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个沈着的说书人般,「斑泊」以台湾在地故事作为发想起源,结合现代 fine dining 思考模式,拆解、梳理、重组,站在不同视角,诠释过往台湾人记忆里的寻常料理。餐厅意图让两种饮食文化,横跨时空界限,开启崭新的深层对话。
就在你带着期待又未知的步伐,走进这占地三层楼的宽敞空间,一趟从饮食出发,引领人们沿途蒐集本地风土与历史纪实,遍寻匠人工艺的追溯之旅,旋即揭开序幕。在多重感官汇聚之处,溅起一圈圈泛动的涟漪。
要能衬托浓郁的台味念想,又不过份干预来客的想像力发展,空间的环境规划和氛围掌控极为重要。为此,斑泊团队邀请擅长将故事线索埋藏於角落细节的伴境空间设计操刀,使场域及料理相应并行,共同述说一页寓意绵长的斑泊时光。
把最熟悉的街道风景搬进室内
聊到规划概念之前,设计师 Hans 先跟我们分享一则小故事:长年在国外米其林餐厅工作的主厨曾说道,以前回台湾做菜给家人长辈享用时,爷爷奶奶却吃不太懂他想表达的料理感觉是什麽。家人真实的反应,让主厨深刻萌生了「有没有可能用 fine dining 的方式,呈现在地情怀的味道」的想法,因而也种下日後斑泊在充满实验性的创新体验中,紧密与土地串连的调性。
当设计师开始采集素材,自我探问「台湾最常见的街道风景是什麽?」他发觉大街小巷里,各种房屋增建的形式,最是深植於众人脑海。这尽管有些争议,却是我们不可否认的存在。有些街屋,一楼是杂货店,二楼是店主自家居所;空间不敷使用时,住户开始扩增吊挂招牌的位置,晒衣服的地方......铁皮、浪板等东西,久而久之,自然形成路面上的民家景致。
说也有趣,若单从生活面向来分析状况的缘由,就像专属台湾人版本的「形随机能」。因为在这麽小的空间生活着,以至於必须不断运用增生的形式,倒也是种具备生命力和韧性的趣味发挥!企盼「做很台湾的事情」的 Hans,便决定把街道上最常见,大家普遍不喜欢的材质及空间运用,以别出心裁的呈现方式,置入在斑泊各处角落。
View fullsize
View fullsize
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
一进门立刻撼动眼帘的铁皮屋量体,彷如於挑高的接待空间,立下直球对决的宣言。结合回旋楼梯的设置,完整把场域里发生的所有事情,通通连结於此。人们在之中感受、沈淀、观察、触摸。任何环绕身边的东西,铁皮、浪板、锈铁钢架、竹片、红砖、蔺草,都曾是双眼再也熟悉不过,常被识为杂乱的路边景象,只是现在,我们换个角度去看它。
世上所有事物本质并无好坏之分,不论东西方食材,经由不同的烹煮手法、调味逻辑,自然会创造出不一样的成果。若用顺应本质的处理方式,发挥材料特性,最终状态或许就会截然不同。
设计更是如此。Hans 用禅语中的「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精准地为整体空间做出注解 —— 「很多东西本质上从未改变,全因时间演进,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历练使然,某一天你重新回头看,内心也许便出现了乡愁等各种意义。而那些念头,都是心境转化才理出的思绪。」材质本身就够美了,端看如何去编排。一个人经历过了什麽、想要表达什麽,眼中看见的是什麽?这些都会奠定最终成果的表现形式与风格。
View fullsize
View fullsize
用温度和编织手法,形塑时间的流动和韵律
时间是很奇妙的催化剂,它能冲淡不愉快的念头,亦能让人成熟有所体悟,转而加深内心对事物的眷恋。伴境团队除了呼应料理本质的创想脉络,还试图以「温度」作为催化剂,赋予空间强烈的「时间感」。
材料经由高温炭烧或是酸锈处理,产生不同的质变与扭曲,再加上後续的手工涂染,编织与框裱的交互运用,建构出轻盈的动态规律。季节流逝的岁月痕迹,在物质表面隐隐发光,呼应着店家的自述:「斑泊,也许听起来是个负面词,不过经过岁月的洗礼浸润,也会显现出一番迷人的风采。」
View fullsize
View fullsize
进到斑泊的来客,起初彷佛是立於暗门旁的笼中鸟,等待着暗号解除的瞬间。一离开鸟笼的框架,我们化为自由之姿,高升到二楼的半高复层鸟瞰天地,解除既有的成见限制,放开意识的束缚,只需好好坐下,任由味蕾纵横山海阔野,感受店家精心言述的台湾故事 —— 此时此刻,细微的光晕包覆间,正氤氲兴起每个人独有的家事情怀。
View fullsize
View fullsize
Design/ 伴境空间设计/ Radius Interior DesignImages/ Hey!CheeseText/ ChichiL
ChichiL- 转载自:Hey!Cheese
- 图片©Hey!Cheese
- 语言:繁体中文
- 编辑:序赞网
- 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