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 巢空间设计
每个人做事情都有一套自己的思考逻辑,亦即是个人的知识体系。我们如何把自己平常在不同领域获得的知识和洞察结合起来,帮大脑建立灵感的档案资料夹,并且在创作时,提炼成想表达的画面,是件十分重要的事情。藉由这篇,我趁机梳理一下自己的方式,归纳出三种心法分享给大家。或许初尝试时需要多多练习,但时间一久,习惯了这麽做的话,很多思维将会内化成下意识的肌肉反应,时刻为自己加入新养分,保持创作的弹性和广度。
灯具/ 喜的灯饰
一、掌握有熟悉感的文化记忆
我们可以把想建构的世界简单分成几种不同的分类。以建筑空间方面的影像创作来讲,首先是「熟悉感」。对於熟悉感的东西,观众会很有共鸣,可能是小时候曾经出现的梗,像是漫画、电影和电视上看过,或是日常会有的物品。譬如曾经当红的明星、飞垒口香糖、小虎咖啡、灌篮高手...... 这些在大家成长过程中占据大量片段的事物,都会是能连结记忆,创造熟悉感的东西。
而有些事情,已然累积成一个特有文化,举例来说,早期台湾社会的父母较不会直接说爱,传递他们的关心,但会问你「有没有吃饭?」,这其实就是他们的关爱,也是台湾社会才会感受到的文化。
空间/ 合风苍飞设计× 张育睿建筑师事务所(日日春油饭)
我们可以从不同地方,去了解什麽东西会让人有熟悉感,这些东西就能应用在不同的创作面向上。像有些设计公司特别擅长结合台式复古的元素,把以前台湾流行过的元素,用这个时代的观点重新呈现出新样貌,就是一种熟悉感的运用。而好莱坞爱情喜剧片和世界末日方面的灾难片,我们常会有看过类似的印象,但只要有新电影上映,大众还是会前去观赏,就是因为有一种很喜欢的熟悉感,驱使我们观看。
你要很了解为什麽会有这个点(梗)的原因,才有办法把「熟悉感」运用到位。尽管我们来自不同的生长背景,拥有不同的喜好,没办法也不必了解每一套梗的运作,但是当你想去应用某一个熟悉的记忆时,它背後是什麽样的逻辑,必须要加入哪些时间点、发生区域、文化素材,就得花点功夫了解。如此放在创作里面,才能使拥有共感的受众产生情感连结,画面的强度就也能再拉高一些。
空间/ 隐室设计
空间/ 隐室设计
空间/ 朗禾设计
空间/ 开物设计
二、观察生活中的形状和颜色
我自己是个蛮靠视觉的人,对於形状跟颜色会有比较强烈的印象感受。日常的东西基本上都是几何形状,三角形、圆形、方形,多边形等等所组成,这些形状就能让我们在画面中创造很多趣味的变化。可能是形状的排列组合,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加圆形,抑或是同个形状的重复出现。在观看ㄧ些广告和影集的转场,他们便常用同个形状的东西,联结到另一个相同形状的物品,例如一个太阳下山,太阳的圆形就变成车轮,转到隔天早上主角赶路上班的情况。
空间/ 向度设计
摄影上,如果平面视觉是被整理过的,拥有一个几何的架构,通常也容易产生迷人的吸引力。举光影为例,它可能是一道斜射的光从窗外洒下,画面或许 1/5 是亮的,4/5 是黑的,这两种对应就如同两个三角形的衍生组合。大家可以多观察身边不同的形状,去进行一些好玩的连结想像。
我自己在摄影的手法也常常会用,像是波浪形的椅子,跟後面波浪形的沙发做一些交叠呼应。或是桌上放了两颗柳丁,那麽前面就再放橘色的球形抱枕,试图创造连结性,画面就会不自觉较为趣味协调!
