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紐約世貿中心4號樓舉行落成儀式。時隔12年,這塊昔日的美國地標,開始慢慢恢復昔日的活力。
911遺址被稱作「零地帶」(Ground Zero),此詞先前被用於形容核爆炸區域,後用於描述極端和暴力事件發生地。此處已有遇難者紀念廣場開放。1-4號樓按照計劃將圍繞著紀念廣場,4棟建築分別由Daniel Libeskind、Richard George、Norman Foster及槙文彥擔任設計工作,其中槙文彥負責設計的4號樓已於上月13日首先完工,其三分之一辦公單位已由紐約及紐澤西州港口管理局租用。另外日前才正式取得全美第一高樓頭銜的Daniel Libeskind的一號樓也將於明年完工。另外兩座樓因直陷於擁有土地的業主和負責建築施工的私人發展商的矛盾之中,故進度遲緩。

在興建之前,有部分倖存者和受害者家屬通過各種方式努力,想讓世貿中心遺址以廢墟的形式保留下來,作為對所有受害者的紀念,也有部分人希望蓋一座比原來的世貿雙塔更高、更宏偉的大樓,作為對恐怖分子的答復。在此情境下,槙文彥曾在接受媒體網問時,以「在懸崖邊跳舞」來形容重建工作,要如何處理好紐約人在911事件後敏感脆弱的心靈,非常艱難。
槙文彥表示:「大樓設計融入兩個重要元素,一是『極簡風』,適當地存在著,它安靜但富有尊嚴,寄託人們對911事件死難者的哀悼之情;二是『廣場』 ,作為激活週邊市區街景,及復甦下曼哈頓區的催化劑,代表著人們追求新生活的美好願望。


世貿中心4號樓高72層,高297.7公尺,共61層樓,槙文彥用「簡約」、「光亮」、「冷色調」以及「隨著日光變化」四個詞形容這棟建築。從外觀上來看,四號大樓從底層到三分之二的部分都是四邊形,但是最高的三分之一改變為梯形。外立面玻璃板的反光性非常好,以至於該大樓可能在天氣好的時候「消失」不見。


建築的形狀及高度都具有其含義。頂部的一個三角形的立面切口,從遠處看給人深深震撼,這是槙文彥特意凸顯建築的「紀念碑」的意義。此外,「按照原先設計,2號樓為79層,3號樓為71層,我希望我的建築樓頂能夠順勢而下,跟前兩棟建築呼應,給人螺旋狀上昇的感覺,象徵一種希望。」

▲由左至右分別為世貿1-4號樓完成效果圖
大樓的外觀全部由玻璃帷幕給包裹,內部可以360度的欣賞到紐約市的景色。另外還有一個細微之處的亮點,在於整棟建築遠看雖然呈標準的幾何圖形,但近看便會發現,它位於格林威治大街以及自由大街的90度轉角處,不是一個簡單的90度直角轉彎,而且採用了皺褶的形式,通過數個不同的鈍角以及銳角拼接出整棟建築的棱角。這也是大師獨具匠心的地方。 「採用銳鈍結合的方式,整棟大樓的邊角看上去會很挺拔,給人莊嚴肅穆之感,而對於內部工作人員來說,皺褶的設計則相對增添了轉角空間,開闊了辦公人員的視野環境。」

在建築的底層,槙文彥設計了一個高達85英尺的挑空空間,而空間的正大門面向大樓東南方向,通體採用玻璃幕牆。 「4號樓東南方向正對遺址公園,我希望在這一面運用冷色調,營造出安靜、嚴肅的氛圍。」


「4號塔體現了日本建築特有的質樸、簡約和收斂,與新世貿中心的需求相匹配。」槙文彥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