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视频信息

标清240普清360Vz2高清720Vip超清1080Vip字幕马上解锁


成都,从不急促。老街巷里的茶馆,竹椅与方桌间的松弛,正是这座城市对公共空间最自然的参与方式。竹,也在这样的节奏中悄然生长,巷尾的竹篱,茶馆中的竹影,成为成都肌理中最柔软的一部分。

▽夜景©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vsszan197732131649221.jpg
当这种传统空间的呼吸节奏,遭遇当代都市的高密度与快节奏,在闷热而平静的五月,如何以建筑为人带来清凉及风感,重新介入?在风的等级划分中,5级风被称为“清风”,风速约8.0–10.8米/秒,足以令小树轻摇,我们尝试在这样的气候背景中让人体验微气候的变化。“清风茶馆”即为一次回应。

▽成都文化生活©网络

vsszan197732131649222.jpg
▽装置仰视©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vsszan197732131649223.jpg

2025年五一,line+联合创始人、主持建筑师朱培栋在成都太古里,携手阿迪达斯及卓濡广告,共同展开了这次限时装置的命题挑战。装置以竹为媒,在茶馆的松弛感与快闪展厅的艺术性之间展开,以“清凉、呼吸、流动”为核心体验,呈现一次面向“体感变化”为主题的限时构筑实验。

▽场地鸟瞰©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vsszan197732131649224.jpg
▽装置鸟瞰©line+

vsszan197732131649225.jpg
▽装置鸟瞰©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vsszan197732131649226.jpg

从“漂浮”的想象,到“竹构”的落点
项目的最初构想,源于对风的形态的想象,风既可以带来清凉,也根据风力强弱承载不同的轻盈的事物。line+早前于新昌下岩贝村中漂浮于茶田之上的“腾云气象环”装置,传递出一种抵抗重力的超现实轻盈状态,仿佛被无形的风托举至空中一般。

▽腾云气象环©line+

vsszan197732131649227.jpg

团队也曾试图以之为原型,在太古里上空再现一个漂浮的飞行装置,引导人们在蜀地都市五月湿热的空气节奏中重新感知清风的存在,让“清凉”“通透”成为可视、可感的空间语言。

▽原方案概念草图©line+

vsszan197732131649228.jpg

然而,出于城市安全管理的考虑,超大型飞行装置在高密度、高人流量的商业广场中并不被当地治安主管部门所许可。在限时完成的节点压力下,设计迅速调整了策略,由上天改为在地,形成了以在地鲜竹林为空间核心,结合由浮游的风之意象转译而来的大尺寸LED环形冰屏,如同轻盈的光环悬于竹林之上,以当代数字科技的方式,营造“风在天空流动”的空间感知。

▽实施方案概念草图©line+

vsszan197732131649229.jpg
▽装置夜景©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vsszan1977321316492210.jpg

这一转译,也使得竹的意象再次得到加强。竹,在成都不只是材料或视觉记忆,它是流动的边界、呼吸的媒介,也是人与环境之间最自然、最稳定的连接,更是成都市井松弛感的某种代言。在“清风茶馆”,竹不再只是文化符号,而是成为具有呼吸感的建筑语言,介入结构、材料与气候的整体构成。

▽总平面图©line+

vsszan1977321316492211.jpg
▽装置近景©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vsszan1977321316492212.jpg
▽装置近景©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vsszan1977321316492213.jpg

竹条将清风的概念转化为一种视觉的质感。墙面以鲜竹条密拼排列,墙地一体。中心伞盖支撑的空中环形冰屏,形成动静之间、虚实之间的呼吸界面。漂浮于上,落点于地,构成一个上下联动、张弛有度的空间场域。

▽墙身结构分析©line+

vsszan1977321316492214.jpg
▽竹条将清风的概念转化为一种视觉的质感©line+

vsszan1977321316492215.jpg
▽竹条将清风的概念转化为一种视觉的质感©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vsszan1977321316492216.jpg
▽墙面以鲜竹条密拼排列©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vsszan1977321316492217.jpg
▽墙面以鲜竹条密拼排列©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vsszan1977321316492218.jpg

竹构四重奏:顺势、织构、温度与呼吸

竹林
竹的轻盈、柔韧与快速搭建性,使其天然适配本次即时构筑的需求。装置核心围绕体验风圈,内外双环构成上下两个筒状结构,底部连接,上部钢索拉结,轻盈体系承托约2吨的冰屏外环,构成稳定而轻盈的伞架体系。

▽中心筒状结构©line+

vsszan1977321316492219.jpg
▽在工厂进行钢结构搭建和灯光测试©line+

vsszan1977321316492220.gif

构成竹林的均为新鲜的带叶真竹,每株鲜竹均结合轻盈环形骨架形成由内而外的环形放射弯折状态,现场以插接的方式与中央的清风体验装置快速固定,丛丛竹叶从伞架垂挂而下,围合出一丛都市广场上的生态竹林,构成了整个茶馆空间的精神核心。

▽形成由内而外的环形放射弯折状态©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vsszan1977321316492221.jpg
▽形成由内而外的环形放射弯折状态©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vsszan1977321316492222.jpg