空间/ 上上设计
空间/ 向度设计
空间/ 人工人设计制作
而跟形状相关的另一个东西即是颜色,形状跟颜色其实可以一起思考,做些比较极致的翻玩跟交融。
每个颜色都有不同的层次,这些层次又象徵多元的语汇及寓意,我们可以从这边去做些搭配组合,透过自身的美感,尽量让对比或协调的颜色在画面出现,构成主体的调性。
也许是强烈冲突的排列,也许是柔和陪伴的排列,相加叠合之下,形塑出多种不同的情感和情绪。这份调性,又会牵涉到是否能透过视觉诱发共感的结果。有时若看到一些作品,觉得为什麽没有太多感觉?我们也能自我练习,进行倒叙的推演,去看是哪一点没做到位,进而思考自己会怎麽诠释这件事情。
空间/ 上上设计
我们前几天刚好拍一个好室设计的案子,这个案子很有趣,屋主始终如一,都是工业风的忠实爱好者。
台湾几年前也流行过工业风,调性也大多是冷冽一点的风味。然而我们在创作的时候,会希望尽量给空间不同的生命力,最好能了解这个家庭的成员为什麽会这样思考,他会什麽喜欢这个东西,比较能把背後故事演译给观者看见。
所以这一场的工业风空间,我就联想到一件事:十几年前的屋主可能还是单身状态,所以他的空间比较像一个大男人的天地,有点酷、有点冷调。後来结婚有了小孩,空间随着生活成长,开始加入家庭的温度,所以里面会变成比较温暖的工业风,有一些柔和的氛围和视角,灰色也不再那麽冷灰,而变成是暖灰了。依循这样的脉络发展下去,自然会有很多新东西可以去延伸创造,我们也能把屋主个人成长的历程给拍摄出来,将是截然不同的感觉。大家可以期待之後的成果。
空间/ 太砚设计
空间/ 钜程设计
三、收集社会现象
从事摄影或者艺术诠释的人,要对发生的社会现象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虽然不用深刻地探索到底什麽才是政治正确的事情,但是仍要有一定程度的熟悉。
空间/ 钜程设计
有些现象可能是长期演变,比如少子化、顶客族、同性婚姻等,有些则如疫情爆发这类中短期的现象。观察到这些徵象,就可以把它变成创作能量。前阵子常有的例子就是 1.5 公尺的防疫距离。如果拍到超长的桌子,就可以玩两个人坐在桌子两端的梗,形容这张桌子是一个超级安全不会染疫的用餐距离,而同是经历过的人,或许就会会心一笑。
不过玩弄现象时也要格外注意尺度的拿捏,因为有时一个梗,在不同的族群会有完全对比的反应,甚至会踩到一些界线。掌握得好,这件事会帮你顺水推舟,但若越线,同样可能会招来非议。
空间/ 宽玠设计
有些资料要靠自己去吸收补充,像前面提到的文化记忆;有些东西则是要藉由观察,收集资料跟多看,像是对形状与颜色的敏锐度。也有些事,得自己亲身去外面走走,接近人群,甚至走出舒适圈外的世界去体验,会有更多丰富的收获。看纪录片这件事情就蛮不错的。相较於新闻播报的片段,纪录片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叙事,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完整资讯,拼凑真相的样貌。
透过这类东西去了解世界上其他地方发生的事情,进行创作时也会更有自己的声音和见解。甚至,还能透过自己的专业,把一些理念抛砖引玉点出来,用温柔又具美感的方式,邀请大家一起思考你想传达的讯息。
空间/ 巢空间设计
空间/ 45tilt / 肆伍形物所
空间/ 怀特设计
Jamie Yelo关於摄影师这个称谓,其实我没有太多意见,因为这是大家认识的我。但说穿了,我是个喜欢创造的孩子,对创作没有特爱的工具,却有特别的热情。认真起来打拼时有个老灵魂,但对於创新与体验,永远像是实验室里的小朋友。我想分享我怎麽看我的摄影师工作,以及工作上的点点滴滴。Jamie Lo- 转载自:Hey!Cheese
- 图片©Hey!Cheese
- 语言:繁体中文
- 编辑:序赞网
- 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