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下这处离家不过100米的办公空间,既是工作室发展的需要,也是想在厦门这个小尺度城市,与以往驾车上、下班的通勤劳顿,作个彻底了结。这样的距离尺度,也让工作室作为家空间的延伸有了可能。动笔的初始其实没有太多纠结,还是对实际功能需求的梳理取舍,选择材料加以物化,呈现出贴切状态的过程。建筑如此,室内亦然。
▽室内一瞥:落日余晖下的工作室会客区 © 张超

vsszan66811121322251.jpg
过渡空间与破口

工作室的初始平面呈L型© 默认建筑

vsszan66811121322252.gif
▽工作室入口© 默认建筑

vsszan66811121322253.jpg
▽条形洞口与悬挑黄铜板© 张超

vsszan66811121322254.jpg
我们通过吊顶适当压低了过渡空间的尺度,并采用黑色微水泥材质整体覆盖。将走道尽端自然光线的渗入与暖光源照明相结合,营造出了冷暖交迭的静谧氛围。此外,黑色的空间本身也非常适合工作模型的取景拍照。
▽左:引导流线的弧墙与冷暖交迭的光线;右:过渡空间内的暖光© 张超

vsszan66811121322255.jpg vsszan66811121322256.jpg
开放空间与大家具

穿越入口空间来到工作室主要办公区域后,顿有开朗之感。这里平面规整,面朝东南临近海湾,上午日照充足光线明亮。团队工作区、讨论区、会客区,以及我个人的工作区一字排开、并列设置。因整体尺度不算太大,为了避免空间局促,而不再做任何分隔,开放式的办公环境也更利于团队间的交流协作。连通空间本身的灵活度也更好,得以更加便捷地应对将来可能出现的调整和变动。
▽通向工作区的过渡空间© 张超

vsszan66811121322257.jpg
▽光线柔和的开放式工作区© 张超

vsszan66811121322258.jpg
▽窗边的阅读区和休闲区© 张超

vsszan66811121322259.jpg
▽讨论区和会客区© 张超

vsszan668111213222510.jpg
在这里,我们稍加设计了一组环绕办公区四周的整体式大家具,即解决了日常需求,又释放了内部空间。大家具靠近落地窗一侧,变形为了通长的阅读桌,减小后的窗洞令室内光线相对柔和。长桌中嵌入种植箱,在此种下的一棵石斑木,成为了从入口空间进入后的视线焦点,也为工作室引来了花开花落的四时变换。树下设一休闲靠座,可供大家从午后的伏案中起身,伸腿侧卧、观海小憩。长桌的端头往墙面延伸,并与局部吊顶连为一体,在此布置了材料架和保洁用具收纳柜。
▽整体式大家具轴测图© 默认建筑

vsszan668111213222511.jpg
▽沿窗观海的阅读桌与苗木© 默认建筑

vsszan668111213222512.jpg
▽洒入阳光的阅读区© 默认建筑

vsszan668111213222513.gif
大家具在工作区和模型区之间© 张超
vsszan668111213222514.jpg
▽沿长边布置的书架和收纳柜© 张超

vsszan668111213222515.jpg
▽左:唱片架和电视墙;右:电子壁炉细部©默认建筑

vsszan668111213222516.jpg
会客区内摆进舒适的中古沙发椅© 张超
vsszan668111213222517.jpg
▽会客区的观海视野© 默认建筑

vsszan668111213222518.jpg
▽艺术家吴观真画作——《乐》© 张超

vsszan668111213222519.jpg
▽左:画作细部;右:摇椅细部© 张超

vsszan668111213222520.jpg
小房子与光器

在我的私人工作区一隅,大家具演变成了类似“小房子”的空间,内部不大但供自己平时午休和阅读足矣。步入时迈上一踏压低尺度以应坐姿,并可通过推拉门扇与外部区域适度划分,保有了些许私密感。
▽可开关门的“小房子”© 张超

vsszan668111213222521.gif
▽私人工作区© 张超

vsszan668111213222522.jpg
“小房子”的墙面和屋顶在其角部内凹成盒状,像开了扇高窗,我称它为“光器”。晨间的日光穿透容器东面的洞口折入室内,随时间推移缓缓变化。早年从斯里兰卡淘回来的雕塑,也有了适宜的安放之处。夜幕降临,暗藏于容器顶部的灯光点亮,并透过其背后的亚克力板均匀向外扩散。从白昼的由外向内,到黑夜的自内而外,光线在容器中完成了自然光与人工光间的相互转换。
▽“光器”轴测图© 默认建筑

vsszan668111213222523.jpg
▽角部的“光器” © 张超

vsszan668111213222524.jpg
▽晨间日光透过“光器”的变化© 默认建筑

vsszan668111213222525.gif
▽供阅读和休憩的小空间© 张超

vsszan668111213222526.jpg
▽夜间灯光下的“光器”© 张超

vsszan668111213222527.jpg
这处小小的设计发力源自我一次偶然的发现——由于工作室大楼离家距离很近,在家中卧室位置刚好得以瞥见“光器”所在的角部。于是,每个呆在工作室伏案的夜晚,这窗灯火成了与家之间的一种维系。也让我想起了19世纪美国唯美主义画家James Whistler的作品《小夜曲:蓝与银 — 切尔西》(Nocturne: Blue and Silver – Chelsea)中描绘的场景。
▽“小房子”一角© 默认建筑

vsszan668111213222528.jpg
▽夜暮下的“小房子” © 张超

vsszan668111213222529.jpg
▽向外溢光的“光器”© 张超

vsszan668111213222530.jpg
工作室的室内设计是一次微不足道的个人空间实践,却也浓缩了一些自己对设计粗浅的理解和认知。从繁复的理论和多余的形式中逃逸,无技可炫也并不奢华,只求舒适得体、经久实用。
▽工作室与家的位置关系© 默认建筑

vsszan668111213222531.jpg
我想© 张超
vsszan668111213222532.jpg
▽平面图© 默认建筑

vsszan668111213222533.jpg
vsszan668111213222534.jpg vsszan668111213222535.jpg vsszan668111213222536.jpg vsszan668111213222537.jpg vsszan668111213222538.jpg vsszan668111213222539.jpg vsszan668111213222540.jpg vsszan668111213222541.jpg vsszan668111213222542.jpg vsszan668111213222543.jpg vsszan668111213222544.jpg vsszan668111213222545.jpg vsszan668111213222546.jpg
  • 项目名称:默认建筑办公空间
  • 项目地点:福建厦门
  • 建成时间:2022年
  • 建筑面积:110平方米
  • 室内设计:默认建筑
  • 主持建筑师:牛津
  • 中古家具支持:Stream
  • 画作艺术家:吴观真
  • 施工方:厦门曾与兴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 灰泥/微水泥:泰斯特(TEXTOR)
  • 照明灯具:西顿照明(CDN)
  • 摄影:张超 | 默认建筑
  • 联系 默认建筑 请至:morethanarch@126.com

没搜索到文物库相关内容

暂无用户创作记录!~

记录用户以此项目图片为灵感使用Ai进行二次创作。

翻车轱辘2022-8-12 17:16:53
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
gshxhj2022-8-15 09:29:48
谢谢分享,谢谢分享!
苏城biubiubiu2023-4-18 17:44:01
大师作品!这个感觉太棒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序赞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