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 衢州, 中国
  • 建筑师:中联·左右建筑
  • 面积:16875 .0m²
  • 项目年份:2019
  • 摄影师: 杨光坤
  • 主创建筑师:方晔
  • 建筑设计团队:李琳、应王波、马骏豪、关格格、陆舒敏、陈科润、王瑜婷、李宸洋
  • 幕墙设计:陈浩
  • 景观设计:严华峰
  • 室内设计:应婷婷
  • 灯光设计:徐红华
  • 客户:龙游县城市发展投资有限公司
  • City:衢州
  • Country:中国
  •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灭楚,于姑篾之地设太末县,隶会稽郡,为龙游建县之始。自那时起,龙游便一直存在于文人骚客的笔墨之下,也是各路军师将领必争的重要版图。时间的长河不仅留下了丰沛的历史文化记忆,更是留下了如史前遗址、龙游石窟、历史建筑群民居苑、汉墓群、元代堰坝等丰富的不可移动文化资源。经过漫长的筹备等待,龙游博物馆的落成,犹如开启一个承载历史记忆的时光合院,让龙游这个“隐秘的珍宝”不再“遗世独立”。
  • 舒展的画卷(补绘城市的连续山水)
    鸡鸣塔脚,民居苑下,灵山江畔,自上而下,依次叠落,缓慢展开。得天独厚的区位特质是场地非凡之所以然,也是其必然。这是在龙游的城市拼图中,早已为博物馆预留的一席之地,是蓄意而为的留白,待以浓墨重彩拼接描绘。博物馆的设计自然得顺应了城市视线对景观的远眺趋势。通过对位于主要城市来向道路各点人视标高的视线分析,设计对博物馆高程和层高进行严控,保证各个角度上,建筑都不会对鸡鸣塔的城市最高点的标志性有影响。一众文化建筑形成相得益彰的舒展城市山水画卷。
  • 错动的院落(寻觅在地的最佳形态)
    博物馆选址极佳。西面沿灵山江、元代鸡鸣堰展开;南临铁路公园,眺望山丘之上鸡鸣塔,与历史建筑群民居苑为邻;东北两面皆为城市建成区;四相汇聚于此,龙游古今文化的脉络被完整缝合。
  • 延续。取意“四水归堂”的原始形体构成,建构传统民居的院落形态呼应民居苑古建筑群落的文脉。在空间和形态上将文化延续,讲述历史的真实。
    围合。解构“四水归堂”的方形建筑总平,增强博物馆公众开放的属性。将匀质的围合演变成两个“L”型的形体相互咬合,形成“薄”与“厚”两种不同围合状态。薄处为与外界勾连边界,形成入口-门厅-休闲-江景一线的公共视觉通廊。厚处安放展馆、储存、办公、会议、文教等功能空间,满足博物馆所需的各功能空间尺度和相互的连结动线。
  • 错动。寻找“四水归堂”建筑的城市关系,将南北两厢分别向着东西两向延伸,南厢向着东面城区延展,形成入口昭示性。北厢面对灵山江和巨龙路桥挑出,形成临江建筑的个性。恰好与“L”型形体咬合再次相对错出,博物馆的布局严密地呼应城市肌理。围合成的庭院顺应东西轴线,实现视线贯通。

