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标题是:勿因人废事,因人废论,因人废行。这三句有什么含义呢?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
勿因人废事,因人废论,因人废行:某个贪官,暗地里鱼肉百姓,明面上做了几件利民的事情,受人称赞,那么我们能不能说他做的事就是坏事了?不能,因为不管他这个人怎么样,但是在做好事的就是做好事,不能因为他是贪官就说这个事不是好事;当今很多假乞丐、真骗子横行社会,那么我们是不是见到乞丐就可以熟视无睹了?不能,因为虽然骗子可恶,但是有真乞丐需要我们献出自己一点绵薄之力的时候,能帮忙就帮一下吧。。。
这样的事情发生后个人的理解对一个人的心态影响很大,让人不由自主觉得世事荒诞可笑,甚至一切被宣扬为美好的事物都是那么虚伪。
类似经历的多了,久而久之,对人生、世界的看法都可能变得扭曲、偏激,人会变得愤世嫉俗或者对一切是非都无所谓之。假如是一个正常成长中、初涉世的少年,可能会感到疑惑,无意中变得偏激,以为已看透了血淋淋的世界与冷酷的人生,世事仅仅如此。观念一旦成熟定型,可能一辈子生活在矛盾困扰中,还自以为拥有了真正的人生睿智。
这个贪官之所以受人称赞,是因为他确实有利民的举动,而不是因为他鱼肉百姓的行为。同样一件事,比如捐助某乡村小学,不会因为个人身份的改变而改变事情原本的性质,世人赞扬这个人,是因为这件事本身值得赞扬,他做了很多人希望世人去做的事,而非其他。
同样的道理,捐助小学值得赞扬,并不能证明鱼肉百姓就有理由原谅,尽管它们是一个人做的,此所谓“勿因人废事”。
这个贪官经历的每一件事并不虚伪,虚伪的只是他这个人在不同事件中体现的矛盾,否则的话,不论他出于什么目的,以“清官”的身份做作的一切都是毫无用处的。可以用一句比较流行的话来形容——人性是复杂的。但在我看来,没必要这么故作深沉,其实人性很简单,所谓的复杂就在于不同情况下的自洽与选择。
至于“勿因人非论、勿因人废行”也是指很常见的一种情况:世人在否定一句话、一种行为的时候,理由不能是因为它是何人所说、何人所做,只须看这句话有没有道理,这种行为可不可取?肯定的时候也是如此,否则一切都会变得虚无偏激。这个道理说起来简单,但世上类似事情发生的太多了,受此困扰或出于某种目的刻意偏执的人也太多了,其中不乏大名鼎鼎的历史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