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VBD创意设计中心 于 2019-11-19 11:15 编辑

640.webp.jpg

项目名称:良渚国家遗址公园·莫角书院
项目地址:浙江 杭州
设计单位:VBD华优室内
项目撰文:翁瑞栋
设计主创:翁瑞栋
设计团队:王欣、吕婧颜
软装设计:魏魏
专业摄影:汪敏杰
部分照片取自:大屋顶文化

良渚古城,莫角山下,湮埋着5000年的历史与文化。2019申遗正式成功之后,中国首个国家考古公园内的公益文化空间——莫角书院,将以其微没的空间身姿来承载重厚的时光之流。

反山王城之侧的莫角书院是5000年至今的一个时间奇点,是先民文化积存的回顾点,也是立足厚土历史上的展望出发点,如何为它选择适合的场域精神是设计团队首先遇到的诘问。

640.webp1.jpg
640.webp2.jpg

“场域精神由区位,空间形态和具有特性的明晰性明显地表达出来,当这些观点成为人的方向感和认同感的客体时就必须加以保存。”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观象学》诺佰·舒兹


在这句话中,其中的主要要素“区位、空间形态,以及特性“虽然做为参照体系已经被确认,然而这三大要素的各自边界的选择却未给出明确的量化方式,在此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

1. 书院的区位是以莫角山周边为界?亦或以良渚古城为界?甚至以良渚古文明地域为界?
2. 在已失落的古文明中,何种空间形态或者可辨识的特性该成为人们认同感的基石?是想象还是考古成果?毕竟这两者在当代人的记忆中,其实都不算真实且有体验的,那么认同感的存在由何而来?是通过历史自豪感加上考古发现成果就能解决的嘛,或者还要加上些许想象。
3. 另外,在5000年时段内,应仅以良渚文明期为限?还是以5000年纵贯至今的全时段为限?

在一个期翼表达历史文化自尊和由此向未来展望共存的空间载体下,各上述问题的自问自答,是设计出发的原点,同样的问题,应该在每一个意图表现场域精神的项目中存在着,空间三维性边界的选择确定加上时间(历史始末点的选择确定),既成为四维边界限定的选择探讨。


640.webp3.jpg

640.webp4.jpg


640.webp5.jpg


640.webp6.jpg


640.webp7.jpg


640.webp8.jpg


书院的建筑形式是在良渚文明出土文物中陶屋形制的基础上演化出来的,虽然不能完全了解先民建筑屋宇时的技术手段,但是能较为真实地体现建筑的架构形式和各项材料。因此,书院采用的是木质梁架的结构体系,其主要的屋架连接方式以草绳捆扎做为主要手段,屋面防水以苇草来厚铺层叠方式解决,这种形式一直被沿用至今(在某些偏远地区的自建建筑中)。

640.webp9.jpg

640.webp10.jpg

640.webp11.jpg

640.webp12.jpg

为了保证书院基本的使用要求,玻璃——这一现代材料在立面上被大范围使用了,其余墙体、门扇则采用了中古世纪的木作形式。

至此,我们可以认知到整个建筑的使用功能已经使得这个空间的构造方式实际涵盖了自先民以降至今5000年内多个时间段的技术方法,因此时间线的限定不可避免地以本地域纵贯至今为界限了。

640.webp13.jpg

640.webp14.jpg

进入到这个空间的所有观者,由于室内设施的体量关系,同时也希望延续整个空间的时间限定性。因此,一切室内设施及家俱均采用了中古世纪的木作家俱方式。即不允许任何现代金属连接构件的出现,以榫卯结构做法来构建所有家俱。(毕竟,良渚先民尚未有家俱的概念出现)

为了寻找一个能够代表古今汇聚的时间奇点的言说词汇,也必须利用5000年前的工艺方式和当下现代技术手法的融合,在投影台的底部,良渚地区的山石层叠技术是反山王城城墙砌筑方式的再现,通过对良渚地区专项考古资料的研究,并在施工中利用这些资料去真实地还原历史的技艺,做为局部复建,我们不希望在此制造一个以假乱真的假古董,因而将台子用透明亚克力整体包裹起来,并用重点照明强调和说明它。这应该正是中国主流文化意识觉醒的符号体现。既对传统文明有着强烈的文化自豪感,又不被廉价自尊桎梏在故纸堆中,而是以文化自信来做为创新发展的新起点。

微信图片_20191115182758.jpg

微信图片_20191115182808.jpg

微信图片_20191115182813.jpg

微信图片_20191115182826.jpg

微信图片_20191115182340.jpg

莫角书院做为一个公益空间项目,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具体的功能,而是兼顾了多种可能的活动空间,恰恰由于所有的室内设备均以活动陈设的方式出现,在此,阅读、学习、培训、交流、研讨、会议、茶叙...均成为符合此空间的功能选择,并能自由地进行切换,用这种方式来暗喻这一空间的文化包容性和延展性。

640.webp15.jpg

640.webp16.jpg

640.webp17.jpg

640.webp18.jpg

相对于人类文明的沧海桑田,对於一个文明地域而言,5000年不过一瞬的角度来观察,真正能被现代人感同身受的先民生活要素,却是由自然界延续留存下来的。

五千年前的阳光与今天的阳光是一样的

五千年前的芦苇与今天的芦苇是一样的

五千年前的黄土铺地与今天的黄土铺地是一样的


当观者在书院前庭后院中时,希望他们能感觉到与先民们一样的自然界的感悟。

640.webp19.jpg
640.webp20.jpg

640.webp21.jpg





Ai 分析中……

暂无用户创作记录!~

记录用户以此项目图片为灵感使用Ai进行二次创作。

VBD创意设计中心2019-11-21 10:18:36
zenith8188 发表于 2019-11-20 08:39
这一次的设计研究上采用了“包罗万象的空”进行应对

感谢支持,欢迎打卡莫角书院,感受五千年良渚文化
玄子znn2019-12-16 15:26:01
谢谢分享!                          
VBD创意设计中心2019-11-21 10:21:06
迪拜豪宅宅主 发表于 2019-11-20 14:03
莫角书院——空间场域精神四维边界限定性的选择性探讨

喜欢的话,点亮关注,转发分享,谢谢{:5_257:}
VBD创意设计中心2019-11-19 17:14:49
jujian9016 发表于 2019-11-19 16:32
谢谢分享,不错!!!

感谢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的
在山2020-1-10 11:52:33
莫角书院——空间场域精神四维边界限定性的选择性探讨
jujian90162019-11-19 16:32:38
谢谢分享,不错!!!
zenith81882019-11-20 08:39:39
这一次的设计研究上采用了“包罗万象的空”进行应对
迪拜豪宅宅主2019-11-20 14:03:50
莫角书院——空间场域精神四维边界限定性的选择性探讨
zenith81882019-11-21 17:23:05
这个设计不错,这个设计不错。
长毛水怪2019-11-27 16:36:57
莫角书院——空间场域精神四维边界限定性的选择性探讨
Emily_09012019-12-2 14:59:55
谢谢分享,不错!!!谢谢分享,不错!!!
下一页
12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序赞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