    由此,建筑通过对简单几何模块的解构、拉伸、方向性抬升后围合成“合院”。以“合院”的礼序,致龙游文明和场馆选址以敬礼。
  • 共生的中庭(清晰外化的流动空间)
    传统的博物馆公共空间强调雕塑感,设计语言隐喻抽象。但是很多时候观众进馆之后,总是感到没有清晰的路径、无法感知完整的内容、缺乏通览的角度、费力寻觅却错失内容。所以本次设计强调中听的共生性。形体构成与功能、游走路径与展陈内容、公共内景与自然外景、光线与动线之间都围绕公众的人与人、人与展陈、人与建筑和自然之间的公共**互性来着墨动笔。
  • 可外化的服务功能空间。打破常规博物馆的空间形态,受龙游石窟的构造和光影场所的启发,在公共大堂两侧建构三座通高的筒体,隐喻龙游最著名的石窟文化象征。筒体既是支撑构建也是服务空间,将垂直交通体系、卫生间、竖向管井等集中放置于内,形成“服务空间”的物理外化。不再隐密于展馆后部,直接挂在主游览路径上,易于观众发现和寻找。
  • 可引导的清晰游览路线。结合本项目入口-中庭-室外城市江景的空间序列特性,设计一条“由中庭入,绕石窟行,望江景回”观展动线。自下而上形成清晰有趣的参观序列。临时展厅与基本陈列展厅被放置在一层的南北两侧。犹如在龙游石窟游览一般,由南至北参观了所有展区后便随着天光的指引,自然随步道盘绕至“石窟”二层。
  • 建筑二层陈列叙述了古近代历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地质、历史、人文的角度展示了一个无死角的城市印象。“望江景出”,游览流线尽端是大面的玻璃幕墙,视线豁然开阔,俯瞰着流淌静谧的灵山江和鸡鸣堰。这是博物馆参观的高潮点,也是与龙游古城对话的起始章。
  • 功能空间沿着路径展开,在博物馆中庭的任意一点即可全览展厅总体布局及各展厅方位。可感知的公共空间魅力。进入博物馆中庭,犹如步入“龙游石窟”。可随锈蚀钢板围挡的步道环绕“石窟”在一、二层之间游走,围绕中庭形成双环的并联式动线。
  • 可同步的光线与动线。通过结构与建筑的配合,打开核心筒周边的顶盖,将光线导入中庭,与主要游览路径吻合。辅之以东西两侧幕墙,最终形成由静谧光导引的游览空间。行政管理、后勤辅助、报告厅等功能被独立放置于西侧区域,与游客流线完全分离开。同时结合层高在一层行政用房及二层藏品库房设置夹层,有效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 橫绵的语汇(连续绵长的立面语汇)
    基于这样古老且传统的在地条件,建筑立面的语汇选择慎重的回归原点。将传统江南墨顶、檐板、粉墙的元素转换成现代材料语言。

    顶部,借由三角形母题进行承转构成的“墨顶”将建筑还原为水墨山水间的天然“容器”。屋顶的金属面板在虚实中建构三角形的连续翻折元素,模糊其定义界面。“斗拱鳞墙”,装饰构件竖向排布和斗拱形式的受力构件,连续绵长的界定建筑的城市公共建筑的属性。
  • 中部,展馆对应的实体墙处。外立面的“砖墙”调以典雅浅灰粘结砖为主要材质,在局部墙面错分凹凸的构造处理,呈微弱的渐变,呼应顶部构架的趋势和城市方向。

    底部,主要的公众参与部分,采用白色石材,为悬挂式石材幕墙上实下虚,实处循粉墙意,虚处希望室内与江景的无界关联。
  • 结语
    要了解城市的内在,博物馆无疑是最接近灵魂的地方。而在龙游这样历久弥新的千年古镇, 场馆也势必成为“龙游名片”的一部分,与强烈的场地特质一起接受时间洗礼。2019年度的浙江省博物馆日在龙游博物馆举行。隆重开启这座历史的记忆空间。














    • 项目完工照片 | Finished Photos
    vsszan7283191215471.jpg
    vsszan7283191215472.jpg
    vsszan7283191215473.jpg
    vsszan7283191215474.jpg
    vsszan7283191215475.jpg
    vsszan7283191215476.jpg
    vsszan7283191215477.jpg
    vsszan7283191215478.jpg
    vsszan7283191215479.jpg
    vsszan72831912154710.jpg
    vsszan72831912154711.jpg
    vsszan72831912154712.jpg
    vsszan72831912154713.jpg
    vsszan72831912154714.jpg
    vsszan72831912154715.jpg
    vsszan72831912154716.jpg
    vsszan72831912154717.jpg
    vsszan72831912154718.jpg
    vsszan72831912154719.jpg
    vsszan72831912154720.jpg
    vsszan72831912154721.jpg
    vsszan72831912154722.jpg
    vsszan72831912154723.jpg
    vsszan72831912154724.jpg
    vsszan72831912154725.jpg
    vsszan72831912154726.jpg
    vsszan72831912154727.jpg
    vsszan72831912154728.jpg
    vsszan72831912154729.jpg
    vsszan72831912154730.jpg
    vsszan72831912154731.jpg
    vsszan72831912154732.jpg
    vsszan72831912154733.jpg
    vsszan72831912154734.jpg
    vsszan72831912154735.jpg
    vsszan72831912154736.jpg
    vsszan72831912154737.jpg
    vsszan72831912154738.jpg
    vsszan72831912154739.jpg
    vsszan72831912154740.jpg
      • 转载自:Archdaily
      • 设计师:CUC·ZOYO
      • 分类:博物馆
      • 语言:简体中文
      • 阅读原文
      Ai 分析中……

      暂无用户创作记录!~

      记录用户以此项目图片为灵感使用Ai进行二次创作。

      暂时没有评论,你回一个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序赞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