡的木结构房子,虽曾改造过,但仍旧保留着老的木结构体系以及原先的面貌,置于城市之中,但似乎又与现代都市的一切保持一种分明的距离。房子面积不大,60.0㎡,但基本可以满足我心中理想的10人以内的工作室的状态及需求,甚至有些超出我的预期。

其次是环境。小河直街的氛围及尺度带给我一种久违的亲近感。这大概源自我长大的记忆与经验,故乡的房子门前也有一条河,屋后也是一条路。尽管二者建築风貌相去甚远,但在空间结构上是极相近的,身处其中,城市的高楼退去,仿佛回到了过去。

最后是造园。此处虽没有大的独院,但房子邻水而立,有水,离园林就近了一步。对此,我想到了沧浪亭和藕园这两座苏州的园子,在我写关于园林的硕士论文时这两座园子曾引起我特别的注意,因其外围水势壮阔,园内则以山石造景为主了。我们是否也可在此营造一座精神层面的“园”呢?况且周边还是有景可借的,想到此,心中有些许兴奋。

▼房子和诗工作室地理位置

借光借地借树石,建築師在60.0㎡中咫尺山林-4.jpg

/ 平静无声中的建造 /

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杭城北部,地处京杭大运河、小河、余杭塘河三河交汇处。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南宋时期,这里曾是河陆转运、物资集散地。作为货运码头由此产生了运河商埠文化,形成下店上宅的典型水乡民居。有水,有桥,有石,有树,园林的底子似乎已然存在。

▼沿河立面

借光借地借树石,建築師在60.0㎡中咫尺山林-5.jpg

办公、居住、及休憩的功能需求决定了在这栋房子内的“造园”活动并非是物理层面的真实造园。比起大动干戈地大改造,我们的尝试更像一种基于新旧之间的琐碎建构。通过层次营造、结构植入、收纳风景、添置树石、采拮物件、流线穿插等手段,在小河直街缓慢建造一座属于我们自身的生活之园。其中对于诸多小空间的利用处理恰如《园冶》中所言小中见大的“咫尺山林”,这正是营造的乐趣所在。

王澍在《造房子》一书里论述,营造本质上是琐碎的,是一种身心一致的谋划与建造活动,是生活的同义词。“建築”这种重要活动在今天只发生在“除了实际生活当中”,而实际生活总是平静无声的。罗兰·巴特说:“生活是琐碎的,永远是琐碎的,但它居然把我的全部语言都吸附进去。”我们在工作室这一项目的改造就是在践行这样的一种琐碎——在这样细碎的无声里,延续建造新的记忆。

▼平面图

借光借地借树石,建築師在60.0㎡中咫尺山林-6.jpg

▼空间之用

借光借地借树石,建築師在60.0㎡中咫尺山林-7.jpg

▼多层次的标高营造 假想中的“山”

借光借地借树石,建築師在60.0㎡中咫尺山林-8.jpg

/ 旧屋的新生 /工作室原址在小河直街一隅,是寻常江南老民居里的一幢,我们将之纳入麾下,企图在此重生出一座结构真实、生活舒适的新家园。将其打造成一个“眼前有景”的生活空间,是我们在这个共计两层、六十平方的小楼里的一个野心。

▼沿小河直街的前门

借光借地借树石,建築師在60.0㎡中咫尺山林-9.jpg

▼爆炸轴侧图

借光借地借树石,建築師在60.0㎡中咫尺山林-10.jpg

工作室门面几乎是无設計的,这般克制的处理出于对原建築风貌的保护与尊重。房子原始的木结构被保留并展现出来,不做吊顶。新增加的阁楼层同样采取木结构承重,但木料使用了新的松木方料,结构同型而新旧有别

整个工作室一层地面用水磨石重新铺设,取代了原先的地砖,与老房子的气质更相符。墙面使用了具有简洁肌理的海基布,与易开裂的传统乳胶漆墙面不同,海基布有环保、防开裂、防虫蛀、等优点,为老房子解决不少后顾之忧的同时还为纯白色的墙面增加了一些细节趣味,一举两得。

▼一层进门的多功能室

借光借地借树石,建築師在60.0㎡中咫尺山林-11.jpg

借光借地借树石,建築師在60.0㎡中咫尺山林-12.jpg

原来的实木楼梯用铁艺框架加固,铺以实木地板。扶手用本色铁艺扁铁制作,使整个空间更为通透。楼梯下方的空间被加以利用,放置冰箱与卫生间的洗衣机。在楼梯边放置有枯木及多肉绿植,作为一楼的场景空间小造景。沿扶梯向上攀爬,是二楼的开放办公空间。

/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

为了更好地引进光线,我们把房屋临河的窗户扩大了两倍,使得靠窗的独立办公区更明亮,向外望去便是柳岸成荫,这是一个真正能看到风景的房间。除了这扇主要的窗,我们还在楼梯侧面的对光面设置了一处车刻玻璃,这也是楼道的采光担当。在装有车刻玻璃的高台之上,还有另外一处透光玻璃,这里我们采用了调光玻璃,可通过遥控切换为透明或磨砂状。办公区的背面有一个小窗户,便于通风,而窗外正临对面街坊民居的瓦片屋顶,又一处可见风景。另外我们在原先的斜面屋顶结构上辅以天窗,这样抬头便是风光。

