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普罗设计 于 2020-4-2 15:26 编辑

菲美特金属铸造厂是位于通州城关镇的老厂子。20多年来,这些铸造钢铁的坚固厂房矗立在京杭大运河边,留下了一段辉煌的工业时代。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确立,这里被规划为了副中心CBD核心商务区,而这个老厂子,在这种开发的浪潮中,是被毁灭,还是能够延续一些文化的基因,也许是标志着北京城市副中心能否真正成为一个城市文化副中心的关键。在成功运作了几个老工业遗产开发项目后,普罗建筑被邀请为这个运河边的老厂区策划一个新的转变,让这里成为北京的“西岸”。

▼将通州废弃工厂改造成“一座没有大门的艺术馆”

003-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640.jpg

▼改造前基地位置(左);美术馆原始基地-废弃的工厂宿舍区(右)

075-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667.jpg

在多番探讨过后,整个工厂最终被策划为一个以办公为主的艺术型创意产业园区。但是,如何处理河岸边最近的一片工厂生活配套区,成为一个难题。这片由四座一层条形单元宿舍房以及园区小食堂组成的区域,建筑面积小,分散。由于改造建筑轮廓线不能变动,这样的平面布局作为办公几乎很难以利用。那么不作为办公,是否可以引入一座公共的美术馆呢?把整个区域统合起来,使其成为“一座没有大门的艺术馆”,让文化和艺术成为整个产业园区的引擎,同时,给公众一个河边的文化社交空间? 这是一个让人兴奋的想法!

最核心的功能定义下来之后,我们就开始逐步解读场地,使其与我们的功能相契合,匹配出一个新生的建筑体,乃至是我们心目中理想的美术馆原型建筑。

▼改造后的创意园区与美术馆

002-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639.jpg

▼一个河边的文化社交空间

060-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339.jpg

加法到减法的转换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addition to subtraction

从“建筑群”到“一个建筑”,“外部”展场如何成为“内部”艺术洞穴。

▼时间的洞口

001-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719.jpg

▼“切削出”的隧道

004-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634.jpg

▼风光水在这里交汇

005-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720.jpg

原本场地中分散的建筑体量只能称之为“展厅群”,却无法成为“一座美术馆”。如果我们不将这些建筑体看成体量的“集合“,而将体量之间的“空”的部分看成是在一个整体上的“挖出”,也就是将加法转化为减法,我们就得到一个“整体”的美术馆。通过一系列的“挖出”操作,形成一系列凹陷的洞穴。这些“洞穴”将原来展厅群的外部空间,实质上转化为完整美术馆的内部空间。“洞穴”组合成了贯穿整体的人工“隧道”。“隧道”被每块巨石展厅所围合,时间,空间,风,声音,水都在这里交汇。这种如同行走在结构内部的感受,唤起了艺术的原始冲动,形成了身体层面的艺术场域。时间在这里仿佛不再是单一线性的元素,而成了一种循环。

▼从加法到减法-空间生成图解

044-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290.jpg

▼建筑模型

049-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640.jpg

048-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640.jpg


▼一层建筑平面图
074-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500.jpg

▼朝向广场的水平建筑体

006-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720.jpg

▼改造后的建筑体
007-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640.jpg

▼朝向北侧的入口

008-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1280.jpg

▼光影构造的引力场

009-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720.jpg

010-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720.jpg


▼巨石走廊

011-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720.jpg

012-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720.jpg


原本静置的排屋,被组织成一组相互锚固的巨石与石洞。这些交错的“隧道”成为周边城市空间的交汇点,也构成了美术馆的室外公共迷宫。迷宫空间这种古老的空间体验的探索感是一般的功能效率空间所无法比拟的。通过构建光影“迷宫”空间,传统封闭的美术馆空间就成为了开放式的户外“公共艺术场域”,其展览与展品,与展示方式,与参观互动的游客都更紧密的有所关联,而不是一个孤零零的精美建筑体。一个鲜活的美术馆由此诞生。

▼建筑剖面示意

070-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688.jpg

▼光影构造的引力场

013-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720.jpg

▼水上悬浮的迷宫

014-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640.jpg

▼隧道中的室外展区

015-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720.jpg

▼将“外部空间”转化为“内部空间”

016-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1440.jpg

为了更好的体现巨石迷宫的光线与岁月感,我们选择了沉香米黄砂岩作为外墙的主材,并在分隔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对比,并做了一比一的真实比例样墙,以使得最后美术馆呈现一种最大化的“完型”感。地面为了与之匹配映衬,我们也用了芝麻岩并做了相应的模数分隔处理。

▼沉香米黄石材对光线的微妙吸收与反射

017-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720.jpg

▼地面花岗岩石材与墙面石材的融合

018-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720.jpg

水系、架高层、空中廊与流动的人流 – 被吸纳的风景

运河美术馆其实很特殊,它虽然体量很小,却并非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闭单元,它既是园区内部的一部分,又是园区开放的窗口,同时又由于可以和外部隔岸相望,因此美术馆的定位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开放空间与箱庭空间的融合,是外部与内部视角的相互转化。

▼二层平台与被吸纳的风景

019-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720.jpg

▼二层平台的明暗创造空间深度

020-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720.jpg

▼光线对于空间的“切削”

021-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720.jpg

再回到场地本身,虽然这部分体量依旧矗立在园区围墙内,但是它特有的地形高差,使得美术馆一直和外界的运河堤岸形成了一种特别的隔(物理位置上的分隔)与不隔(视线上的沟通)的关系。因此在靠近运河的一侧,我们设计了架高半层的外廊,与地面的石洞隧道遥相呼应。在这个架高的层面上,我们可以越过园区的围墙与墙外的车流人流共享运河的美景,吸纳其成为美术馆的外部环境。同时,这些架高的连廊也是将几个独立展厅串联成一条完整又丰富的参观流线的重要一环。

