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吹起一波医疗空间新浪潮,台湾有越来越多医疗空间展现不一样的面向,有别於以往一片冷白,医病之间有相当大距离的印象,我们看到许多空间设计师和业主,开始致力於在医疗环境里,藉由空间氛围营造结合品牌初衷和风格,同时注入更多人性面的关怀与温度。这次 HC 邀请几位空间设计师,与我们分享现今设计医疗空间有哪些不同以往的新思维,以及是如何运用设计,在符合实际操作面的情况下,颠覆众人对医疗空间的既定印象。
追溯古早时代,人们总按二十四节气的时序变化调养身体,这顺应天时,讲究身心与天地之气共达平衡的老智慧,尽管已流转千年,在任何世代仍有珍贵价值。尤其眼观现下资讯爆炸的日常,或许更有其显着的必要之处。
「泰昌堂」即是一间整合中医诊所与传统药行,并结合现代医学知识的中医场域,目前在台北地区分别设立了天母院、温州院,以及以中西联合的眼科诊所泰明堂。其中承接温州院和泰明堂两处空间设计的山海空间制作所廖冠瑞,让当代的中医场域,汲取过往的常民印象再提升,将空间化作古朴温暖,沈着伫立於街角的儒雅存在,一ㄧ发扬汉方的内敛智慧。
泰昌堂
泰明堂
看中医像去别人家作客般舒适自在
「我以前很喜欢看一些香港武打片,印象中,片中人物在家开设的拳馆,通常会简单放上一块匾额、一张桌子和椅子,便开始帮客人看诊。回想那样的状态,我解读为像是他人来作客的感觉;所以那时规划泰昌堂温州院,我就提出类似的概念。」生命中的体验,都能迸发为有趣的灵感。廖冠瑞因电影画面产生灵感,遂而从住宅思维出发,一路环绕着「舒适性」的主轴目的,串连出亲切友好的氛围空间。这份纯粹简单的起念,倒也与中医药性单纯,缓长调理来改善病兆的理论,显得有几分异曲同工之妙。
View fullsize
View fullsize
廖冠瑞提到,如果刻意去区分所谓医疗跟住家空间,反而医疗空间会有点无法打破现状。因此在规划过程中,他试图寻找两种场域之间的共存点。以温州院为例,外观保留古朴具浓郁台湾味的红砖墙,墙上漫布伴随时日延展的青苔,替建筑物披上老派的优雅;再叠合温润的木窗框,访客宛如逐步踏往悠远的时光隧道,亦像是来到某个朋友的老家。
门一开,暖意自是席上心房,身体尽情沐浴在朴质雅韵的复古氛围中,请由温和的汉方疗法,悉心养护全身必须的精气神。我们不论是作客,或是想了解自己身体状态,都能安心放松地坐下,跟中医师好好对谈。
「传统上来看,其实很多人对医疗空间皆抱有未知的恐惧,我们是否有办法透过一些相较之下平易近人的空间型态,让患者不是挂号完就处於战战兢兢的状态?」
藉由空间抛出善的循环,改善病识感问题
针对一个好的空间能带来什麽变化?廖冠瑞分享了他对时下社会的洞察:「现今台湾社会,许多人都缺乏一个东西 一『病识感』。他们也许是不想、不喜欢或害怕看医生,又或认为『我应该没有生病,只是压力太大、状态不好』。」这几种状态,与空间会有一定的关联性;当我们走进诊所,全身上下的神经都会连成一线,提醒大脑以前不好的记忆。因此心理层面上,也难以如此自在和安心,甚至产生抗拒的心情。
那麽假使我们开始用不同以往型态的变化,从各个方面一点一滴改善,重新建立起新的印象,那或许有一天看病这件事,将会没有那麽地可怕。
现在其实许多种类的诊所,包含中、西医,很多人都开始在从事这些改变,让「看医生」变成一种新常态,并非定要生病了才能去诊所。平常没事来走走,也可获得一些预防医疗的知识。
久而久之,随时间累积,未来会演进成一个良善的循环,势必可以改善很多人没有病识感的问题。「像那时我们刚接触泰昌堂,他们已经会在院内举办一些讲座活动,平时也常在社群分享节气养生的相关议题」,这类的东西就在潜移默化间,邀请大众接触新知,自此来中医诊所,除了传统的把脉针灸治疗,也会是定期的日常保养和学习,带领大家身心皆达到更健康的状态。
Q&A|设计中医诊所有哪些印象深刻的地方?
廖:中医在看诊过程,需要把脉及观察患者气色,舌头的状态,所以原本会希望延续家居感,灯光的选用设计是较为柔和一点的呈现;可是中医师实际上需要在没有任何色温影响且光线很亮的状态下看诊,不能因为光线误差导致误判(像是黄光导致客人脸色蜡黄),因此後来我们决定公共区域以柔和的自然光为主,诊间内部则是使用白光的规划。
另外由於主要受众为年长的长辈居多,我们必须格外注意过道的尺寸,还有识别牌上的文字大小,以最符合实际运用面,同时又兼具美感的方向下去考量。这是我自己觉得很有趣的地方。
View fullsize
View fullsize
View fullsize
View fullsize
Design/ 山海空间制作所Images/ Hey!CheeseText/ ChichiL
ChichiL- 转载自:Hey!Cheese
- 图片©Hey!Cheese
- 语言:繁体中文
- 编辑:序赞网
- 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