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间的场域
在西藏做设计,往往有着一些截然不同的空间经验。在洛扎项目里,设计就是从山脉与河谷的尺度开始的。隶属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的洛扎县,藏语意为“南方大悬崖”,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南与不丹国接壤,总面积5031平方公里,人口2.1万。县域平均海拔3870米,其中海拔超过6000米的山峰就有6座。洛扎沟是洛扎县中部的一条大峡谷,而县城就位于洛扎沟边上的一块局促缓坡上,被两侧高山裹挟。国道219和一条主要街道并行于县城中间,在峡谷中蜿蜒伸展。
这种天地之间的尺度也塑造了西藏人的心灵场域,辽阔而清澈,质朴又豁达。而我们的多功能艺术中心项目的基地就位于洛扎县的县立初中——洛扎县中学校园内,由中粮集团出资援建,旨在创建一个复合形态的艺术教育空间,为在校师生、当地居民、国际旅客以及赴藏艺术家营造一个跨文化交流的场所。
图底的织补与重构
洛扎县中学的基地南面临山,北面临路,路北是一个烈士纪念广场,在往北就是国道219和洛扎沟。校园建设经历不同年代,形成了一系列以散布的条状建筑为主的格局,未能形成整体的空间秩序,所以我们也希望借此机会重新梳理并构建出更为有机的关联性。同时,场地内存在一定的高差,如果利用好也有机会营造更加积极的空间。
基地面积较为有限,为此设计了采取一种”嵌入式”的策略——首先对于正对着校门的原有教工活动室进行拆除并纳入新建体量,从而形成连续的校园中轴空间,新建建筑则以紧凑的L形体量布置在中轴的南端,形成从校园主入口、前场空间到多功能艺术中心入口小广场的外部空间序列。当把尺度再放大来看,南临山的多功能中心与北临水的纪念广场则在洛扎县城南北进深有限的腹地里面创造了一条城市空间纵轴。
体量组织与空间形态
由于基地位于南面山体的北坡脚下,南向空间逼仄,难以实现好的南向自然采光,故而在设计中我们运用了多种形式的天窗来实现对于太阳光的最有效利用。多功能中心主体建筑则由一长一方两个体量构成。长条形的部分又由两条实体与一个狭长中庭形成一种三明治空间结构,两边是艺术教室、工作室为主的小尺度空间,中间是通高的天光中庭,它兼具交通、展览、交流等多种功能。方形体量内部主要是容纳700人的礼堂,在它的侧面也设计了一个天光边厅。
一长一方两个体量之间呈一个接近直角的关系,是对于空间轴线和与周边建筑关系的回应。结合场地的标高,两个体量也形成了一定的高差,礼堂的屋面刚好成为可达性很好的户外活动场地,我们在屋面上还设计了几个南向开窗的小房子,希望让孩子们的课外生活多一些有趣的空间。而在主体建筑南侧与山脚的北向边坡之间,则形成了一个狭长的楔形庭院,如同一个山体与建筑构成的“微缩峡谷”,可以作为室外展场和室内活动空间的外延。
低技建造与在地融合
我希望在地性通过当代语言的融合提炼,最好能以一种相对克制的方式被诠释出来。环顾场地周围,无论自然环境还是相邻建筑,都呈现出一种原生的、粗砺的力量。每天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就回荡在大山的臂弯里,伴随洛扎沟的水声传向远方。我想让新的房子就像从这山里长出来的石头,既令人好奇又似曾相识。令人好奇的是它像个白色的魔法盒子,里面盛着很多的有意思的空间;似曾相识的是它和周边的房子看起来关系不错,有着不少共同语言。而这块“石头”本身又是与这片土地牢牢长在一起的,结实的让人心安。
在主入口的立面,我们设计了一个属于洛扎的“蒙德里安画框”,通过虚实处理与色彩构成,立面的玻璃被解构成不同大小和颜色的镜面,孩子们看着倒映的天空、雪山、房子和自己,产生出一种“熟悉的陌生感”,在日常之中,激发着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所有的建造方式都是常规且易于实现的,多用本地的可回收材料。天窗的设置极大提升了自然光的效率,也实现了更好的室内蓄热性能,有效降低了冬季的采暖能耗。
