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为抽查,但是每个省份的检查力度与项目完全不同,对广东地区佛上等地的全国主要生产基地,进行质量严重把关,其他地区的抽查项目先对比较少,带动技术发展。近日,中国质量新闻网连发三省陶瓷砖产品质量专项监督抽查结果,其中: 广东本次抽查了126家企业生产的陶瓷砖140批次,依据GB/T 4100-2006《陶瓷砖》、GB 6566-2010《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T 23458-2009 《广场用陶瓷砖》、GB/T 13891-2008《建筑饰面材料镜向光泽度测定方法》、经备案现行有效的企业标准及产品明示质量要求,对陶瓷砖产品的表面质量、尺寸、吸水率、破坏强度、断裂模数、抗釉裂性、耐污染性、耐化学腐蚀性、无釉地砖耐磨性、光泽度、放射性核素、标志等12个项目进行了检验。经检验,不合格的为24批次,不合格产品发现率为17.1%,剔除仅标识不合格16批次,实物质量不合格产品发现率为5.7%,不合格企业22家,主要不合格项目涉及到标志、破坏强度、尺寸、断裂模数和吸水率。 早前称为陶瓷一线品牌,几乎全部出线,看来名牌企业还是经的起国家的监测。 山东共抽查了全省40家企业生产的40批次陶瓷砖产品,依据GB/T 4100-2006《陶瓷砖》、GB/T 3810.1~3810.16-2006《陶瓷砖试验方法》、GB 6566-2010《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等标准的要求,对陶瓷砖产品的尺寸、吸水率、断裂模数、破坏强度、无釉砖耐磨深度、抗釉裂性、耐化学腐蚀性、耐污染性、放射性核素9个项目进行了检验。抽查发现,5批次产品不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涉及临沂嘉禾建筑陶瓷有限公司、临沂市忠信建陶有限公司、临沂东泰建筑陶瓷有限公司、临沂泰和瓷业有限公司、淄博金翰陶瓷有限公司等企业,不合格项目主要是尺寸偏差、吸水率等。实物质量不合格产品发现率为10.25%,不合格企业5家。 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抽查了50家生产及经销企业,抽取样品50批次,并依据GB/T 4100—2006《 陶 瓷 砖 》、GB/T 3810.1~16-2006《陶瓷砖试验方法》、GB6566—2010《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等相关标准和经备案现行有效的企业标准及产品明示质量要求,对陶瓷砖产品的尺寸、吸水率、断裂模数和破坏强度、无釉砖耐磨深度、抗釉裂性、耐化学腐蚀性、耐污染性、放射性核素9个项目进行了检验。经检验,不合格5批次,实物质量不合格产品发现率为10%。 标识检测未在全国推广 虽然这只是三次看似极为普通的瓷砖质量抽查,但陶瓷行业知名评论家韩复兴却认为检测结果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 “对比三省陶瓷砖检验,可以看出广东省检广、全、严,抽查126家企业140批次瓷砖,执行标准四项,检测内容12项,尤其是将产品标志、标识和说明首次列入检测内容。” 他指出,相比之下,广东省此次检验突出在包装说明方面。在不合格的24批次中,仅标识不合格占了16批次,该检测项目在全国并未得到推广。事实上,山东、陕西等地有可能80%以上产地标识均为佛山。中国瓷砖十大品牌虽然一大半已经落地佛山,但是有一些实力比较硬的企业还是避不开外观的包装。 把脉建陶行业 韩复兴指出,目前建陶行业较为浮躁,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其一,从三省的抽检不合格批次可以看出,广东省检出24批次,其他均为5批。鲁、陕质检内容依据标准少,检测项目只有9项,而粤则测试了12项,依据标准也多,产品种类也全。从这个对比数据看出,不同省检标准不同,执行力度不一样。 其二,如果全国均依据广东做法,就包装说明,尤其是产地说明一项,可能有60%以上中招,因为大部分产地不在佛山的企业,均标识为佛山。可想而知,企业注重包装、宣传,而不注重创新,这也是浮躁的表现。 其三,就产品本体缺陷内容上来讲,主要体现在抗折强度、吸水率和产品厚度上,其中第三项,为的是节料、节能;第二项,可能是烧成温度不到火候,或者保温时间不到水准; 这也可以看出广东虽然是陶瓷生产的龙头老大,但是顶上的压力也是比较重的,特别是要经受起其他企业茂名充当佛山等知名生产基地的名号。或许总会有一天,生产的冒名或质量的把关全国会更大力度的抽查。 陶瓷一线品牌:http://www.xinruncheng.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