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生命的自然环境中,颗粒状的物质在侵蚀和沉积的循环作用下不断再生。那么,是否可以将这一现象运用到建築当中,使建築结构也可以不断地被重新配置呢?
設計“颗粒”:兼顾固体材料的稳定性与流体的可重构性-1.jpg

由斯图加特大学计算設計学院(ICD)設計的聚合展馆(Aggregate Pavilion 2018)展示了他们在颗粒材料方面的为期10年的研究成果。这是首个完全由数字設計的颗粒材料围合而成的建築空间,这些颗粒并未真正地连接,而是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实现接触,兼顾了固体材料的稳定性和流体的可重构性,从而为“去稳定”(de-stabilization)和“重新稳定”(re-stabilization)的建造形式开辟了新的视角。

▼展馆外观
設計“颗粒”:兼顾固体材料的稳定性与流体的可重构性-2.jpg

設計“颗粒”:兼顾固体材料的稳定性与流体的可重构性-3.jpg

▼内部视角
設計“颗粒”:兼顾固体材料的稳定性与流体的可重构性-4.jpg

▼这些颗粒并未真正地连接,而是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实现接触
設計“颗粒”:兼顾固体材料的稳定性与流体的可重构性-5.jpg

設計“颗粒”:兼顾固体材料的稳定性与流体的可重构性-6.jpg

設計“颗粒”:兼顾固体材料的稳定性与流体的可重构性-7.jpg

构成装置的7万颗星星状的白色“颗粒”由再生塑料制成,并通过大型的机器人系统倾倒在现场。每个颗粒的形状和材质皆可以由設計者自行定义。展馆中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設計颗粒”:一种是可以浮动的球体,一种是可以互锁的六足结构。前者可被视为一种可移动的框架,后者则是一种自我支撑的空间结构。由于相互不存在连接关系,这两种“颗粒”均可以在新的构造中被重新利用。由颗粒组成的全尺寸结构完全是在现场制作。

▼两种不同的“設計颗粒”:浮动的球体,和互锁的六足结构
設計“颗粒”:兼顾固体材料的稳定性与流体的可重构性-8.jpg

設計“颗粒”:兼顾固体材料的稳定性与流体的可重构性-9.jpg

設計“颗粒”:兼顾固体材料的稳定性与流体的可重构性-10.jpg

設計“颗粒”:兼顾固体材料的稳定性与流体的可重构性-11.jpg

設計“颗粒”:兼顾固体材料的稳定性与流体的可重构性-12.jpg

▼生成过程,颗粒通过大型的机器人系统倾倒在现场
設計“颗粒”:兼顾固体材料的稳定性与流体的可重构性-13.jpg

設計“颗粒”:兼顾固体材料的稳定性与流体的可重构性-14.jpg

設計“颗粒”:兼顾固体材料的稳定性与流体的可重构性-15.jpg

設計“颗粒”:兼顾固体材料的稳定性与流体的可重构性-16.jpg

設計“颗粒”:兼顾固体材料的稳定性与流体的可重构性-17.jpg

設計“颗粒”:兼顾固体材料的稳定性与流体的可重构性-18.jpg

設計“颗粒”:兼顾固体材料的稳定性与流体的可重构性-19.jpg

▼数字模型
設計“颗粒”:兼顾固体材料的稳定性与流体的可重构性-20.jpg
Ai 分析中……

暂无用户创作记录!~

记录用户以此项目图片为灵感使用Ai进行二次创作。

暂时没有评论,你回一个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序赞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