▼楼梯上方的车刻玻璃

借光借地借树石,建築師在60.0㎡中咫尺山林-13.jpg

▼独立办公室墙上的电光玻璃

借光借地借树石,建築師在60.0㎡中咫尺山林-14.jpg

借光借地借树石,建築師在60.0㎡中咫尺山林-15.jpg

/ 借光借地借树石 /

除了开窗“借光”,我们还试图整合再利用被弃置的两处洼地——位于二层储物房间的下沉空间,和阁楼的三角区,所谓“借地”。被原屋主堆放杂物的下沉空间现被改造成私密的一角,置以桌椅成为额外的阅读区。三角区被放了床铺,抬头即是一方小小的天窗,是設計師赶工之余休憩的地方。这些“多余的”犄角空间如同山洞,都是我们借来的意外保底,正如园林中移步换景之处,这些也是换景的微缩节点。

▼如山洞般的下沉阅读角

借光借地借树石,建築師在60.0㎡中咫尺山林-16.jpg

借光借地借树石,建築師在60.0㎡中咫尺山林-17.jpg

▼阁楼休息室

借光借地借树石,建築師在60.0㎡中咫尺山林-18.jpg

树石小物件,则是我们借来的另一元素。盆栽、枯木、石器、木器,皆是点缀空间之物,也是再造园林的心思所在。原本徒然的四壁上,我们增以小木架柜,或将之内嵌其中,既增加了贮物功能,又分割了空间。使窗外的自然与屋内摆件得以对话。

借光借地借树石,建築師在60.0㎡中咫尺山林-19.jpg

借光借地借树石,建築師在60.0㎡中咫尺山林-20.jpg

借光借地借树石,建築師在60.0㎡中咫尺山林-21.jpg

窗框,是场景空间空间自成园林画面的又一元素。和繁复的摆件不同,我们所采用的门框均形式极简,和墙面完全在同一平面,于墙面是天然画框。墙面的开窗也很简洁,有中式园林窗框借景之意。

▼二楼公共办公区

借光借地借树石,建築師在60.0㎡中咫尺山林-22.jpg

▼楼梯过道

借光借地借树石,建築師在60.0㎡中咫尺山林-23.jpg

/ 舶来物件自成诗 /

設計品牌家俱的选择,是这个项目改造的一个心思重点所在。在一楼公共空间,我们采用了Jean Prouvé設計的桌子,同样还有Vitra的Edward Barber & Jay Osgerby的长条凳、Ronan & Erwan Bouroullec的绿色植物椅、Jean Prouvé的悬臂灯等。阁楼休憩区写字台前的椅子,也是G-star Raw与Vitra在2015年联合推出的限量版。

▼楼梯下方空间利用

借光借地借树石,建築師在60.0㎡中咫尺山林-24.jpg

正如設計師Finn Juhl曾说过的:“椅子不只是来观赏的,而是用来被舒适地坐着,当然如果他足够好看,也可使你开心。”某种程度上,无论对老房的改造,还是对椅子的迷恋,都是我们恋物的意趣所在。与其说这些是主创設計師的个人喜好,更是我们的一点小小企图:物件是舶来的,但是诗意无疑是再造的。

/ 建成照片 /

借光借地借树石,建築師在60.0㎡中咫尺山林-25.jpg

借光借地借树石,建築師在60.0㎡中咫尺山林-26.jpg

借光借地借树石,建築師在60.0㎡中咫尺山林-27.jpg

借光借地借树石,建築師在60.0㎡中咫尺山林-28.jpg

借光借地借树石,建築師在60.0㎡中咫尺山林-29.jpg

借光借地借树石,建築師在60.0㎡中咫尺山林-30.jpg

借光借地借树石,建築師在60.0㎡中咫尺山林-31.jpg

借光借地借树石,建築師在60.0㎡中咫尺山林-32.jpg

借光借地借树石,建築師在60.0㎡中咫尺山林-33.jpg

借光借地借树石,建築師在60.0㎡中咫尺山林-34.jpg

借光借地借树石,建築師在60.0㎡中咫尺山林-35.jpg

项目地点:浙江杭州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

项目类型:建築及场景空间改造設計

設計面积:约60.0㎡

建成时间:2018年1月

設計公司:房子和诗工作室

設計主创:朱浪进

設計团队:许潇文、刘亚峰、王佩华、陆巧芸、应卓越、牛新佳、潘于

主要材料:水磨石、铁艺、海基布、松木、橡木地板

施工团队:程士铭(观和营造)、黎文修(铁艺)

摄 影:池依依

撰 文:朱浪进、许潇文、应卓越

校 对:操拓

END

没搜索到文物库相关内容

暂无用户创作记录!~

记录用户以此项目图片为灵感使用Ai进行二次创作。

暂时没有评论,你回一个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序赞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