▼与运河关系剖面大样图
062-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321.jpg

▼架高层带来穿透的风景

022-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720.jpg

▼多重的穿透

024-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640.jpg

▼多重交汇的廊道

025-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720.jpg

▼沉思之廊

023-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1095.jpg

▼多重交汇的廊道

026-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1440.jpg

我们为每条展馆都设计了不同的水系,水的流动也在静静引导着人们不断探索。在第三条展厅的后部形成了一个半圆形的无边水池,在这里建筑与围墙,弧形的水池一起构成了一个丰富的广场空间。地面一层,下沉层,架高层,这三个空间层次让单层的美术馆获得了垂直向的立体游览体验。在展馆内,通过低窗的设计,建筑间的水系也成为展馆内的展示元素,使室内外展区模糊了边界。

▼水系穿透形成停留空间

027-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640.jpg

▼停留空间

028-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720.jpg

029-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720.jpg

▼弧形水池连接连接两边隧道

031-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720.jpg

032-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720.jpg

030-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720.jpg

▼室外成为展窗

056-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591.jpg

▼水系成为展品

057-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530.jpg

除了美术馆自己内部的设置和连接。还有一条贯穿整个园区的“空中之廊”,这条流线从园区中央办公区的二层廊桥跨越而出,再下到地面进入到美术馆的入口售票厅。因此介由不同的角度进入美术馆内会看到不同的景观,体验到不同的水,与地面,与墙面,与参观的人流的种种不同关系。这些不同自然是十分重要又特殊的体验,也是我们对传统中国园林的一种转译尝试。同时,这些外部联结将人不断引入美术馆的“公共艺术场域”中,使人的活动本身成为了展品。

▼通向的美术馆的公共艺术廊道(左) ;流线示意图 (右)

076-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780.jpg

▼空中之廊模型


047-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640.jpg

▼空中之梯进入美术馆

035-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720.jpg

▼空中之廊与地面下沉悬浮入口

038-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720.jpg

▼空中之梯进入美术馆

037-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640.jpg

▼空中之廊入口

040-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640.jpg

▼空中之梯进入美术馆

036-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1449.jpg

▼下沉悬浮入口的光井

039-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1440.jpg

生活是没有大门的艺术
Life is “Art without Gate”

我们一直认为,改造是一个起点,一种途径。鲜活而纯粹的艺术不应该被其手段所束缚,而应该导向更多义的建构。如何回应建筑的场所,如何创造更开放的生活,是我们设计探讨的重点。我们相信场地本身就有它诉说故事的力量,只是静静等待着能与它们交流的设计师的出现。而运河美术馆的力量就在于时间与场所的对话。通过对原始场地空间逻辑的继承与转译,我们将分散的“展馆群”构建成给予人身体包裹性的“美术馆整体结构”,同时,将美术馆彻底变成了生活中的街道空间。这说明,未来的艺术空间将更关注于回归人原始内在的体验与感受,而不仅仅停留于对艺术品本身的展示。通过运河美术馆的项目可以看到,当艺术与生活相交融,艺术就不会存在大门。

▼光井

042-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1450.jpg

▼美术馆北侧入口

041-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1280.jpg

▼没有大门的艺术馆

052-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1440.jpg

051-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640.jpg

053-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640.jpg

055-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640.jpg

▼改造施工过程

071-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461.jpg

▼平面图

▼立面图
078-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439.jpg

▼墙身节点详图

073-canal-art-museum-china-by-officeproject-960x1373.jpg


项目地点:北京市通州区
项目性质:美术馆
设计周期: 2018.8-2018.10
建造周期:2019.3-2019.11
建筑面积:1900.57平方米
业主单位:通州新潞文创园
设计单位:普罗建筑 officePROJECT
主持设计师:常可、李汶翰、刘敏杰
设计团队:姜宏辉、张昊、赵建伟、冯攀遨、袁博,林旺铭,陈斌斌,魏斌(驻场),王佳桐,扈诗雨,吴香丹
摄影:孙海霆、夏至,常可
Ai 分析中……

暂无用户创作记录!~

记录用户以此项目图片为灵感使用Ai进行二次创作。

zenith81882020-4-3 09:09:28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马蹄名2020-4-10 09:40:04
谢谢分享                                          
雷霄2023-9-12 10:33:33
我以前看帖基本不回帖,后来我发现,这样不但会花掉我的金币,而且不厚道。于是我把这段文字保存在记事本里,每看一个帖子,就复制上去,以表达我对楼主的谢意,把帖子顶起来,顺便帮自己挣点金钱。
·O(∩_∩)O·2020-4-10 11:21:17
我以前看帖基本不回帖,后来我发现,这样不但会花掉我的金币,而且不厚道。于是我把这段文字保存在记事本里,每看一个帖子,就复制上去,以表达我对楼主的谢意,把帖子顶起来,顺便帮自己挣点金钱。
名香2020-9-29 11:51:29

我试过认真编写一条评论,结果得到的点和币跟复制评论是一样的,后来我更多会选择复制别人的评论!
冰之汤2020-4-3 10:58:46
谢谢分享谢谢分享
jujian90162020-4-3 11:43:57
谢谢分享,不错!!!
陈秋竹2020-4-3 15:31:41
设计很赞6666666666666
陈秋竹2020-4-6 08:53:24
现代建筑,谢谢分享
zenith81882020-4-7 09:16:20
设计很赞6666666666666
迪啊哈?!2020-4-7 10:48:31
光与影  大爱这种感觉  赞
zenith81882020-4-9 10:07:30
中国古代朴素唯物哲学的“五行”:金、木、水、火、土。
下一页
12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序赞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