光之峡谷
“峡谷光庭”是整个建筑的核心空间,它既是对于洛扎独特自然地貌的抽象再现,也是对于西藏传统建筑特质的当代演绎。 “阳光给峡谷带来生机,日常的生活也由此发生”,我希望用设计将这种朴素而鲜活的生命力呈现出来,无论是空间尺度,还是光影色彩,都是对于这种生命力量的礼赞。
从门厅进来,经过多功能阶梯上到二层,再转过来,一个纵深60米/宽7米/高14米的光庭便呈现在眼前。它是高耸的,获得了最好的天光利用;它是延展的,把各种功能空间连接在一起;它是深远的,将远方的自然一并收纳进来;它是变幻的——或穿越,或停留,或对望,或远眺,总有不一样的惊喜。 当看到空间沿着纵深方向次第展开,孩子们穿着漂亮的衣服开心地穿梭其间,当内外的天空连在一起,在以为走到尽头时又看见正在张开怀抱的远山,此刻我觉得我们最初构想的很多场景已经成为了现实。
光线需要一把梳子,而使用一把色彩斑斓的梳子,这可能只有在西藏才不会显得唐突。与此同时,白墙作为阳光的画布承接着四时不同的创作。而内部走廊里各种纯色的墙面则通过大小不同的洞口时隐时现,给整个空间进一步增添了生动的气象。
“光之峡谷”进而成为整个项目的核心概念。通过建筑与环境的对话、传统与现代的交融,项目为洛扎县中学创造了一个兼具功能性与艺术性的标志性空间,也成为校园与外界交流的文化窗口。当然我们希望空间的主人更多的时候还是学生,当节假日孩子们穿上传统的藏族服装在这里嬉戏游玩的时候,场景是如此的和谐,以至于让人有一种错觉——仿佛这座建筑原先就在这里,一直在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也在见证着每一刻的时光流转。
文化的“根”与“翼”
在洛扎,年轻一代面临着两种力量的拉扯:一方面是他们深厚的藏族文化传统,另一方面是现代化的浪潮。恰如那些立面里的镜像,白天倒映着远方的雪山、脚下的村庄、古老的寺院和五彩的经幡,而当孩子们站在镜面前,他们的身影也被纳入这片景象之中。这不仅仅是视觉的折射,更是文化认同的隐喻:“你是谁?”“你的根在哪里?”他们在镜面中看到自己时,也看到了自己的故土,看到了自己的文化如何与世界共存。我们想通过建筑的语言,让孩子们明白,他们不需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做出割舍,而是可以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既扎根于自己的文化,又能勇敢地向世界探索。
愿峡谷里的光始终照亮孩子们心中的路途。
- 项目名称:洛扎县中学多功能艺术中心
- 建筑设计:深圳华汇设计
- 主创建筑师:肖 诚
- 设计团队:廖国威,梁子毅; 王文凯,李钰,熊睿,陈汐婷,李燕玲(景观),徐牧(结构),赵婷婷(结构)
- 项目地点: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洛扎县
- 设计时间:2021年9月
- 竣工时间:2024年12月
- 用地面积:7371.0㎡
- 建筑面积:6009.0㎡
- 业主单位:洛扎县人民政府
- 室内设计:DAS大森设计
- 景观设计:DAP大普设计
- 施工图设计:万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拉萨分公司
- 施工单位:西藏山南羊湖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建筑主体结构:框架混凝土结构
- 主要材料:手抓漆、竹木板、铝板、彩色玻璃、LOW-E玻璃
- 建筑摄影:直角建筑摄影
- 撰文:肖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