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冷静,禅是思索。
品茶重在意会,
学禅贵在参悟。
儒家以茶修德,
道家以茶修心,
佛家以茶修性。
茶道精神: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
参百品而不混,
越众饮而独高。
daacaa866d13767a67096ec8.jpg
佛教自公元前5世纪由印度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的传播与发展,到隋唐时达到鼎盛时期。而茶是兴于唐、盛于宋,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在《自传》和《茶经》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及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可以说,中国茶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僧俗两方面都津津乐道,并广为人知的便是——禅茶一味。
.jpg
古代时,寺院多在高山之上,而好茶多产自山顶,如武夷山乌龙茶、庐山云雾茶、龙潭毛尖、洞庭山碧螺春等。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 禅茶的就是八正道,就是清净心,就是六和敬,就是脱俗。
通过品茶,同样可以参悟许多设计道理。现如今的设计,多数为浮躁的商业利益驱使之产物,少有经过沉淀的佳作。大家都是互相抄袭,见到好的表现手法,拿来就用,丝毫不关心原作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更想不到抄来的作品才刚完成就将“过时”,因为经不起推敲,耐不住细品。
前面的《学做古诗与学做设计》里,我们聊到设计手法的“抄境界”,都能分出三六九等,譬如抄意念、抄元素、抄造型,更何况禅学哲理和民族文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于中华文化的学习与弘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首先就是要重拾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而作为设计人,我们这一代的作用犹其重要,需承上启下。
     禅茶的正清和雅,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生活态度、人生观;而现代设计正需要这种追求,像茶一样,涤除浮躁,沉淀再沉淀,在中华文化这片深厚的沃土中,发出新的萌芽。
0644845c31a68662faf2c04a.jpg
     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
     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放上异兽,
     饰以琉璃,饰以黄金,施以脂粉…….
     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
     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
     再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
     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
     回顾历史,最具规模的皇家园林建筑——圆明圆的设计,主体思路有二方面:一是政治意义,九州清晏象征中华大地一片安宁,湖水波平浪静,大清永久太平。中心万字形建筑表示大清帝国千秋万代,代代传承;二是模仿中国南方迷人的自然风景,重现诗歌与绘画中的意境。如杜牧《清明》里的田园情趣、玉泉观鱼再现杭州西湖的景致。圆明圆被誉为东方的一颗璀璨明珠,因为它不仅是权力与财富的象征,同样由于其高超的艺术造诣,从而得到世人的盛赞。昔日的辉煌,今天同样可以激励人心,让我们向着更高的目标追求。
128527394244218750.jpg
看苏州河的旧仓库,由于登琨艳的坚持和努力,才得以保全下来,让我们还能看到近代工业文明,触摸到旧工业时代的建筑躯体。亚太地区目前仅存的近代工业文明的国家和地区屈指可数,上海这个有百多年历史的工业城市则更具代表性,尤其是沿江15公里的大型老工业区,举世无二。登琨艳也因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从他做的这件事情上,可以看见一个为了保护中华文化挺身而出的杰出楷模。所以做文化设计首先要尊重文化,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用毕生精力去学习和研究,创新出更多更好的设计作品。
24_17365_5acdbebc0e28fc5.jpg
再看设计界里的新秀,有几个人值得我们学习:KTO展馆设计者张星,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的规律为引导,得出结晶——砖。从这个空间里,处处都能找到传统文化的缩影,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同样能很好地诠释传统中国文化。
试想,如果我们都忘记过去,一心投入到西方文明的怀抱,或者紧跟着日韩潮流的脚步走,我们就是个没有灵魂,无根之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做自己的文化才最具魅力。

没搜索到文物库相关内容

暂无用户创作记录!~

记录用户以此项目图片为灵感使用Ai进行二次创作。

sand19662010-12-17 16:47:11
樓主寫的很好,除了登琨艷我不認同,其他都好
carol3132010-12-20 02:43:25
受教了。
至于楼主所说的:现如今的设计,多数为浮躁的商业利益驱使之产物,少有经过沉淀的佳作,也是必然。茶禅之道,重在清净自在。而这“清净自在”,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是最最奢侈的东西了。时代变了,时代的产物也自然变了,就像现在我们做几小时动车的距离,够唐宋那时跑死几匹好马了。那一份自然,那一份惬意,那一份对天人合一的追求,早就被追逐,被焦躁,被生存的压迫感所取代。这是无奈,也是铁的事实,强求也是枉然。至于紧俏的佳作,我到觉得不用太悲观,就像眼角的鱼尾纹,时间久了,总会有的。因为这是不只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再牛的思想,也得有人能读懂不是么?
wstzyy112010-12-27 10:58:57
呵呵。。。。说得好啊,不过也是,或许有人懂得了,禅茶之道,只是我们看不出来而已吧。。。。。
4032180752010-12-29 11:09:11
受益非浅!谢谢
京叔2011-1-3 21:04:21
设计,都是各施各法,并且大部分受困于业主,而真正能够让设计师自有掌控的空间有几何呢?
所以,现在业主们知否更需要反思呢?
蟋蟀的蟀2011-1-18 17:07:19
是啊,要保护中国文化,这个很重要啊。我们说5000年文明,但真正有多少是在人心中的?我们这代人愧对历史啊。
zhangjuan02032011-1-23 11:12:30
刚好在做古建筑改造。看到此文,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
tama1442011-3-16 23:13:32
分析的好好 张星的确很好诠释中式
lsbicc2011-3-17 16:53:11
好设计要站在文化这个巨人的肩膀上
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序赞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