竹墙
限定场地边界,利用墙的厚度隐藏所有机电设备。竹地板与竹条编织的墙体构成墙地一体的效果,形成连续而通透的织构逻辑。竹墙的外侧与预制装配的竹凳顺势延展,使墙体边界自然向城市打开,形成一种既开放又具亲和力的姿态,引导太古里广场上的行人驻足、休憩,促成装置与城市生活之间的日常互动。

▽竹地板与竹条编织的墙体构成墙地一体的效果©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vsszan1977321316492223.jpg vsszan1977321316492224.jpg

竹条自墙面顺势弯折延展至地面,环状编织成完整竹排,平面和剖面转角以自然弧度收口,在棱角分明的城市广场中,构成柔和而有机的空间织构。

▽构成柔和而有机的空间织构©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vsszan1977321316492225.jpg vsszan1977321316492226.jpg

竹棍
空间中设置的竹制桌椅,全部以真竹为原料,以民间匠人手工制作的方式搭接而成,空间的器物和川渝的传统手工艺,跨越空间形成连接,重现成都茶馆的在地松弛氛围。

▽空间中设置的竹制桌椅©line+

vsszan1977321316492227.jpg
▽以民间匠人手工制作的方式搭接而成©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vsszan1977321316492228.jpg vsszan1977321316492229.jpg

当承接本次竹材搭建任务的施工团队所雇佣的在地手工匠人的效率难以赶上茶馆开放的限时节点时。设计团队仿佛全能战士,用建筑师对项目完成度的执着和热情,从现场技术把控的本职工作,变身为撸起袖子的编竹小工。项目虽拥有持续五天的搭建周期,实则受限于白天营业的施工管制,实际可操作时间只有50小时。在这极限时间内,团队在突降暴雨与材料延迟的双重压力下高效协作,最终力保装置如期呈现。

▽在成都近郊山村完成竹质构件的预制作©line+

vsszan1977321316492230.jpg
▽重现成都茶馆的在地松弛氛围©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vsszan1977321316492231.jpg vsszan1977321316492232.jpg

竹韵
关于竹的体验并非止于视觉,我们希望再现成都竹林当中,氤氲而清凉的体感记忆。四角竹墙内嵌干冰与风幕系统,将凉意悄然引入茶馆内部。雾森系统分为两套:一套设置在屏下圆环处,向室内及竹林喷洒水雾,营造清凉的意境,使人步入其间即感受到比外部更为清凉的微气候。另一套设置在外围长凳下方,沿周圈向外释放水雾,与周边市民互动,为太古里休憩的顾客,带来一丝微凉。

▽营造清凉的意境©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vsszan1977321316492233.jpg vsszan1977321316492234.jpg

为呼应新品跑鞋“清风”主题,品牌方要求在中心环强化五级风感体验,需有自下而上的风,配合向外延展的竹林意向,构建可被感知的清凉风感的体验。我们尝试了风机,离心机,甚至考虑室内跳伞设备的可能性。最终选择了低技的方法来回应这个诉求:用12台电扇接入统一控制的回路,在特定时间开启并调节,让穿戴新品跑鞋进入中心环的顾客可以从脚底体验到透气的清凉。

▽构建可被感知的清凉风感的体验©line+

vsszan1977321316492235.jpg

“清凉”与“通透”,不仅是空间体验,更是结构与材料协作后的整体结果。风、水雾与光影流动其间,人体由视觉至肌肤,获得多维度的感知联动。竹,成为连接身体感知与空间节奏的构造语言。

▽中心筒状结构©line+

vsszan1977321316492236.jpg
▽结构与材料协作后的整体结果©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vsszan1977321316492237.jpg vsszan1977321316492238.jpg

从临时装置,到城市共生
竹制坐凳作为标准单元,与竹编墙体一体化构建,为限时装置的排队人流以及广场上的游客和市民,提供休息等候的空间。竹凳既承担休憩与引导,也定义了空间的柔性边界。

▽提供休息等候的空间©line+

vsszan1977321316492239.jpg

考虑到现场围挡空间紧凑,设计将坐凳的施工顺序置于最后,墙体先行完成,预制竹凳则在最后插装嵌入,既简化了施工流程,也为施工搭建提供了便捷性和灵活性。

▽在太古里现场完成搭建安装©line+

vsszan1977321316492240.jpg
▽五一节假日期间©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vsszan1977321316492241.gif

更重要的是,当若干天后,装置拆除之时,这些竹凳亦可迁移至城市中的其他场所——街角、社区、绿地,继续服务日常。如同竹子特有的韧劲一般,从自然中而来,延展进生活之中。从“临时”走向“持续”,装置的影响不止于此刻,而在更广阔的城市肌理中生长延续。

vsszan1977321316492242.jpg vsszan1977321316492243.jpg vsszan1977321316492244.jpg vsszan1977321316492245.jpg vsszan1977321316492246.jpg vsszan1977321316492247.jpg

没搜索到文物库相关内容

暂无用户创作记录!~

记录用户以此项目图片为灵感使用Ai进行二次创作。

暂时没有评论,你回一个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序赞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