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仓X号”是虚构的名字,抑或“X”才能代表它今后命名的各种可能。作为粮仓,它的原始功能早在多年前就已失去,新的储粮技术和设施先取代了它和其他同类建筑曾经的地位,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开发紧随其后在二十年间圈并和蚕食着其濒临湘水的大片宝地。“粮仓X号”是最后幸存下来的十座苏式粮仓中的最后一座,它的幸存,前有当地有识之士的关注,文保部门的禁止令,后有我们的积极构想和开发商的明智决策。
vsszan27078220011291.jpeg
    “粮仓X号”是一座长38米、宽14米、高13.84米的椭圆形建筑,按照檐部、勒脚三段式的经典做法,两侧各有八对逐级内收的构造柱,和若干小型通风窗,基部还各有两对供运输机械进出的拱形洞口。内部沿墙设有三级搁置层板的“圈梁”,屋顶为木构人字梁。近七十年的演变,原本的面貌已被不同年代,出于不同的目的而不同程度地改变和损坏。
vsszan27078220011292.jpeg vsszan27078220011293.jpeg
    对旧建筑的表皮进行了深度清理,外立面剔除外加的附着物和修复被严重损坏的砖面,但保留特殊的时代印记及标识;内部则铲除了原用来防水的灰泥层,显露出基层的红砖结构。出入口保留建筑原有的混凝土檐板和金属构件,用透明的玻璃外罩出新的功能空间
vsszan27078220011294.jpeg vsszan27078220011295.jpeg vsszan27078220011296.jpeg vsszan27078220011297.jpeg
    我们提出了保护性修复、功能性改造、前瞻性重生的三部曲激活计划。我们团队在现场进行了大量的测绘工作,对粮仓建筑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尝试以创造保护历史、保护文化记忆的可能性,用当下功能的植入保护建筑母体,以新的现代元素对话旧的前工业化的历史特征。
vsszan27078220011298.jpeg vsszan27078220011299.jpeg vsszan270782200112910.jpeg
    粮仓建筑是一个只有通风而无采光的封闭体,除了建筑周圈设置的通风窗外,欠缺植入当下功能所需的基本条件,在不影响建筑外廓的前提下,设计团队在建筑顶部两侧东西向开设了通长的采光窗,引入大面积的天光和新风。同时疏通恢复原建筑原有的立面洞口,增大采光通风面;
vsszan270782200112911.jpeg vsszan270782200112912.jpeg vsszan270782200112913.jpeg vsszan270782200112914.jpeg vsszan270782200112915.jpeg
    裸露原建筑顶部复杂的木构,呈现结构之美态,取消影响空间布局的中心立柱,代之以现代轻盈的碳纤维结构材料;室内的建构均采用独立钢构,与建筑轻分离,既不损害脆弱的旧建筑,又以新的建构方式与旧建筑产生对比。盒状二次建筑或独立或错落。
vsszan270782200112916.jpeg vsszan270782200112917.jpeg vsszan270782200112918.jpeg
    室内平面取东西轴向,由西往东环绕空间引导观众游人。东侧设步梯往二层回廊空间,为今后的展示功能预留条件。
vsszan270782200112919.jpeg vsszan270782200112920.jpeg vsszan270782200112921.jpeg vsszan270782200112922.jpeg
    北侧的入口连通室外的下沉式水景广场,产生互动的交流和延展的公共区域,室内沿圈梁设置的暗藏灯带勾勒出旧建筑的沧桑感和雄浑的质感。一些艺品和装置暗示了今后功能演变的可能性和方向。
vsszan270782200112923.jpeg

没搜索到文物库相关内容

暂无用户创作记录!~

记录用户以此项目图片为灵感使用Ai进行二次创作。

暂时没有评论,你回一个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序赞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