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 上海, 中国
  • 建筑师: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 面积:236 .0m²
  • 项目年份:2020
  • 摄影师: 章鱼见筑
  • 主创建筑师:章明,张姿
  • 项目建筑师:王绪男,丁纯
  • 设计团队:丁阔,王祥,岳阳,夏孔深 ,王绪峰,李泊衡(实习生)
  • 结构设计:张准,王瑞
  • 设备设计: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综合一院
  • 委托方:上海市黄浦区绿化市容局
  • City:上海
  • Country:中国
  • 纸鸢屋-驿站位于苏州河畔的九子公园内,是九子公园的北大门。“纸鸳屋”的前身是九子公园的管理用房,由于建设时间较长,在整体风格上与开放的现代公园定位有差距,而且建筑形象较为封闭,不能很好的发挥服务的作用,因此是本次九子公园的改造重点。
  • 虽然只是一个不到200平方米的驿站,但是在设计的途中,我们经历了多次的改版。最开始我们保留了之前建筑的主体结构,尝试通过结构悬挑形成供人们活动的灰空间;还尝试过圆形般的地景建筑,最终我们选择了混凝土折板的建筑形式。
  • 折板下,形成建筑外的覆盖“灰空间”,是小朋友嬉戏的“趣”场所,同时新建的建筑与保留的场地形成一个小广场,增加人们停留的舒适度;折板上,我们联通公园内的路径,呼应公园丘陵般的地形与人的活动特点,形成均质漂浮的状态,丰富空间层次,同时柔化建筑边界,让原有建筑更加融入到公园的环境中。
  • 纸鸢屋的功能空间根据建筑的形态被明确划分,西侧保留了之前管理用房的办公功能;辅助功能,比如卫生间以及设备用房被安置在建筑的中间部位;最大悬挑折板下的空间是建筑的主体空间,由玻璃幕墙围合而成,是市民的活动休憩空间,同时兼做九子活动开幕的组织房间。
  • 纸鸢屋对我们最大的挑战是结构,折板最长出挑有7米左右,控制要悬挑距离和板厚对建筑的造型有很大的影响。采用折板方式,增加混凝土的刚度,同时可以减小混凝土的厚度。
  • 一侧以钢柱形式支撑,另一侧折板以斜板楼梯支撑,更加具有难度的是在楼梯的地方,折板还要开洞让人们可以上到屋面,我们在开洞四周进行加强,同时成为折板的抗弯的构件。结构的受力反映在建筑的形态之中,混凝土的纸鸢屋就这样以动感平衡的方式在九子公园的入口形成了标志性和识别度。
    • 项目完工照片 | Finished Photos
    vsszan8450141256261.jpg vsszan8450141256262.jpg vsszan8450141256263.jpg vsszan8450141256264.jpg vsszan8450141256265.jpg vsszan8450141256266.jpg vsszan8450141256267.jpg vsszan8450141256268.jpg vsszan8450141256269.jpg vsszan84501412562610.jpg vsszan84501412562611.jpg vsszan84501412562612.jpg
      • 转载自:Archdaily
      • 设计师: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 分类:公共建筑
      • 语言:简体中文
      • 阅读原文

      没搜索到文物库相关内容

      暂无用户创作记录!~

      记录用户以此项目图片为灵感使用Ai进行二次创作。

      暂时没有评论,你回一个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序赞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