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enery Within The Frame
框内的风景
位於新竹关东市场三楼的图书馆,这栋建筑几年前得到了翻修,凸显它闹中取静的独特位置。因着藏书量需求而增设的关东分馆,成为民众日常采买食材後,一个能够寻找食谱、农产蔬果等知识串连的场所。
阅读的体验从踏入空间的那一刻起,而温和舒适的环境引导着知识的扩展,这是一个提供阅览的场域,汲取涵养的漫游路径,让思绪在空间得以恣意的驰骋。建筑师分享,图书馆有如一座敞开的宁静公园,提供多元身分的民众在寻书漫步间相会交流,获取丰盛的知识飨宴。
设计上,平面空间将客家传统「伙房」的建筑型态作为设计概念,以转向的几何框架系统来围塑这个传统形式,铺叙与早期对话的文化场域,也安排溯源的有趣途径。建筑师分别将平面两端电梯一侧的半圆形空间,作为区分音频较高的幼儿阅读及行政作业区,尽可能地将安静归还於框架核心。此外,动线分明是入口服务处的主要考量,旨在便利移动暂存的归还书籍,同时柜台高度的建立也考量了与民众的互动。
因着转向而斜置的框架系统,为柜台开创多个轴线的宽广视野,也界定了静态与动态的功能。形成两侧宽窄不一、明亮的三角空间,让自然光线化身为知识库的引路者,围塑静态的宁静气息,聚集各类群众的阅读天地。为保持日後维修的灵活性,抬升了服务处一侧的地坪,同时在几何框架上切出大小不等的开口,形成有高有低的台度框景,时而卧榻时而桌面的机能性质,流畅地回应抬高的地面,不仅为框架内引入更多的自然光源,也形成有趣动线提供更多阅读体验,一反我们对常规图书馆的刻板印象。
简约温润的木质色调配置相近的高度,扩展了对空间的视野。运用转向的设计手法,削弱几何空间内六根明显的柱子,将其柔化为舒适的卧榻,使最初受到局限的柱子得到整合,与框景形成新的空间对话,成为一处弹性的阅读园地。缓步穿梭在知识墙体形成的透视场景,期待着每处转角新的体验。而客家工艺的竹编元素成为点缀书车以及置於核心的柜体装饰,随着书车的移动之间将元素布於空间四处,回应着客家传统的文化精神,堆叠独一无二的场所记忆。
Design Studio | C-M STUDIO + Architect May Weng@cm_studio.arch
Photography | ©YHLAA @nevermind1107
- 转自:WABISABI ISSUE
- 图片©WABISABI ISSUE
- 编辑:序赞网
- 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